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鲁迅的乡土小说与文化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剑龙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3)
鲁迅站在历史与文化的高度反思观照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结构,他的乡土小说揭示了故乡人卑怯凌弱、节烈等第、中庸瞒骗等病态人生和心理,对以奴性文化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了深刻形象的批判。鲁迅立足于对人的启蒙,立足于改革,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对自我的解剖反省结合在一起。鲁迅受到过严复、梁启超、章太炎等近代文化批判先驱者的影响,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批判有着比前人更加执著的精神和更为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9-101
接受相同地域文化滋养的赵树理和葛水平两位乡土小说作家,在价值诉求、主题呈现和创作方式上既体现出继承性,又呈现出代际性的差异。从中可以看出山西现代乡土小说一些重要命题和艺术水平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3.
4.
朱德东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1):91-9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赵树理的成功是个独特的文学现象。他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把农民和农村生活题材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并且在文艺的民族化、大众化方面做出了独特的成绩 ,因此 ,对赵树理现象的探讨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建设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培军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7(2):53-58
在中国 2 0世纪文化史上 ,钱钟书和鲁迅无疑是最有影响的两位大师 ,代表了在他们各自领域的极致成就 ,而这两位大师在学术思想上的异同 ,也就颇值得探讨和研究。从他们对金圣叹、嵇康的评价以及对社会、人性的批判等具体问题上 ,可以看出他们在文学见解、学术研究、文化批判诸方面的超越常见的共识相通 ,以及这种共识相通的思想背后的深层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6.
赖若胜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05-108
鲁迅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犀利批判,同时表现了对他们的深沉的爱,代表了迄今为止文化启蒙的最高成就。但启蒙的历史任务远未完成,后继者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7.
高兴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205-208
鲁迅与契诃夫都在其小说创作中展示了本民族的病态人生形式,鲁迅侧重于揭示历史文化的弊端给国民造成的精神缺陷与心理创伤,契诃夫侧重展现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人们的道德信仰及行为的迷失.这两种不同的视角分别与两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宋剑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5):29-36
"五四"新文学时期,鲁迅以其杂文的"呐喊"和小说的"彷徨",深刻地表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怀。鲁迅"悲哀"而"苍凉"的创作格调,寓意着他对启蒙对象与启蒙主体的双重"绝望";它不仅是"五四"时期鲁迅思想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揭示了现代知识精英的人格矛盾:面对"国民性"历史积淀的强大惰性,"反抗"只能加速"绝望"的窘迫心境。 相似文献
9.
杨威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Z1)
中国日常生活世界是指在中国社会背景之下所形成的相对封闭与恒常的天然共同体,其本身具有经验化与人情化两大本质特征。日常生活批判不仅是对现代主体进行理性塑造的一次深层启蒙,也是塑造现代主体的合理进路,实现中国人自身的现代化必须对传统日常生活进行一番批判与重建。 相似文献
10.
刘渝霞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1):47-49
从《狂人日记》开始,鲁迅本着“为人生”的创作目的,在他的小说中始终演绎着普通人的人生,实践着他的改良人生、改良社会的的愿望,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展示了这些普通人的人生悲剧,对整个封建社会及其上层建筑予以无情的批判和彻底的否定。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与赵树理笔下的“乡土中国”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娟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23(3):54-59
鲁迅与赵树理小说都表现了对于中国农村现状和农民命运的极大关注。在致力于农村题材创作的发展上 ,他们前后相承 ,同时又都具有各自的特色 ,其主要表现在深沉的农民情怀、反封建的主题内涵、不同类型的农民形象塑造、对中外文化的批判继承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论赵树理及其创作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凌芝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5)
赵树理的创作在文学民族化、大众化的里程上,具有超前独创的成就,决非“低层次”地对农民的“艺术迁就”;他的创作方向,体现了我国现代文学审美追求的逻辑发展,因而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走向了世界;他的众多作品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人们品味、学习、研究。 相似文献
13.
1928年,为了考证小泉八云的一个中国鬼故事《大钟的灵魂》,鲁迅与赵景深之间曾经发生过通信联系。但这次考证并没有成功,其真正的原因是小泉八云对故事法译本的误读。除此之外,小泉八云还以美国汉学家卫三畏的著作为依据,对《大钟的灵魂》进行了另一处改造。这个故事的翻译、传播与改造,再次印证了文化传递中"不正确的理解"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李仁和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9(6):65-70
赵树理的一生主要是在上党地区度过的,他的方方面面与上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定的地域文化内形成的文化形态,必然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在这个文化圈内生存发展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时也会制约人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因而研究赵树理与上党文化的关系对赵树理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陈漱渝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13
鲁迅是一位具有独异性的中国现代作家。他的作品具有经典性,人格具有楷范性。新时期对鲁迅的挑战,主要是消解和颠覆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当前鲁迅研究的热点问题有:毛泽东1957年推断鲁迅的一句话、鲁迅的死因、鲁迅的绯闻、修订增删1981年版《鲁迅全集》过程中的若干争议等。 相似文献
16.
普列姆昌德与鲁迅人生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 ,创作方面 ,无论是小说的主题还是风格都很相似 ,他们都为本民族的振兴与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本文将从人生经历、文学创作以及对本民族振兴的探索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17.
18.
袁栋洋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4):69-71
以“文摊文学家”身份走入启蒙大众行列的赵树理,内心充满了对大众的感情。而“方向”的确立,赵树理创作活动置于由意识形态、新的文艺规范及“名人”、“干部”构织而成的聚光灯下,为了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性,选择农民文化为农民启蒙的赵树理,这时表现出他对“文学范式”“名利”的游离及对业余创作的提倡,来实现他的知识分子独特性的社会实践角色。 相似文献
19.
陈强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3):130-132
在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优秀作品中,都不同程度的带有民族色彩,其中,赵树理和老舍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们创作中的民族风格也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20.
黎锦明作为鲁迅赞赏过的"湘中作家",和鲁迅有过密切的交往。鲁迅曾经亲自教诲黎锦明,因此无论在思想上和文学创作上黎锦明都深受鲁迅的影响。他继承了鲁迅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又开启了革命小说的先河。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黎锦明和鲁迅一样旁出一支"反抗复仇"的主题,最终成为20世纪20年代一位重要的小说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