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万雪玉 《西域研究》2003,(3):114-115
20世纪以来 ,中国关于俄国统治中亚这段历史的研究始终与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政党关系紧密相连 ,它的研究宗旨和内容随着两国关系的好恶不断发生变化。当中苏两党两国关系友好时期 ,我国学界有关这段历史的研究便与苏联官方所编历史几乎一致 ,他们编写的《苏联历史》《联共 (布 )党史》便是我们的准则和观点 ;当两党两国关系交恶时 ,便反目为仇 ,互相指责和攻击。这时候 ,俄国统治中亚这段历史的研究便与我国西北边疆、民族历史研究混为一团 ,成为双方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今天看来 ,这是极不正常的 ;沙俄统治中亚的历史从整体上看是俄国和…  相似文献   

2.
论杨增新对苏俄中亚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承国 《江汉论坛》2001,20(8):82-85
本文认为杨增新统治新疆时期,其苏俄中亚政策,经历了一个从在俄国内战中严守中立,到与苏俄中亚新政权合作直至全面发展关系的过程。这一政策的推行、演变是从维护新疆实际利益出发的,是相对独立于当时北京中央政府的苏俄政策的,同时它对中苏的邦交建立在客观上起到了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评19世纪俄国中亚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春苓 《北方论丛》2002,1(1):67-71
中亚政策在俄国对外政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19世纪俄国中亚政策确立的因素、特征及客观评价俄国中亚政策的后果,有助于更科学地展现世界体系演变的过程;更清晰地呈现近代俄国对外政策的整体轮廓;更准确地解读现代苏联解体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韩隽 《新疆社会科学》2013,(1):69-76,155
2009年奥巴马政府开始全面调整其国家安全战略,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尽快结束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在此背景下奥巴马政府的中亚政策逐步成型并得以实施。发展多层次的美国—中亚国家双边关系;借助北方运输网络的扩展、新丝绸之路愿景和中亚禁毒倡议,积极构建美国主导的地区合作系统是奥巴马政府中亚政策的主要内容。由此判断,奥巴马中亚政策的出发点是配合撤军计划,但其着眼点是2014年后美国在中亚的长期存在,美国正试图将一场"军事灾难"转变为其在中亚的新机遇。但这取决于奥巴马政府是否有时间和能力克服横亘在这一战略性规划之前的诸多障碍,如果可以,这意味着2014年后美国在中亚长期经营的战略初露端倪,反之,当前奥巴马政府的中亚政策只能被视为其完成体面撤军的说辞和权宜之计。  相似文献   

5.
蓝琪 《西域研究》2012,(3):1-8,138
突厥人于6世纪中叶来到中亚。7世纪中叶,阿拉伯人入侵中亚,在突厥人与中亚居民共同抵抗阿拉伯人的入侵和统治的过程中,中亚居民开始了突厥化的过程。中亚居民与突厥人的融合在10~12世纪突厥王朝统治期间加速和扩大,15世纪,蒙古人突厥化后,中亚地区的突厥化过程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6.
苏联解体后 ,中亚地区涌现出八个独立国家① ,亚欧腹地的国际关系呈现出新的格局。中亚地区民族、宗教原本异常复杂 ,加之历史上各个帝国的轮番统治 ,使这一地区的矛盾和纠纷更为尖锐 ,更加难以解决。苏联解体后 ,中亚地区长期被压制的矛盾瞬间爆发出来 ,高加索的亚、阿、格发生了大规模的民族冲突 ,塔吉克斯坦不仅发生内战 ,而且战火还蔓延到阿富汗和俄国。中亚各国独立之初就陷于民族、宗教纷争 ,中亚自身所具有的重要战略地位 ,尤其是其丰富的能源储备 ,引起了外部势力的高度关注。作为冷战后唯一“超级强国”的美国对中亚地区觊觎已久 ,…  相似文献   

7.
714年,阿拉伯人越过锡尔河,占领了中亚大部地区,并统治了中亚。由于中亚人民的反抗而逐渐削弱其的统治地位,到9世纪中叶,阿拉伯人在中亚的统治已渐趋瓦解。但是,伊斯兰教的思想却对中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874年,塔吉克人建立的萨曼王朝(874—999年)崛起于中亚,从而结束了阿拉伯人在中亚的统治。  相似文献   

8.
宋蕾 《阴山学刊》2005,18(1):65-68
中亚在苏联解体前作为加盟共和国是苏联的一部分,是苏联的"战略后院"。苏联解体后,代之而起的俄罗斯虽仍视其为"战略后院",但在该地区的势力有所减弱。美国瞄准时机,渗入中亚。1994年美国主导北约东扩,将中亚四国(除塔吉克斯坦外)纳入"和平伙伴计划";1997年出台"新中亚战略",目标是使中亚成为其能源供应基地。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美国为打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驻军于中亚。阿富汗战争结束后,美国不打算撤出中亚。美国进军中亚的原因是:中亚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丰富的能源;为排挤俄罗斯在中亚的势力以及打击恐怖主义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19世纪中后期 ,俄国中亚政策的实施 ,对中亚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中亚地区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 ,民族关系、阶级关系趋向复杂化 ,教育事业有较大发展 ,军事战略地位也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0.
倭玛亚王朝(661~750年)管理中亚地区的是呼罗珊行省。呼罗珊总督代表阿拉伯帝国,以军事力量为后盾,对中亚进行经济掠夺和政治控制,大量移民中亚,迫使中亚人民改宗伊斯兰教,武力镇压中亚人民的反抗,联合中亚地主贵族统治中亚人民。  相似文献   

