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伪满时期,官方和民间发行了大量且品种繁多的明信片,其中以哈佛大学收藏的伪满交通部发行的纪念明信片最具代表性。通过分析发行背景和发行目的,可将伪满纪念明信片的发行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32—1934年,旨在塑造伪满“独立国家”形象;第二阶段为1935—1937年,旨在宣扬“日满亲善”;第三阶段为1938—1945年,旨在为日本法西斯战争服务。伪满发行的纪念明信片,其主题紧扣日本侵略殖民政策、内容具有明显欺骗性,再结合伪满明信片邮资不断上涨的情况来看,其不过是日本殖民宣传和掠夺中国东北财富的工具。  相似文献   

2.
伪满时期 (1 93 2 - 1 945 ) ,日本帝国主义不仅从政治、军事和经济上对中国东北实行全面统治 ,而且对其占领下的中国东北采取“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式的破坏性殖民掠夺政策 ,致使东北的能源资源遭受到严重的洗劫和摧残。  相似文献   

3.
缉熙楼     
在吉林省省会长春市的东北部 ,有一座与现代建筑风格截然不同的建筑群 ,它就是中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充当伪满洲国傀儡皇帝时的宫廷遗址 ,作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和溥仪及其后妃“皇家悲剧”的历史见证保留下来 ,现已成为长春市重要的旅游观光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伪满皇宫占地面积 13 7万平方米 ,宫廷主体部分有东西两重大院 ,建筑风格各异 ,既有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砖木结构建筑 ,又有欧洲哥特式楼房 ,还有东洋式殿阁 ,充分显示出伪满洲国的殖民地色彩和伪满皇帝的傀儡性。  缉熙楼位于伪满皇宫内廷西院 ,是一座二层灰色旧…  相似文献   

4.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东北后 ,在政治上扶植傀儡政权伪满洲国 ,使之脱离中国内地 ,变成一个附属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政治实体 ;在经济上实行统制政策 ,运用军事政治手段在东北强行建立为日本掠夺战争资源服务的殖民地区域经济体系。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 ,极力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 ,即在统制经济体制下 ,实行区域产业的集中控制和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运营 ,使伪满作为一个整体纳入日本殖民地经济体系中 ,成为日本经济的附庸。因此 ,伪满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鲜明的殖民地性质  相似文献   

5.
李斌  王旭 《理论界》2004,23(6):335-336
勤劳奉公制度(又称勤劳奉仕制度),是伪满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奴役中国东北人民无偿出卖劳动力的一种所谓的义务出工制度,这是日本侵略者疯狂掠夺东北人力资源,强制东北人民出劳工的罪恶制度。  相似文献   

6.
孙瑜 《北方论丛》2021,(3):185-194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东北的中资造船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其中以旅顺船坞局和东北造船所为代表。同期,日本在日俄战争后,从沙俄手中接收了旅顺船坞局和大连造船厂。该时期东北还有一些小规模的日资造船厂。伪满建立后,日本迅速控制和吞并了整个东北的造船工业。该时期东北的造船厂主要有营口造船株式会社、丹东造船厂、大连船渠铁工株式会社、西森造船所等,上述船厂都为日资,它们为日本的侵略和扩张提供了大量物资。伪满时期日本对东北造船工业的掠夺主要是通过对东北船舶物资的侵占和日伪政府对造船工业工人的压榨与盘剥来实现的,它是中国东北造船工业发展史上的一段黑暗时期。  相似文献   

7.
1910年,朝鲜被日本强制“合并”沦为其殖民地,朝鲜爱国志士被迫来到中国东北地区继续坚持抗日独立运动.20世纪30年代,东北的朝鲜民族抗日革命者大都自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他们肩负着直接投入中国革命和积极准备、努力促进朝鲜革命的“双重使命”,与东北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进行着长期的抗日武装斗争.朝鲜民族共产主义者以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一段历史是中国东北抗日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朝鲜抗日民族独立解放斗争史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内容,是中朝两国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因此,对于这段历史两国史学界应该采用“一史两用、历史共享”的观点去研究.  相似文献   

8.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八一五”光复,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占我国东北达十四年之久。在整个东北沦陷期间,东北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的抗日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由于当时东北已沦为日本的独占殖民地,加之敌我力量对比过于悬殊,这便决定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必然是长期的,只能波浪式地向前发展,既有斗争高潮阶段,也会出现暂时的低潮。1941年12月8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伪满傀儡政权被更紧地绑在日本侵略  相似文献   

9.
九一八事变后,中华邮政仍屹立东北达十个月之久。受日伪胁迫,国民政府被迫封锁东北邮政,以孤立伪满。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东北封邮反而使日本“客邮”收入猛涨,中华邮政出现巨额亏损。在此困境中,国民政府迫于日方压力和民众需求,与日本签订通邮协议,商办的“汇通转递局”产生,封邮转化为通邮。封邮与通邮政策的实施,是国民政府受日军威胁而被迫做出的艰难应对,反映出国民政府对日外交的无奈与妥协。  相似文献   

10.
伪满时期,日伪当局为保证日本国内的大米供应,以最大限度地掠夺东北的农产资源,在东北实行强制发展水稻生产的政策,从日本、朝鲜大规模向中国东北移民,制定和实施水稻增产计划,水田面积和水稻产量逐年增加,水稻耕种地带进一步扩大。然而,伪满时期东北的水稻发展是一种适应日本的殖民统治和战争需要的畸形发展。由于日伪当局对东北水稻生产实行"统制",推行"粮谷出荷"政策,所以在水稻生产迅速发展的同时,整个东北农业生产却处于萎缩状态。  相似文献   

