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知识逻辑到问题意识--论价值哲学的视野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哲学有两种思路:第一,形而上学的思路,即试图通过形而上学的方式,建立一套永恒的关于价值问题的普遍性知识框架,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意义”问题;第二,历史的态度,它并不对人类做乌托邦式的许诺,而是从现实出发,直面人类生存的问题,从而在对问题的本质把握和解决中探寻人类前进的道路。这两种思路包含着两种哲学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各有不同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生活观揭示了生活世界的概念、内涵、结构与发展变迁规律:生活世界是由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家庭生活、政治生活、生态生活、道德生活等构成的有机整体,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其丰富样态.马克思生活观的理论特质在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深厚的人文关怀、鲜明的辩证唯物性.在当代,马克思生活观的理论和方法为我们审视和破解生活世界重大问题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新时代"美好生活"思想与马克思生活观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因而,遵循马克思生活观的运思逻辑与理论品格,洞察当代生活世界的重大问题,坚持新发展理念,有助于破解生活世界的主要矛盾,实现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3.
"物"的分析:从马克思、海德格尔到鲍德里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马克思、海德格尔与鲍德里亚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的分析,揭示了马克思的批判思路如何在海德格尔与鲍德里亚那里,以另一种方式展现出来.海德格尔与鲍德里亚虽然在理论逻辑上加深了批判的力度,但他们却无法建构一条现实性的解放之路.这也是我们从马克思哲学出发,面对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3)
以近代哲学意识"内在性"原则为圭臬来对待和要求历史意识,历史意识在存在性质上就被降格为流俗所说的一般意识,或者被看成是一般意识在历史中的运用。这一倒退式理解,疏离了历史意识的本性,无疑阻碍了历史意识的真正出场。在当今的学术研究已然十分看重历史意识的情况下,澄清历史意识的存在性质,挑明历史意识出场的可能性,其重要意义不止于学术研究层面,更为重要的则是关乎于当代人的生存筹划。 相似文献
5.
符号消费是消费时代的新趋势。在此趋势下,文学的状况和对文学的思考也就有了新的文化语境。首先,通过指陈当代社会的符号消费的状况,反映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其次,通过分析符号消费在当今文化生活领域中的表现,确认符号消费已经成为一部分族群文化身份的体现。再次,通过分析符号消费语境下文艺学面临的问题,指出文学可能成为没有具体所指的符号,它的意义不在于指陈了什么,而是这种指陈体现了何种意识,而文艺学对此应该加以积极关注。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的一系列文艺理论争鸣是言之有物的,它是对社会问题与文艺创作的及时回应,在众说纷纭中,文艺理论的价值也就凸显了出来。一直扮演着导师身份的文艺理论也因为在理论维度上有所指而不至于凌空蹈虚,它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思想启蒙与肃清旧思想的责任,因而在情感与理论维度上与人们有了内在的呼应,这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文艺理论欣欣向荣的根基。随着20世纪90年代学术规范的建立与强化,文艺理论的学院式表达造就了接受上的阻碍,文艺理论的身份也由一呼百应变得门庭冷落。20世纪90年代的文艺理论在注重门户的同时,也失去了关注社会问题的热度。从"问题"到"问题意识"的转变,既意味着学术的渐渐成熟,也意味着学术拘囿于自家园地,失去了对社会问题的实在关注。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追求、西方理论的影响、全球化浪潮、艺术审美实践的现实发展是决定中国当代美学发展进程的四大动因或四大向力,中国当代美学正是在这四大向力的牵制和撕扯中走过了它近30年的历程,并形成了当今复杂多变的多元并立的格局."多元并立"既可能是美学研究繁荣发展的标志,也可能是美学研究陷入僵局和困境的征象,这取决于多元之间是否能构成对话交流的关系.目前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理论构建与艺术审美实践发展的偏离和脱节,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客观上看是以"外求式"为主导的理论创新模式的形成,主观上看是"拿来主义"、"普世主义"、"功利主义"等学术思想所导致的非正常的学术心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理论创构的"现实关怀"和"问题意识",促使美学理论研究从以"外求式"为主导的创新方式转向以"自主式"为主导的创新方式. 相似文献
8.
