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伽达默尔认为,现代科学在其方法论里确定经验的可证实性和可重复性,而没有注意经验的内在历史性。按照哲学诠释学的理解,历史性是经验的基本含义,对于经验概念的反思,就是要意识到经验与历史之间的关系,肯定效果历吏意识必然具有经验的结构,通过对经验有限性特征的分析,伽达默尔阐释了在历史理解中实现历史真理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辩证法的世界观意义并非不证自明,需要对其自身作出充分的理论辩护,重新阐释辩证法的世界观意义是马克思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教科书哲学的世界观定义暴露了传统哲学"观世界"模式的非时间性困境,探讨辩证法的世界观意义必须充分探讨世界观概念的时间性和有限性内涵。以时间性为视角重新审视马克思对传统辩证法的根本改造,不仅可以揭示辩证法理论形态从"无限性逻辑"到"有限性逻辑"的转变,而且可以重新阐释马克思辩证法独特的有限性世界观内涵。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基于深切领悟此在的时间性和历史性,实现了诠释学从理解的"技艺学"到"一般诠释学"或"基本诠释学"的飞跃。马克思发现了人是通过自己的感性活动而自我创生的,就转向历史的考察,达到了对于人的生存历史性的承诺。从海德格尔之于诠释学发展的贡献及其关于马克思"历史学"之优越性的洞见来看,马克思先期洞察诠释学之真理乃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4.
在《真理与方法》中,"古典型"概念首先是作为一种完美结合历史性与规范性因素的例证出现的,用以驳斥那些对传统的偏颇理解。在此基础上,伽达默尔对"古典型"概念进行了诠释学改造,认为它是一种真正的历史范畴,以此支持合法的前见。这样,"古典型"概念也同时具有了现实规范性。伽达默尔对"古典型"概念的改造在其本体论诠释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古典型"概念对前见合法性的证明支持了诠释学循环的理论;"古典型"事物的流传过程则体现了这种循环的实际过程;而对"古典型"事物进行的应用则体现着一种真正的视域融合态度。  相似文献   

5.
对伽达默尔诠释学理论中的释学困境的根源在于:片面继承了<存在与时间>中此在日常层面上所展开的理解与解释的生存论内容,跳过此在本真生存论环节及时间性的分析,而直接转向以文本解释和对话交流为特征的存在之历史发生领域的描述,这一跳跃必然使诠释学各环节失去内在的统一性根基.  相似文献   

6.
在日益成为哲学界"显学"的西方诠释学的冲击下,国内哲学界进行着积极的回应和有益的探索.但是.当前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当务之急并不是与西方诠释学的"接轨".而是清理本有的学术资源,进而确立合理的研究方法.通常来讲,治中国哲学史可采用两种理路:一种是"外在诠释",所强调的是时代背景与哲学思想之间的互动关系;另一种是"内在诠释".所注重的是哲学概念与义理之间的演变与迁延.两种理路虽无优劣之分,但"外在诠释"应是治思想史或治社会学的方法,而非治哲学史的方法.因此,在治哲学史时应采用"内在诠释"方法.只有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才可进入到与西方诠释学的"接轨"问题.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的"本真的历史"概念因其内在的矛盾而被伽达默尔弃之不用。在接受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学说以及意向性中的"先天相互关联"思想的基础上,借助于约克伯爵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胡塞尔的先验主体性现象学之间所架设的桥梁,伽达默尔成功地清除了黑格尔哲学中生命概念的形而上学色彩并将历史性的维度植入其中,从而完成从基础存在论的"本真的历史"向诠释学的"效果的历史"的转变。海德格尔早期历史观中的革命性意义及其新的突破方向也因此得到清晰的彰显。  相似文献   

8.
波普尔的"探照灯"说和海德格尔的"数学因素"概念都旨在揭示自然科学的诠释学特征;前者的诠释学思想是方法论的,后者的诠释学思想是存在论的,如能融合两者的"视域"则是科学哲学之大幸.  相似文献   

9.
作为萨特存在论之本体论基础,自为必须在时间性中向自身超越。萨特的"时间性"是非本体论的,但却是自为的存在方式,其重要性和内涵未能得到学界足够重视。源出于"意识是自身意识"式的自为的直接结构并且受到庞加莱的数学思想的深刻影响而形成的时间性概念被建构为联络着自为的三种时间性"出神"状态的一种有组织的结构;以自为的双向超越结构为基础的"现在"较"过去"和"未来"具有更重要的本源性地位,而三者之间的内在联接关系否定了"瞬时化"的时间论。时间性中自为的存在方式便是自为在三个时间性"出神"的维度上"离而不散"的"整体"。"时间性"不能被等同于"整体性","时间性"是"静态时间性"之"分散性"与"动态时间性"之"内聚整体性"整合成的"第亚斯波拉"式的结构。  相似文献   