11.
钟放 《云梦学刊》2004,25(3):15-16
国史修养对世界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世界史研究者可以充分借鉴中国传统的历史编纂学;二、具备深厚的国史修养才能使“比较研究”令人信服。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史学史与史学理论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2.
伪满洲国出现后,长春的规划和建设成为关键。出于伪满国都建设的考量,日本制定了详细的规划和法律、法规。出于日本势力在中国东北中心地位的考量,日本划分了军事区域、政治区域和文化、娱乐区域。出于永久占领中国东北的考量,日本在建设上使用先进的建材,完备城市基础设施。日本企图通过对长春的规划,掩盖其占领中国东北的事实以及永久占领中国东北的野心。  相似文献   

13.
伪满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辽宁地区特殊工人囚犯式管理和使役 ,表明日本已经把中国东北沦陷区完全纳入其法西斯军国主义的战争体系。为了达到战争的目的 ,日伪统治当局对特殊工人肆意残害和虐待 ,特殊工人在特殊的环境下 ,以特殊的方式进行了顽强的抗争。  相似文献   

14.
(一)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我国东北之后,在经济上自始就明确提出,实行“统制”政策,“不能放任自流,置于国家的统制之下”,“实行计划经济下的统制”。但把经济“统制”正式作为根本方针提出,则始于一九三三年三月一日伪满建国一周年时发表的《满洲国经济建设纲要》。这个可称之为伪满经济政策总纲领的《纲要》,把经济“统制”作  相似文献   

15.
在伪满时期,日本侵略者通过扶植的伪满政权,大肆地对东北地区实行文化殖民,利用政权的力量充分美化和掩盖殖民事实,宣传殖民奴化思想,妄想使东北人民成为拥护伪满政权的顺民.日伪政府所进行的文化殖民行动大体包括三个方面,即教育、宣传、文艺.在教育方面大肆灌输军国和民族分裂思想,改变东北学制,普及日语;在宣传方面充分管控新闻舆论、出版机构、广播内容;在文艺方面改造中国传统戏剧,以殖民电影美化黑暗统治,以殖民文学塑造顺民典范.无论是教育、宣传、文艺哪一种文化殖民手段,其目的都在于扭曲历史,美化侵略,奴化东北人民,对东北人民进行错误价值观的灌输,使其成为彻底的"良民".  相似文献   

16.
伪满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东北地区实行了长达 14年之久的残暴的殖民统治。同时 ,对我东北人民实行疯狂的奴化教育 ,妄图在精神上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以造成其文化的落后 ,最终成为他们统治中国的驯服的工具。我们应时刻牢记这段屈辱的历史 ,以激励中国人民实现富国的斗志  相似文献   

17.
何炳松是本世纪上半叶风靡我国史坛几十年的“新史学派”代表人物,在史学研究中硕果累累。他对史学史提出过不少独到见解,并从史学理论、历史编纂学、史料学等方面为中国史学史的草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所谓伪满时期的东北经济,指一九三一年“九一八”后至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前的东北殖民地经济。“九一八”的东北是个半殖民地,各国都拥有一定经济势力,其中以日本势力为最大。日本在“九一八”前,约占外人在东北投资总额的百分之七十二点三,一九三一年三月,日本在东北(所谓“满蒙”之地)投资达十四亿日元,占日本对华投资总额的百分之六十。日本在东北不仅在若干工矿部门中居优势地位,而且包办了一些工业部门。例如东北铁路多由日本垄断和控制:大连至长春、周水子至旅顺、大石桥至营口、浑河至榆树台、苏家屯至抚顺、瓢儿屯至千金寨,苏家屯至安东(丹东)大房身至柳树屯的铁路各线由“满铁”垄断;金州经貔子窝至城子疃的铁路由日本的所谓金福铁路公司垄断;吉林至长春、四平至郑家屯、洮南,洮南至昂昂溪、吉林至敦化的铁路各线则受“满铁”控制。“满铁”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的“日本论”“日本观”和“日本研究”,合起来可以统称为“日本学”。中国的日本学与作为研究对象的日本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历史观的相左与审美观的相济”,这是理解中国日本学的关键。日本古代史最早由中国记载表述,而与后来日本人自己的历史观多有差异;近世以后,中日两国学者对同一历史事件也有不同的记述与判断,到了近现代,日本史领域更有针锋相对的史观冲突。从晚清的黄遵宪到现代的戴季陶、周作人,中国的日本学形成了历史观与审美观的双重视角,或者说“历史的”与“美学的”两个向度,即历史观上坚持中国立场,审美观上则能见出其东方传统审美文化的底蕴,并予以积极的评价与认同。这种相左与相济的矛盾统一,形成了中国“日本学”的内在张力,推动着日本学的发展演进。  相似文献   

20.
日本关于中国东北史的研究,始于日本因日俄战争而获得辽东半岛及南满铁路租借权的20世纪初。就任满铁社长的后藤新千,委托东大教授白鸟库吉在东京分社设置了“满鲜地理历史调查部”,并把松井等、稻叶岩吉(君山)、箭内亘、津田左右吉、池内宏等集中在这里,开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