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形式与内容统一角度,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美由于只有感性形式而无内容,因而自然美不算真正的美;艺术美在古典类型中虽然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但由于在艺术中,形式毕竟是有限的,因而艺术所表达的内容也只能是有限的,艺术无法显现无限的绝对理念;无限的绝对理念只有哲学才能表达,尽管哲学是逻辑体系,但逻辑与感性是不可分的,哲学具有间接的感性形式,因而也可视哲学为理念的感性显现,从而哲学是一种美——哲学美.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在《美学讲演录》中提出了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命题。他为这一命题立论的心路历程是:(1)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美是心灵的自由创造;(3)美是自由与无限。但是,自然和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是艺术的尺度和追寻的目标。所以,不是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而是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相似文献   

3.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既是黑格尔美学的核心概念,也是黑格尔的艺术本质观,这个定义从“理念”和“感性显现”两个方面的统一揭示了黑格尔的艺术本质论就是形象论。并且对艺术情感本质论的"激发情绪"说进行了批驳。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的“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美学论断本身包含了艺术美的定性过程。理念是真是美也是善,要符合道德的要求。因此,艺术美的定性也必然地显示出深刻的伦理内涵。黑格尔在理想的定性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辩证的阐述。理想的定性,单就它本身来看,表现为“神性—伦理”的演化,也就是伦理内涵的演化;就动作或情节来看,表现为伦理实体在“情况—情境—情节”,伦理内涵表现为这一过程中发生的分化、冲突及其艺术价值。黑格尔艺术美定性的伦理内涵昭示了艺术的伦理道德价值,这在当前伦理观念发现剧烈变化、艺术创作中的伦理道德底线一再下降的时期,无疑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艺术形象是反映生活的特殊手段,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离不开形象的创造。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里说:“戏剧应该是人生的镜子,风俗的榜样,真理的造象。”黑格尔也说过“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表明艺术与形象是密不可分的。但是迄今为止,对此问题众说纷纭,有肯定的亦有否定的,如狄德罗说:“歌  相似文献   

6.
艺术美是人类的主要审美对象,它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艺术美的来源有四:一是现实中美的属性;二是现实中丑的属性;三是现实中不美不丑的属性;四是现实中亦美亦丑的属性。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生活的审美观点、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与现实的美、丑、不美不丑、亦美亦丑特性在艺术形象中的结合,是艺术家创意的物化形态。它的本质,与其它美的形态一样,也是人的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内在精神的感性显现。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曾经指出,黑格尔的庞大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仅仅是他的建筑物的骨架和脚手架;人们只要不是无谓地停留在它们面前,而是深入到大厦里面去,那就会发现无数的珍宝,这些珍宝就是在今天也还具有充分的价值,”黑格尔美学关于艺术典型理论中的“这一个”就是这宏伟大厦中的珍宝之一。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美学思想的中心,它规定艺术作品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思想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艺术是熔铸成的美,它光彩夺目,令人倾  相似文献   

8.
《离骚》以“自叙”、“述史”、“神游”这三个密切联系的艺术环节,借助神话思维表现了自我的精神存在和楚国贵族的矛盾差异,诗歌以戏剧化的矛盾冲突显现了美学特征。诗人试图以幻觉的神游来超越现实的矛盾,但最终失败,以悲剧性的自杀实现人生的价值,获得审美意义和道德意义的升华。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的全部美学思想都是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中心思想生发出来的,他关于自然美的论述当然也毫不例外。尽管他把自然美排除在他的美学范围之外,但他毕竟对自然美作了一些具体论述;尽管他轻视自然美,为了论证艺术美取代自然美的必要性而分析自然美,但是,因为他的中心出发点“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强调理性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悲剧美学理论的合理内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辩证法贯穿于黑格尔关于悲剧根源、悲剧发展、悲剧结局的悲剧美学理论的始终,是其“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本质理论的具体化与特殊化。  相似文献   

11.
台湾著名的女作家罗兰对音乐、绘画和诗歌都有着特别的爱好。这种爱好在其创作艺术风格方面表现为:音乐美、绘画美和诗意美。从罗兰的艺术创作风格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在文学创作乃至一切艺术创作领域中一种艺术可以通过对其他艺术的“借用”,达到增强这种艺术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2.
康德在其哲学体系中将判断力作为知性与理性的桥梁,《判断力批判》两大部分审美判断力批判与目的论判断力批判不可分割为这一主旨服务。而康德对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分析则体现了他对道德律令以及人作为最终目的的重视。在美的艺术中,康德力图将天才与鉴赏,自然美与艺术美进行统一与融合。  相似文献   

13.
舞蹈作品的意境,就是舞蹈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起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对舞蹈艺术来说,意境美的创造是其审美追求的一种境界,是舞蹈的灵魂。意境不仅对主题起到深化的作用,而且还会调动起观众的想象力,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舞蹈的意境创造要达到这种境界,才能称之为艺术品并被观众所接受和喜爱。  相似文献   

14.
赵玲 《南都学坛》2006,26(2):54-57
沈从文的艺术创作表现出鲜明的柔性之美,具体表现在:同情弱者,追求人与自然合一;在意象营造上常常选取水、月、女人等阴柔之美的对象;在创作策略上常常用隐喻的方式反映都市中的病态现象;在语言运用上选用富有柔性之美的语言进行创作,作品充满自然柔性;总体上表现出一种柔性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5.
在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表层审美特征下,唐代意境理论的核心美质体现为对浑全之美的追求。浑然一体性正是庄子道论的核心特征,这一特征同时映射到了庄子对自然、人类、社会的认识中。唐代意境理论中的浑全之美追求体现的是对庄子道论中浑全自然真美思想的继承。唐代意境理论对浑全之美追求具体体现为"境"概念的引入,并在唐人构设意境理论时从意境构造过程、意境的核心美质和意境的审美鉴赏的全方位思考中表现出来。司空图的"全美"观是唐代意境理论浑全之美追求最高、最集中的表述。庄子道论与唐代意境理论浑全之美追求的融合,得益于唐代的崇道风气和诗评家对庄子的向慕之心。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历代文论家对意境的相关论述为基本素材, 结合有关的作家作品, 以现代文艺美学的基本原理为评判准则展开阐述, 从 “以实写虚, 虚实结合”、“以景写情, 情景交融”、“以形写神, 形神兼备”等三方面对意境美的创造规律进行了探讨, 对意境这个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艺理论特有的审美范畴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艺术表现力已成为现代竞技体育相关项目制胜的关键.规则的不断变化对各个项目的技艺性,即难、惊、美,提出新要求,其审美需求已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艺术创编和艺术表现是艺术表现力的具体体现,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艺术表现力有其自身的美学机制,它由其特征、原理及评判构成.影响艺术表现力的主要因素有:一般因素、美学因素及裁判员的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论美和美感在实践中的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和美感是在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中生成的。这是新实践美学所坚持的根本观点。从实践的整体来看,美和美感是在人通过实践的自我生成过程之中逐渐同步生成的,它们同步生成于实践—创造的自由所生成的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之中。从实践的具体类型来看,物质生产是美和美感生成的最原初的基础,它使人脱离动物界成为人,并且开始了“按照美的规律建造”;话语生产是美和美感生成的中介基础,它使人成为“符号的人”和“文化的人”,从而构筑了“审美的家园”;精神生产是美和美感的最终基础,它使人成为“意识形态的人”,创造了文学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物质生产、话语生产、精神生产交互作用使得美和美感同步生成,相伴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