11.
宋蕾 《阴山学刊》2007,20(4):83-86
1991年"8.19"事件后,苏联解体震惊世界。昔日的大国一分为15个享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遗产,中亚地区也掀开了神秘面纱,出现了五个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独立之初,俄罗斯对昔日的盟国中亚五国采取疏远的政策,这种政策的指导思想就是大西洋主义。  相似文献   

12.
宋蕾 《阴山学刊》2009,22(3):93-96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的大部分遗产。俄罗斯在独立之初,即1991--1993年,对昔日加盟共和国中亚五国实行疏远政策,但从1993年开始俄罗斯又转变了对中亚国家的政策,重新关注中亚五国。而这种政策之所以转变离不开指导思想变化、俄美矛盾凸显、中亚战略地位重要等因素。  相似文献   

13.
阿伊·哈努姆遗址与"希腊化"时期东西方诸文明的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巨平 《西域研究》2007,246(1):96-105
阿伊.哈努姆遗址是迄今为止在中亚地区原巴克特里亚(大夏)希腊人王国统治区域发现的唯一完整的希腊式城市。它的出土是希腊化文明研究史上的重大突破。它不仅是希腊人在中亚地区长期立足统治的见证,而且是东西方文明在这一地区相互交流融合的产物。从该遗址上,我们既可以感受到明显的希腊文化特征,也可以感受到当地文化的强烈影响。它说明,虽然有的文明可能在一段历史时间内借助于军事和政治手段的推动,凌驾于其他文明之上,但最终的结局仍然难免融入当地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  相似文献   

14.
能源外交,无论对于俄罗斯国内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还是对于其外在的战略利益和国际地位都至关重要,对于未来国际能源格局的发展更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八国集团"成员国和"世界第二大产油国"的双重身份,地跨亚欧大陆的特殊地缘政治条件,使俄罗斯的能源外交本身更具多向性和多变性。当今国际形势的特征和俄罗斯自身的实力状况决定了后苏联空间、欧盟和东北亚地区是目前俄罗斯能源外交的主攻方向。因此,研究俄罗斯在上述三个地区能源外交战略征,对于探析俄罗斯能源外交的内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亚:俄美欧博弈与中国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亚地区日益凸显的地缘和能源战略价值,吸引着“近邻”和“远方”大国相继角逐。中国是中亚的邻国,在中亚有着重要的战略利益。中亚地区已形成的俄、美、欧博弈态势是中国中亚外交面临的重要外部环境。中国要做好自身定位,妥善处理与各类国家的关系,实现中国在中亚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汪宁 《社会科学》2012,(4):12-20
近十余年来,俄罗斯的强势复苏使欧亚地区的地缘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新的变化。在以斯拉夫文化为主体的中东欧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轮回",其特征是地缘政治和经济博弈重新开盘;重点从意识形态转换为能源经济和文化软实力;合作与斗争并行不悖,但合作成为主流。斯拉夫文化影响范围可以分成核心圈、中心圈和亚中心圈三个板块,由此对俄文化外交的形成和特点,以及实施手段进行分析,可以认为,俄罗斯从恢复俄语教育、举办俄罗斯文化年、力争世界宗教主导权和论坛外交四个方面着手,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17.
呼伦贝尔地区的通信历史悠久,解放前经历了由传统邮驿到近代邮政创设和发展的历史变革。早在元代,根据政治和军事需要在这里相继设立邮驿等通信设施,用以飞报军情、传递官方文书。清代,为了传递公文、抵御沙俄,在原有驿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卡伦通信模式。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的塞北邮驿,对保持边疆与中央王朝的联系、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巩固边疆发挥过重要作用。鸦片战争之后,沙俄趁机入侵,在这里建立了“客邮”,近代邮政事业开始在呼伦贝尔萌芽。晚晴至民国期间,呼伦贝尔近代邮政发展较为迅速,表现为邮政处所数目增多、邮政业务广泛、邮路多样等方面。这些为新中国成立后呼伦贝尔地区邮电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21年2月1日,俄恩琴白匪攻占库伦,中国中央政府军退守恰克图,在苏俄和远东共和国以及外蒙古人民武装的攻击下,中国中央政府被迫撤离外蒙古,在苏俄政府的军事政治干预下,外蒙古宣布独立。  相似文献   

19.
李睿思 《北方论丛》2021,(1):41-51,146
哈萨克斯坦既是中亚地区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也是唯一与俄罗斯接壤的中亚国家。苏联解体以后,两国不断开展各领域合作,并互为重要战略伙伴。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同为我国重要邻国,与我国有漫长的边界线,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参与者。两国关系发展对我国在欧亚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苏联解体后哈俄各领域合作取得的成果出发,结合最新形势分析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我国的影响,对我国正确研判当前欧亚地区国家间互动关系和“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主要风险与挑战有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中后期 ,英俄在中亚的角逐进入巅峰 ,帕米尔成为英俄争夺的焦点之一。 1 878年清政府收复新疆后 ,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在帕米尔地区的防务。但由于清政府对帕米尔政策的失误 ,导致英俄 1 895年抛开清政府单方面签订条约 ,划分双方在帕米尔的势力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