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学生网络交往对现实交往中的人际关系、人际信任、人格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淑芳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4(2):69-75
该研究采用大学生网络交往基本信息问卷、现实人际信任问卷、网络信任问卷、人际关系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对248名大学生进行预测、462名大学生进行实测,结果表明:(1)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有直接影响,不同网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得分在性别、科别、年级上差异显著。(2)大学生网络人际信任状况总体良好,现实人际信任度不高。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信任在性别上差异显著;在现实人际信任方面网龄和年级差异显著。(3)不同网龄大学生在艾森克人格四个分量表得分上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黄少华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0(1):152-156,173
互联网的诞生,一方面形塑了一种经由互联网中介的全新人际交往方式,另一方面也凸显了网络交往中的人际信任风险。基于对浙江、湖南和甘肃三省青少年的问卷调查,对青少年的网络人际信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网络交往中的人际信任风险并没有让青少年在陌生人面前止步,相反,青少年在网络交往中的确建立起了真实的人际信任关系,而且这种信任关系不仅出现在熟人之间,还出现在陌生人之间。但青少年在网络交往中对熟人的信任程度明显高于陌生人。而回归分析则发现,网络交往认知是影响青少年网络人际信任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韩丽红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11-112,129
近年来,网络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加强了人与人之间沟通与交流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交往过程中的人际信任危机问题。人们对其"信任"之余,也逐渐产生了"怀疑"。由此,试分析网络人际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并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明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2,22(3):116-118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交往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 ,网络交往从现实交往中分化出来 ,为现代人的交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对话方式。我们在关注人们通过网络交往给现实交往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 ,也应重视网络交往对现实人际关系的良性作用 ,因势利导 ,使网络交往成为现实交往的一种补充 ,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网络时代人际交往方式的变化 ,有助于确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5.
吴海涛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7(3):101-105
汴河最早渊源于东汉汴渠、魏、晋、北、魏、隋、唐。历代都对其有所整治。安史之乱后 ,藩镇割据 ,五代汴河遂多年失修 ,到北宋已是淤积多害之水。汴河对于首都汴京有重要意义 ,北宋政府对汴河进行大规模的整治。治理后的汴河在运输、农业灌溉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网络中的人际传播的需求会日益增多,甚至可能超过对网络的大众化传播的需求。它会取代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流吗?网络的人际传播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文章对网络人际传播的方式、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并借以说明网络人际传播对于人和社会等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谭锐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9
北宋时,中日之间几乎没有派遣正式的政府使节,但在相互交往中两国的僧侣起到了媒介作用.本文首先考察了北宋时中日僧侣交往的概况,其次着重分析"僧侣现象"的政治背景、经济原因以及日僧入宋目的.北宋中日僧侣交往,改变了宋人对日本的看法,也进一步促进了中日双方的文化交流,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8.
宋初,接受中晚唐五代历史教训,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必要的和有积极意义的。但由于历史的惯性,当时这种加强存在矫枉过正的问题。在宋朝政权巩固以后,特别是宋辽议和以后,本应逐步纠正矫枉过正即过度集权的问题,但宋朝统治者未能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政策,相反,却继续加强集权,从而给国家管理造成种种弊端。这种过度集权表现为朝廷大臣不能独当一面,将从中御,上下级官员隶属关系混乱,地方政权软弱无力等。过度集权弱化和模糊了管理层次,使管理僵化、脱离实际,不但在当时造成恶果,而且对整个宋代造成恶劣影响。对此宋人已有较深刻的分析和认识。 相似文献
9.
进城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与人际传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丙奎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3):92-96
人际传播是进城农民工建构社会关系网络的前提条件。一般来说,进城农民工移植、复制的初级社会关系网内的人际传播以非工具性为主,是农民工在生存阶段初步适应城市社会的基础;再构的次级社会关系网内的人际传播则以工具性为主,对于农民工在发展阶段高层次适应城市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社会网络的断裂,标志着进城农民工人际传播处于真空状态,是农民工在城市生存的巨大威胁。 相似文献
10.
