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庆晨 《决策探索》2010,(15):60-60
中国古代官员离任,可谓五花八门,什么样的情况都有。清官、好官离任令百姓恋恋不舍,恨不能长期留住;人虽走,却留下了好名声。贪官、坏官离任则令百姓欢呼雀跃,犹如送瘟神一般;人走了,骂名却难以消除。  相似文献   

2.
<正>1月25日,原河南洛阳市委书记孙善武因收受贿赂九百余万元被起诉。但对该条新闻的跟帖之中,却有不少人称其为好官,甚至有偏激之语管他贪不贪,反正是好官。贪官遭恨本为民情,但贪官得享如此官声,却值得一番辨析。  相似文献   

3.
姚监复 《领导文萃》2012,(11):67-68
至今老百姓不懂,为何历朝历代的皇帝们都喜欢用贪官?是不是背后有一条潜规律在起作用?今日读网文"思想家苏绰在《南北史》中的一段高论",忽有所悟。这段妙论的要义摘述如后:  相似文献   

4.
贪官潜伏期的长度与反腐机制的力度成反比。潜伏期变长,反衬出我们的预防和查处官员腐败工作的乏力,也反映了当下反腐败工作所面临的严峻现实。  相似文献   

5.
在酒桌上迟到了、说错了话、敬酒敬错了顺序,大家都是要吆五喝六地大喊罚一杯的。可是罚字多不好听啊,于是便有人喊:不是罚呢,是奖一杯。奖字多好听啊,结果往往都是罚酒不吃吃敬酒,咕噜咕噜把那酒喝下去了。罚酒敬酒其意一也,反正要把你灌得够戗才罢、醉得半死方休。  相似文献   

6.
贪官重罪轻判常引发众议。他们靠的是什么门路,钻的是什么漏洞?当这些被一一揭开时,防范官员轻判的新司法解释也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7.
赵炎 《领导文萃》2012,(23):89-92
说清官海瑞也行贿,许多人可能不认同,但历史的真假是不以大众意识为转移的。最为直接的证据,是他在淳安知县任上,朝觐之年科派二百四十两银子作为行贿之用,其中九十两给了府衙及布按二司。另外还有两处间接证据。一是他对迎送过往官差的注重:宁可刻民,不可取怒于上;宁可薄下,不可不厚于过往。百姓口小,有公议不能自致于上;过客口大,稍有不如意辄颠倒是非,  相似文献   

8.
贪官幸福吗?     
肖荻 《领导文萃》2014,(3):62-63
正前年流行一个街头叩问:"你幸福吗?"那么,是否也可就此问一下贪官呢?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一个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贪官有什么幸福可谈!这一答案合情合理。但,既然如此,那何以有些人削尖脑袋往里钻,贪官队伍不但挺庞大,且向年轻化发展呢?一个六岁小孩回答"你长大了愿做什么"时说:我愿做贪  相似文献   

9.
过去10年逃往北美和欧洲等地的中国腐败官员高达1万多人,携带出逃款项更达6500亿元以上人民币。贪官外逃已经成为中国政府一个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甚至已经影响到了民心向背。  相似文献   

10.
2000年至2003年,归案的潜逃境内外的贪官人均携款约430万元;2007年,人均携款约540万元;2012年,人均携款约480万元。除了国有企业负责人、中资驻外机构负责人和政府官员携款外逃,金融行业内负责人或者主管人员外逃,成为贪官外逃的重灾区。细分  相似文献   

11.
廉洁的官员都是相似的,贪腐的官员各有各的腐败花招。个性贪官,一个最近出现的词汇,指那些用个性化的手段、打着各种雷人旗号贪腐的官员。尽管被冠以"个性贪官"的名头,其实所谓的个性不过是表面现象,背后的实质都一样: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花招百出,更具隐蔽性。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涉嫌严重违纪被组织调查,云南省楚雄市市长赵万祥因涉嫌受贿被批捕……梳理近期接连"落马"的官员,一个尖锐的共性问题再次进入舆论视野———怎么又是一名"带病提拔"的官?据媒体报道,倪发科在担任六安市委书记的近十年里,就曾收受某矿业集团"超过了普通刑事的贿赂",但仍于2008年升任安徽省副省长;赵万祥在担任大姚县县长一职时,就出过一些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新乐市制定出台的《2010年度领导干部考核办法》规定,领导干部夫妻不和或者与邻里不团结导致家庭美德考核不过关,轻则一年内不得晋升职务或者降低一个层次任职,重则有面临被辞退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宋常青 《决策探索》2009,(23):60-61
要从强化领导干部道德引导教育和加强日常行为监管方面,不断完善反腐廉政体系,确保迈过“门槛”,“走”得稳当。  相似文献   

15.
贪官重罪轻判常引发众议。他们靠的是什么门路,钻的是什么漏洞?当这些被一一揭开时,防范官员轻判的新司法解释也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6.
湖南省洞庭湖水利工程局局长曾涛(副厅级)日前在湖南省警示教育基地的一次现身说法时说,自己曾是省直最年轻的副厅级干部,第一笔贿款3万元改变了其人生轨迹,在高墙内反思犯罪教训,总结为官三慎警示他人。  相似文献   

17.
吴明华 《决策》2012,(1):44-46
"人们在对官员‘失德’事件的讨论中,容易抽象化;在‘官德’考核评价方面,也往往比较虚。道德建设,除了教育培训和制度建设两大办法,很重要的是要建立道德管理制度。"当下,"德"的问题已成为全社会讨论的热点活题,而其中"官德"更引人注目。近年来,频频曝出的官员"失德"的案例,不断刺激着公众的神经,也折射出重塑"官德"的紧迫性。最近,中央连续出台措施加强官员的道德建没,在  相似文献   

18.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香港在全球范围内都被视为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在这里,生意人不擅应酬并无大碍,与政府官员交往过密,反倒可能引来麻烦。一家来自内地的健身器材公司的负责人说:这里的营商环境很单纯很单纯很单纯,非常非常非常规范,他笑着补充了一句:还不用请吃饭。这位在香港经商的商人的无心之语,让很多内地人看了眼红,因为他道出了内地企业做生意的现实困境。众所周知,请官员吃饭、给官员送礼,政府部门吃拿卡要,在内地已蔚然成风,  相似文献   

19.
《领导文萃》2013,(9):72-75
一、从网络恐惧到微博恐惧,微博双刃效应更加凸显近段时期以来,微博反腐成为一种流行现象,微博的裂变式传播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微博对权力腐败、个别官员道德堕落的揭露,让广大公众和官员深刻感受到了一股微而弥强的冲击波。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以来,有关部门对微博上的各类举报回应更加及时、积极,这一方面大大提升了公众通过微博举报的热情,有利于形成官方与民间的反腐合力;另一方面,因为微博传播的裂变性、快速性,不实信息与传闻也往往使被举报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