以问题意识、问题逻辑、问题教学为基本要素,依次经过教师问题意识强化、教学问题逻辑建构、问题教学模式形成等三个阶段,完成从问题意识到问题逻辑再到问题教学的两次跃迁,实现重塑教学内容、转换教学话语、转变教学方式的目标任务,这是以“问题”为纽带,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人们对马克斯·韦伯的理解向来多有歧异.文明史研究的视角有助于解决这种歧异.文明史研究需要多学科、多维度视野,韦伯的文明史研究具有同样的特征.这也是韦伯的问题意识与方法上的广泛地批判借用所决定.在韦伯寻找对问题的解答中实际蕴涵了三条值得注意的逻辑链.这些逻辑链对于研究文明史中的转型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知识财产权不属于传统马克思哲学的固有主题。若把知识财产权主题化,马克思哲学既要批判一种与共有知识相对立的思想方式,又要充实作为由“智能发动机”或网络滋生出的分享理念。以著作权为例,在知识财产权领域,黑格尔的人格知识财产权理念提供了一个被视为批判个人主义知识财产权的抽象本质的视角。黑格尔主张人格的完善是思考知识财产权和作者权的基础。马克思则拨开黑格尔把“知识”当作“自我意识”存在的思想迷雾,一窥知识财产法哲学的意识形态要义。马克思聚焦于知识的社会主义因素的议题,并重新唤起知识劳动异化理论的当代魅力。 相似文献
11.
启蒙意味着历史意识的觉醒,而历史领域之发现正是人的自由所以可能的前提,自由与历史在启蒙视域中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启蒙思想家坚信历史有章可循,并以不同的理论方式为历史寻找规律,尽管立场迥异,但他们都持历史进步的信念.而历史进步论以及"历史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在20世纪遭到批判,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仍是我们重新理解、反思启蒙的重要思想坐标. 相似文献
12.
从马克思、海德格尔与鲍德里亚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的分析 ,揭示了马克思的批判思路如何在海德格尔与鲍德里亚那里 ,以另一种方式展现出来。海德格尔与鲍德里亚虽然在理论逻辑上加深了批判的力度 ,但他们却无法建构一条现实性的解放之路。这也是我们从马克思哲学出发 ,面对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评价社会发展时 ,将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统一起来 ,强调文明是反映社会发展的综合尺度 ,推动文明进步的动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和最根本的标准。邓小平坚持生产力标准 ,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 ,这是对生产力标准的补充、发展和具体化 相似文献
14.
从逻辑主义到历史主义,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纯逻辑主义和纯历史主义是科学哲学的两个极端。前者强调对科学理论作逻辑分析而忽视历史分析;后者则单纯着眼于历史。两者都从不同侧面割裂了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大多数科学哲学家介于这两者之间,有些科学哲学家如拉卡托斯、夏佩尔等则有意识地吸取了两者的合理因素,克服了各自片面性,在相当程度上达到了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造成中国当代美学研究长时间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是大多研究者问题意识的薄弱和匮乏,而摆脱目前美学研究困境的关键就在于强化研究者的问题意识.要切实强化研究者的问题意识,一是要处理好"现实理论问题"与"基本理论问题"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本学科问题"与"跨学科问题"的关系;三是要处理好"本土问题"与"全球问题"的关系.强调加强问题意识的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催育出一种内在的自决能力,因为正是这种自决能力才是推动中国美学发展的主导模式从"外求式"走向"内决式"、从而走向"自主创新"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中国宗教学的百年史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和历史的百年变局。前五十年 ,是中国宗教学意识与问题共生的历史 ;后五十年 ,中国宗教学的超越情怀并未脱离对中国社会、文化、历史的观照 ,而是参与到了社会的动荡与变革当中 ;展望未来 ,中国的宗教学将承继历史上的问题意识和超越情怀 ,还原其对中国人在内的人类的爱 相似文献
17.
问题作为主客体矛盾的集中体现,内在地包含作为先验性存在的特殊向度,和以对存在进行追问、探究事物的规律与知识为目的的普遍向度.作为一种意识形式.问题不是无知,而是对已知的追求.问题的提出方式据此可以分为现实提问和逻辑提问(理论提问)两种根本方式.当下的新闻工作者应具有理论自觉,找准问题阈,实现由现实提问向逻辑提问的提升,切实反映民生诉求,彰显新闻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8.
19.
20.
经济伦理研究是当前中国伦理学研究的一个主导性话语和核心论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伦理研究经历了一个显著的范式转换过程,主要表现为从专注于伦理概念、范畴等学科体系的整体性学科构架意识向具体面向时代发展中不断展现的问题的意识转换.伴随着中国经济伦理学对时代背景、具体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等具体“问题”的不断拓展,中国经济伦理学的研究视野从单一走向多维,研究方法从依赖西方走向独立,研究者队伍不断壮大.从整体上看,“问题意识”的确立既是中国经济伦理研究的现实背景与时代诉求使然,也表征着当前中国经济伦理研究的不断完善和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