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9 毫秒
1.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是16世纪英国人格雷欣首先提出的,随着金银复本位制的崩溃,人们对"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渐渐淡忘了.本文首先对"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进行了介绍,然后指出了日常生活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最后着重分析了当今经济活动中所存在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相似文献   

2.
本文总结了"高原现象"的特点,分析了大学生英语学习中出现"高原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克服"高原现象"应采取的策略,从而更好地促进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3.
在青少年中有一种心理上自我封闭、游离于集体生活之外、家庭亲子关系冷漠、怯于交往、难于融入社会生活的现象,即"心理孤儿"现象.本文从家庭教育角度分析了"心理孤儿"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对策,以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张桂权 《学术研究》2012,(12):22-26,69,159
康德哲学标志着现象主义的转折。然而,康德的"现象中的实体"被学界忽略了。康德的"现象中的实体"指的是"先验质料",它是比"自在之物"更深的层次,是真正刺激我们感官的东西,这样的东西就是"物质"。康德最终把"实在性"落实到这里。那些认为康德是"唯心论者"的人误解了康德。胡塞尔并没有"超越"康德,只是如海德格尔所说"抛弃"了、"绕过"了康德。  相似文献   

5.
张伟 《学术论坛》2007,30(12):19-21
学界对"物化"现象常偏颇地从其消极方面加以批判,从而遮蔽了其积极的历史作用.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类发展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独立形态的个人的生存状态表现为"物化"现象.全面审视"物化"现象,它有其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也有其积极与消极的历史作用与意义.解蔽"物化"现象的理论意义在于它为当前建构中国政治哲学提供了问题论城;现实意义在于它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依据和工作重心.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马氏文通>中以"不"为标志的否定向的"词语假借"现象,用"词语假借"的术语总括"字类假借"的实际外延,并对其进行了重新分类,进而讨论了"词语假借"所涵盖的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7.
高校内“学者从政”:一个生态的检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高校内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一线教师或科研人员取得了优秀教学或科研成果后,很快就被委以校内行政职务,不再从事或不再主要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作高校内"学者从政".文章从高校内"学者从政"现象的利弊入手,分析了其产生的缘由,最后从生态的视角提出对高校内"学者从政"现象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8.
王烨 《兰州学刊》2012,(6):215-217
"文化休克"现象指人们进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语言文化环境之中,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各种符号,致使产生各种不良情绪。留学生的"文化休克"现象普遍存在。西安市是哈萨克斯坦留学生作为西安市留学生的一个群体,因其自身的特点,便显出"文化休克"现象的种种独特性。  相似文献   

9.
山东人均GDP自1999年突破千元大关以来不断上升,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不升反降,两者这种背道而驰的走势,与经典论断明显相左,本文把它称为"离经"现象;自2003年以来,山东各级政府和实际部门为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并没有改变服务业发展下滑的趋势,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叛上"现象。"离经"叛上"现象已引起山东各级政府部门、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探讨。本文在借鉴同仁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从阐述山东服务业发展"离经"现象入手,分析了服务业发展下滑"非一日之寒"和隐含的合理成分,提出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对今后山东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这些年来大陆学界出现了所谓的"文化基督徒现象".这一现象意味着什么,已在汉语言哲学思想界展开了讨论.笔者认为"文化基督徒"现象不可简单地看做是基督教在中国发展中出现的宗教现象,而应看做是中国文化在多元文化对话的格局中出现的一种超越的转折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从"姓"、"姑"、"媵"三字看古代婚姻陋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姓"、"姑"、"媵"三字进行结构及词义分析,通过分析从而看到"姓"字反映了原始群婚习俗,"姑"字折射出"亲缘婚"现象,"媵"字透视出"一夫多妻"的现象,探究此三字的文化意蕴,来管窥古代婚姻之陋俗.  相似文献   