10.
伽达默尔的“一体性”的概念表达了其实践诠释学思想,作为实践诠释学的核心概念,探讨“Solidaritt”概念的词源学含义,分析其内在涵盖的三个层面及“一体性”概念的理论现实意义,可从根本上把握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观,并以“一体性”概念为线索,厘清伽达默尔实践诠释学的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11.
文学史写作的根本问题在于是否具有一种深刻的文学史意识.已有的文学史写作中存在着效果历史意识的缺席.哲学诠释学的效果历史意识与文学史的诠释学意识的关系表现为:文学史的对象是一种历史性的现象;文学史作者的意识是一种历史性的意识;文学史写作的视域是一种历史性的视域.文学史不只是以史研究史,更重要的是以一种历史性的、开放的文学史意识理解、诠释和建构文学发展的历史,阐发文学史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2.
数年来,有关"中国诠释学"的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其中尤以傅伟勋教授、成中英教授、黄俊杰教授和汤一介教授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前人的摸索为我们积累了可贵的经验,但是,已有的几种"中国诠释学"体系中也暴露出一些应予关注的问题,如"中国诠释学"的构建不能只在方法论层面上下功夫,还须进行本体论层面的梳理;对西方诠释学的借鉴应当有所选择,无区别的移植只会损害"中国诠释学"应有的特质.  相似文献   

13.
幼儿教育研究中的观察与记录是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成长十分有效的工具,它能让教师"看到"儿童的学习,它能使教师反思其教学是否有意义,它能促进教师与儿童、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研究人员的对话.诠释学强调对话、理解与意义,它对幼儿教育研究具有相当深刻的范式意叉.论文简介了诠释学的基本观点,并从诠释学经验、诠释学循环、诠释学对话三个方面探讨了对幼儿教育研究中观察与记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从四个层面区分并阐述了"理解"与"诠释"的关系,揭示了西方诠释学诠释观发展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5.
戏剧改译的目的是为了演出,所以改译要有效调动观众的文学经验和艺术经验,而观众作为此在存在的人,时间和经验的有限性和历史性是他们理解戏剧作品和戏剧艺术技巧的先在条件。本文通过分析萧伯纳戏剧改译本在现代中国演出的失败和成功,考察李健吾成功改译本《说谎集》是如何把握本民族观众理解的有限性和历史性,并最终接通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达到对民族社会生活现实的批判。  相似文献   

16.
"时序还原"是书法鉴赏中十分独特的审美现象,历代书论曾对其作过大量的经验描述,但是没有提出"时序还原"的概念.书法鉴赏中的时序还原是对书法时序展开过程的想象性"重构"."时序还原"具有"内摹仿"本质,表现为三个主要特点,书法鉴赏时要进行"时序还原"也需要一些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1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总体形势进入了25年来的最好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阶级性、内容范畴和内外部影响因素使其在结构功能上存在有限性,但在弘扬人文精神、坚持实践真理和成长成才导向上意义深远,践行"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是其实现由有限性到无限性历史性跨越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从某种意义上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是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所在.其确定与阐扬、生成与建构,都是具有开放性和历史性的过程.当代诠释学也为把握这一过程的开放性和历史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理解视角.  相似文献   

19.
怀特历史诗学的理论动机在于揭示出,历史叙事作为一种象征性话语所展现的三重时间性结构:第一重是内时性维度,它在历史叙事中不仅呈现出系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的编年样态,还融合了叙事者自身的内在时间意识;第二重是历史性维度,历史叙事中的事件还呈现出一种具有情节形态的故事表征,从而赋予事件以完整的历史性;第三重是深时性维度,这以一时间体验将历史叙事组织为将要到来的现在、过去的现在和正在生成的现在的辩证统一,也就是未来、过去和当下的时间性绽出。这三重时间性结构提供了一种统辖历史叙事合成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使隐含在事件本身中的意义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20.
王弼哲学的本体是"无"."无"对中国美学的一个基本意义在于,从思想上使人的觉醒成为可能,由此,又使文的觉醒成为可能.意境是中国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意境具有超越性,即从"实"入"虚"、从"有"入"无"、从有限入无限的超越.这种超越性也是王弼之"无"所具有的,二者之间应当有内在联系,"体无"是王弼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体无"之"体"对审美之"体"具有内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