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是指由政府出资,由福利机构为孤残儿童选择合适的家庭,由其为儿童提供所需的生活照料和服务,使儿童能够在家庭环境中得到细致的照顾和关爱。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是我国儿童福利社会化的一种尝试。本文在实地调研沈阳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的基础上,论述了沈阳寄养工作的基本状况、所取得的成绩、仍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进沈阳家庭寄养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是指由政府出资,由福利机构为孤残儿童选择合适的家庭,由其为儿童提供所需的生活照料和服务,使儿童能够在家庭环境中得到细致的照顾和关爱.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是我国儿童福利社会化的一种尝试.本文在实地调研沈阳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的基础上,论述了沈阳寄养工作的基本状况、所取得的成绩、仍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进沈阳家庭寄养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一种有特色的社会救助模式--昆明"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城市孤残、失依儿童的社会救助,传统上采用政府包办、院内供养的模式。随着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深入,这一模式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昆明市儿童救助机构提出并加以实施的“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将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家庭寄养模式加以本土化改造,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是对传统的集中供养模式的重要创新。它为探索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弱势人群急剧上升与政府福利供应不足的矛盾提供了一条可供参考和借鉴的可行性途经。 相似文献
4.
家庭寄养是孤残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以来,国内逐步形成了比较典型的“北京模式”和“上海模式”,且这两种模式的成功经验在国内逐步得到了推广。杭州市儿童福利院自2000年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以来,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制度化的操作,但尚未形成一种模式。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家庭寄养典型模式的研究,进而提出一种新的模式——“杭州模式”,以期对杭州市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关于职业女性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矛盾对抗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女性要重视自身的素质教育,提高体能素质;有关组织部门应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培养教育职业女性,挖掘其内在潜力;优化职业女性成才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6.
政府视野下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研究——以宁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寄养模式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构件。宁夏在13年的借鉴实践中初步形成相对专业、规范,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照顾模式。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寄养地获得社会支持资源相对缺乏,如何在寄养地城镇化过程中调整家庭寄养工作,寄养中断与寄养儿童的再安置等问题。本文建议用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的路径解决家庭寄养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论文将城镇化与巴仁乡打工妹社会角色和家庭地位转变问题紧密结合,以巴仁乡打工妹的社会角色地位转变为主线,对巴仁乡打工妹的家庭资源的支配权、家庭主要事务的参与权、自主择偶程度以及对家庭经济地位自我评价等几方面做一个详细的、系统的田野调查,找出外出务工经验对巴仁乡打工妹社会角色和家庭地位的影响,并对经济因素对妇女家庭地位的影响这一研究假设进行验证,从而得到结论. 相似文献
8.
明代妇女的家庭角色及其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宝良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7)
按照传统的观念,男女之间的职责各有不同。妇女在家庭中的角色,有一个变化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妇女在各个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就是从女而妇,进而由妇而母这样两个角色转变过程。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职责。本文从家务劳动、婆媳关系、相夫、教子四个方面,对明代妇女的家庭角色进行了探讨,进而指出,明代妇女的作用仅仅限于家庭之内,很难扩大到社会。就此而言,妇女家庭角色地位的凸现,反而说明了妇女社会角色地位的缺失。 相似文献
9.