周保平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5):115-120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史、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机构,是私学教育发展的最高形态。北宋时期,河南是中国书院最集中、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经过考证核实的北宋时期的河南书院有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伊川书院、范文正公讲院、龙门书院、颍谷书院、同文书院、显道书院、和乐书院、游梁书院、首阳书院等,共有11所。其中以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和伊川书院影响最盛,对当时河南的教育文化产生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河南书院的兴盛与发展,可以从北宋科举规模的扩大、北宋学校的设立与科举制度的不协调和其他多方面的原因来探究,这将为书院和书院史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喻俊娇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21(2):15-17,26
青年正处于人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网络为青年提供了全新的交往方式和平台,网络交往在对青年人际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面对机遇与挑战,应当从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建立监督管理体系、加强道德教育和锻炼现实人际交往能力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培养青年人际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刘涛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2,(4):88-91
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人际交往具有交往时空的无限性、交往方式的间接性、交往角色的虚拟性、交往关系的平等性、交往内容的开放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在一定范围内影响着青少年人际价值目标、人际价值手段、人际价值评价,带来青少年人际关系淡漠、人际信任危机、社会责任感淡化等负面影响。网络环境下培养青少年人际价值观的途径在于优化网络环境,促进青少年网络交往的有序化、正规化;占领网络德育阵地,弘扬人际价值观教育的主旋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锻炼青少年现实的人际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13.
杨蕤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2):110-114
本文通过对北宋社会变迁的特点归析,探讨由此引发的在经济思想领域的重大变化,指出北宋时期是继西汉中叶以后确立的维护自然经济,视商品、货币为祸害之源的经济思想学说之后的一次重大转折,人们改变了对商业、商人的看法,这一深刻变化是基于北宋社会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4.
陈寒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1):103-107
十六国时期的关中地区,在前秦、后秦的相继统治下,出现了一个佛教蓬勃发展的局面。在此过程中,罽宾来华僧人在毗昙学(以说一切有部经、律、论为主)的传译方面出力极大,对汉地洞悉印度佛教理论体系,乃至在全国范围内出现弘法的高潮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图书馆文化管理的内涵及人际网络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22-123
本文在论述文化管理和人际网络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文化管理的内涵及特色和文化管理中的人际网络的构建及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志影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8,(4):45-49
自唐以降至宋朝,五台山佛教文化繁荣发展,随之而起的朝台活动进一步传播了五台山佛教文化.朝台路线分别由东路镇州、南路太原、北路幽州、西路宁夏府路灵州四条路线去往五台山.分析成寻巡礼五台山的路线情况及入宋的原因,成寻的巡礼为五台山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8.
韩愈在中唐至晚唐五代之间同调甚少,其为人所公认的地位与成就,主要是经历北宋时期逐渐形成的.当时效法韩愈古文运动,推动诗文革新,均以韩愈为标榜,对于韩愈的接受有着明显的转进,是接受韩愈最重要的时代,而其中尤以欧阳修对韩愈的接受关系为重大.经过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士人群体推波助澜,韩愈的负面形象得以扭转并趋于理性客观看待,而其诗文的开拓示范意义亦逐渐被发掘出来,成为文章轨范,对北宋以后的韩愈研究及接受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1-75
人际信任是沟通与协作的基础性架构,信任来源于社会网络,同时也嵌入于社会网络。社会网络分析能够更清楚地展现出人际信任建立、增强、减弱和破坏的动态性过程,使得学者围绕社会网络中的人际信任进行广泛的探讨。通过归纳以往文献的研究结论,指出社会网络内人际信任的内涵,并从社会网络的网络嵌入、关系强度、结构洞和网络结构观四个视角剖析其对人际信任的作用机制,最后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朱溢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5-84
唐至北宋时期太庙禘袷礼仪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汉魏以来太祖以上的毁庙之主不参与禘袷合食的成例在晚唐发生了改变,这些神主参与禘袷礼仪的程度不断加深;别庙皇后开始参与太庙的禘袷合食,暂居别庙的皇后神主从晚唐开始以祔于祖姑之下的形式合食太庙,到了北宋,还确立了长居别庙的皇后神主参加太庙合食的制度;北宋后期,朝廷取消了禘礼.这些变化说明:禘袷礼仪尊崇正统、体现名分的功能有所淡化,敬奉祖先、着眼本宗的考量不断凸显;汉魏礼学家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已经无法左右禘袷礼仪的调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