12.
《理论界》2017,(2)
马里翁对"事件"的思考是其被给予性现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对于经典现象学的突破,马里翁试图恢复现象自身的主动性,从而提出事件性的概念;进而马里翁将"事件"作为被给予性的重要规定之一,从而使其现象学超出了传统形而上学;最后通过对于作为充溢现象的"事件"的思考,马里翁区别了"事件"与"对象",并重新思考了"主体"的继承者l’adonné概念,进一步丰富了被给予性的现象学。  相似文献   

13.
沈奇 《殷都学刊》2010,31(2):114-116
本文从"异质"这一概念入手,认为基于中西不同思维模式的不同语言结构以及植根于汉英不同文化源流的"文化空缺"现象体现了中西"文化异质",并分别结合汉译英实例,管窥中西文化异质现象。  相似文献   

14.
钟凯凯 《浙江社会科学》2012,(5):149-151,160
针对我国大学独特的评估运动现象,本文提炼出"组织化动员"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界定。作者分析归纳了大学"组织化动员"式迎评的八项特征,评析了这个十分矛盾又独特现象的三重悖论,指出深入挖掘和分析"组织化动员"背后原因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索绪尔结构主义符号学的根本特征之一就是"能指-所指"的二元对立。但人们往往将其理解为反映或表达的关系,即"所指"被理解为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或对预先存在的概念的表达。然而,近年发现的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手稿》充分证明:索绪尔符号学的认识论基础既非唯物反映论,亦非先验理性论;他所说的"所指"既不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也不是先于语言符号的概念的表达。为此,索绪尔严格区分了"内在现象"与"外在现象",其中,"外在现象"指客观事物和先于语言符号的概念,而"内在现象"才是其"所指"。索绪尔认为,能指与所指在语言符号之外或语言符号之前并不存在,它们是语言任意创造的,因而它们是同质的,都是"内在的精神"现象。  相似文献   

16.
韩丹 《河南社会科学》2011,19(6):139-141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中呈现出"路径依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空间,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是联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和中介。因此,消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中的"路径依赖"现象,必须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入手。正确处理政策中存在的"一"、"多"关系,是消解路径依赖现象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自台湾新文学诞生以来,其乡土小说中一直存在明显的"杂语"现象,即其普通话中混杂了较多的方言、文言和外来语成分。台湾乡土小说中的"杂语"现象除了源自日据时期汉语传统的中断外,还与新文学发生时新旧语言转换不彻底、语言建设过多地倚重方言有很大关系。而作为一种"症候","杂语"现象背后又反映了意识形态的混杂,即不同语体中更多地包含了民族的、文化的或政治的诉求。另外,语言是一个作家身份认同最明显的标志,这种"杂语"现象也显示了一些作家身份认同上的迷惘与混乱。  相似文献   

18.
本质和现象都既相对于规定而言,本身又都是规定.相对于某规定而言的本质与现象分别相当于"某规定的判定标准"与"某规定在特定场景中对感官的直接呈现".本质与现象作为规定分别是"在所有的关系中保持不变的规定"和"在特定关系中确定的规定".从语言的角度看,本质对应着名称的含义,现象对应着名称在"各种语境或上下文"中的各种具体运用.尽管有多种把握本质或含义的途径,但永远无法证明已经完成了对某本质或含义的把握.  相似文献   

19.
美女崇尚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这一现象是市场经济、男权文化和大众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美女崇尚现象导致了女性的客体化、异化和工具化,还造成了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正和对非美女的不公正.因此,需要对这种现象进行反思,将"美女崇尚"引导向"美的崇尚".  相似文献   

20.
":良知自我坎陷说"作为牟宗三哲学体系的核心,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该学说的根本症结在于牟氏将"事实/价值"的区分等同于"现象/本体"的区分,缺失了"事实性之本体"和"价值性之现象"两个重要的层面,由此造成了"知识上不去、道德下不来"的理论难题。因此,只有将平列性的"价值/事实"与立体性"本体/现象"区别开来,才能真正解决"坎陷说"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