10.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列主义原理结合中国特殊国情而创立的理论,他指导中国顺利完成了建国之初的各项事业建设。可是这个理论却被放弃,导致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过早中断。通过对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断原因的探析,为我们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艾懿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5):94-96
J.Thomas的话语角色类型转换理论为话语角色类型转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探讨电影文本这一动态过程中的人物话语角色类型和转换问题越发重要,人物选择和转换话语类型对于塑造该人物的社会角色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从家庭角色认知的变化看当今农村妇女地位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农村妇女的家庭角色认知较传统而言发生了很大变化,具体表现在其家庭角色认知从权利到义务都发生了改变,而这种改变的根源在于社会转型及妇女由单一的家庭角色向职业、家庭兼顾型双重角色转变,并最终实现妇女在家庭中经济地位的变化.由此带来的农村妇女地位的变迁表现在"过渡人"身份的确立,由传统的辅助劳动力向多样化、个性化角色转变,参与家庭决策的权力上升,婚姻观生育观趋向现代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的特殊群体,其社会支持系统反应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资助体系的现状.文章从实证调查研究入手,通过对川、浙两省500余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不客乐观,值得关注.从国内研究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出发,提出专题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与维护、加强精神资助的策略,以提升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为将来建设祖国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社区矫正对象身份的特殊性使得社区矫正对象内心更加敏感脆弱,其社会支持网络更容易出现断裂。结合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社区矫正对象社会支持网络的最内圈必然是矫正对象最为熟悉的家人,家庭是社区矫正对象社会支持网络中可挖掘的重要资源,也是基层社区矫正工作者开展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家庭在社区矫正领域扮演重要的角色,推动家庭参与社区矫正可以进一步优化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理论为家庭参与社区矫正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社区矫正中家庭参与的行动路径具体又清晰,贯穿于整个社区矫正工作的始终。当前家庭参与社区矫正存在着一些问题:矫正对象家庭参与渠道单一、家庭成员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参与内容“重监管、轻教育”,可从立法机制、社会认知、能力提升等几个方面分别给出应对之策,最终达到提高社区矫正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境外关于资源对家庭压力作用的研究偏向微观层面的剖析,对影响家庭因应资源的社会宏观层面因素较少涉及.本研究借鉴西方家庭压力模型,尤其是布思的脉动理论,从本土经验出发,把家庭压力置于经济结构急剧变化的历史、社会背景中,关注外在脉动的社会支持对家庭因应压力的作用.研究采用质化和量化分析结合的方式,探析城乡家庭如何运用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涉取和使用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因应压力的过程和策略.研究发现,多数家庭主要是通过亲缘网络的支持以不同程度地缓解压力,正式的社会支持给予家庭尤其是弱势家庭以社会救济和多方面的援手,有效地缓解了不少压力或危机.但总体而言,社会支持不足是造成家庭易损性的最主要因素,制度资源的匮乏和缺失,使得目前的社会公共服务只能满足部分家庭的初级物质需求,对解决或减轻压力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7.
家庭性别角色是夫妻双方在家庭生活中用各自行动建构的性别差异.我国传统家庭生活中"男主外,女主内","男子养家,女子持家"的角色分工,是经过封建政治文化加工并被烙上"男尊女卑"印记的一种社会性别,对社会发展一直产生着影响.改革开放30年来,这一性别分工在我国现代化的社会实践中,作为社会变革的内容,与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进程发生了重要的关联. 相似文献
18.
孤残儿童作为弱势群体,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在家庭中养护孤残儿童、默默付出自己爱心的"类家长"却没有受到重视。我国应构建全面的、完善的包括正式和非正式支持的"类家长"社会支持网络。正式的"类家长"支持网络应该是以政府为主,社区、企业、社会工作专业等共同参与;非正式的"类家长"支持网络应该是以家庭为主,其他"类家长"、朋友、社会志愿者等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9.
关于农民工社会角色边缘化的心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基于专题调查,并从相关调研报告中提取有效信息,对农民工社会角色边缘化问题依心理学视角进行了分析,着重阐述了边缘化带来的两大问题:其一,社会角色边缘化对农民工心理的影响;其二,社会角色边缘化给农村发展带来的问题,即留给农村的空白点。本文试图通过这些分析引起全社会对农民工社会角色边缘化问题的关注,并将现有的研究视角从城市转向农村,整体性地思考,以使对该问题的研究更为科学化。 相似文献
20.
儿童白血病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其治疗的特殊性,患儿家庭需要通过社会网络中的各种资源获得支持。患儿家庭主要通过病房来往、网络社交媒体以及公益机构组织等方式进行互动,互动所形成的社会支持力量不容小觑,主要包括确诊初期心理安抚、压力舒缓等精神支持;基金资源、医疗手段等信息支持和结疗后患儿的生理保健以及社会化等方面的支持。目前可以通过发挥患儿家庭主观能动性、提高社会组织的参与程度、提升病区文化建设、加强与公益机构的合作等方式整体促进白血病患儿家庭群体的社会互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