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王悦 《东岳论丛》2019,40(2):63-72
从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入手,选取反映区域经济增长的2000-2015年的人均GDP指标,采用空间差异测度系数、全局Moran’s I指数、局部自相关LISA分布图,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集聚与分散特征、各城市与邻近城市间的经济联系进行实证分析,同时采用网络分析法,建立两两区域VAR模型,进行ADF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构建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关联网络。研究发现,从绝对差异上来看长江经济带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拉大,而从相对差异上来看,2006年以后,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并趋于稳定。其次,长江经济带人均GDP呈现较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且集聚特征是逐年增强的,但是各城市间空间关联的紧密程度总体偏低,在经济协作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在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论述。这一重要论述以系统观念统筹谋划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在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探索长江经济带“发展与保护”的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回答协同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问题,确立了以长江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形成了历史、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基本逻辑,是新时代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3.
长江上游经济带建设与推进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部大开发的非均衡发展战略 ,要求合理选择重点地区使其发展为区域的增长中心 ,并依托交通干线 ,“以线串点 ,以点带面”形成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带 ,带动和辐射其他地区发展。长江上游经济带是一个跨越中国西南中南腹地的重要经济带 ,是整个长江综合经济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长江上游经济带建设 ,是长江经济带建设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相结合的产物 ,是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重要措施 ,其目的是要通过长江上游经济带建设 ,推进西部大开发  相似文献   

4.
本文借助加权TOPSIS法、联立方程法、互动协同模型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城镇化与旅游业互动协同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处于增长态势,但系统间差距处于扩大趋势,同时该区域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分层特征,但不同层次省市的俱乐部趋同存在明显差异;(2)长江经济带两大系统具有内生性,且两者存在显著的互动效应,同时该区域绿色城镇化对旅游业的驱动效应强于后者对前者的作用;(3)长江经济带两大系统互动协同关系处于不协同阶段,同时该区域11省市两大系统互动协同度可分为稳定型与跃升型,此外该区域两大系统互动协同水平形成“东强西弱+局部塌陷”的总体格局;(4)长江经济带绿色城镇化系统与旅游业系统对两大系统互动协同水平的作用具有差异性,整体上,绿色城镇化建设水平与其关系呈拉长的倒“U”型,存在门槛效应,而旅游业发展水平与其具有较强的正向驱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加快长江经济带发展是新时期我国区域发展三大战略之—,长江经济带以其横贯东中西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在新常态下重塑区域经济格局的重要作用。国务院《关于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三大两小”的城市群布局,有利于聚集长江沿岸产业和人口。结合各自发展基础和优势条件,各城市群在长江经济带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对应着不同的发展重点。为更好地推动城市群发展支撑长江经济带建设,必须在规划、创新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城市群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祎雯  班晴晴  张兵 《江海学刊》2024,(1):100-106+255
“双碳”目标的实现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随着区域分工和贸易的不断发展,区域间贸易联系日益紧密,不仅促进了商品和服务的交换,也导致了碳排放的转移。基于投入产出方法的分析结果显示,由于长江经济带不同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要素禀赋结构差异,区域贸易引发了碳不平等问题,也影响了区域碳减排责任的划分。区域协同是长江经济带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具体路径包括以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推动能源革命、协同推进区域产业结构低碳转型、建立区域差异化碳减排责任体系等。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0—2020年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这一区域一体化政策的实施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研究区域一体化政策实施的民生福祉增进效应。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民生福祉水平呈现出下游>中游>上游的趋势,且2014年以后高于全国水平;(2)区域一体化政策的实施可以显著增进民生福祉,且具有城市规模异质性;(3)人口流动、外贸市场、产业结构升级与数字普惠金融是区域一体化政策实施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路径。据此,应深化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加快转变特大超大城市发展方式,有效促进人口合理流动;着力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扩大内需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创新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以数字技术支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8.
刘庆林  郭天资 《东岳论丛》2023,(1):33-43+191
“双碳”背景下,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的协同日趋紧迫。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其示范作用尤其明显。剖析FDI对东道国尤其是长江经济带的环境效应,对吸引外资过程中实现“双碳”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长江流域沿线108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在Copeland-Taylor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技术因素,基于2007—2020年的面板数据构建环境污染指标体系,分析外商直接投资(FDI)对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FDI对东道国环境的影响主要通过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进行传导。就长江经济带而言,技术效应十分突出,在其作用下,长江流域的环境质量总体得到改善。中国应该从战略角度参与国际碳边境调节税的制定,为经济增长争取更大空间。  相似文献   

9.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区域政策出现新的变化,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一带一路"倡议、自贸区建设等区域政策的提出与推进体现了新时期的国家战略意图。在这一过程中,区域政策表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区域政策的综合性提高,国内区域政策与国际区域战略相结合,区域政策转向与城镇化规划相结合。综合型区域政策的推动需要提升规划的功能,在区域政策的规划与实施中,地方的作用不断增强,区域成为央地互动的平台。  相似文献   

10.
长江经济带建设是习近平主席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以长江为地域纽带和集聚轴线,以沿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形成区域联动、结构合理、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格局。然而,囿于"自扫门前雪"的传统城市本位思想,当前长江经济带各城市呈现出"各自为战""竞争大于合作"的阶段性发展特征,节点城市间的网络连通性仍存在着巨大的上升空间,强化区域合作所形成的潜在增长空间尚未被有效挖掘。2021年正值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建设五周年,建议应当进一步强化区域板块合作,全力推进长江经济带更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强化成都与重庆的双中心协作引领,唱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双城记";二是从成渝"双城合作"走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上海大都市圈"双圈合作",推动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板块协同;三是要主动谋划成都与上海联动"沪成河",打造新型城市合作典范。  相似文献   

11.
基于DEA-Malmquist模型和空间动态计量模型,以2005—2016年长江经济带和黄河经济带地级及以上城市空间面板数据为样本,测算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财政支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空间交互视角下,比较分析了两大流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空间效应,并对流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两大流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路径存在较大差异,反映出两大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内部机理及动因不同;从空间效应上看,财政支出与收入差距对两大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均有显著的空间效应,且两大经济带收入差距的空间效应均较为明显,但长江经济带财政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要强于黄河经济带,在短期和长期分析中都有类似特征。长江经济带应着重进行财政制度改革,对重点城市和主导产业进行治理和规制,增强产业发展的互补性,容忍适度收入差距;黄河经济带应大力缩小收入差距,优化财政支出的结构和方向,提升财政支出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要通过激发内生动力、构建绿色空间组织体系、创新生态保护机制、靶向数字空间等策略来促进流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京津冀地区差距、因果累积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京津冀地区差距持续存在并在不断扩大,地区差距主要来自于政府行为推动的因果累积效应。极化和扩散是解析该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概念,极化强于扩散是该区域的典型特点。尽管极化在城市发展一定阶段有其必然性,但扩散优于极化。该区域资本对于城市发展的作用较小,GDP和资本具有自我累积效应,城市规模不具有自我累积效应。数据分析表明,文化和劳动投入等要素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性贡献,而城市化和技术进步等要素对经济增长没有显著性作用。整合和协调区域资源,发挥大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适当缩小区域经济差距,避免区域内部的极化和贫化,是“十一五”期间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3.
区域发展战略的模式及目标选择是我国发展战略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机械地执行中央政府制定的无所不包的计划,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与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单纯追求经济总量增长的发展模式,不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难以体现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本质要求。正是在区域发展战略迫切需要创新的关键时期.安徽确立了赶超全国人均GDP的“九五”发展战略,旨在通过创新,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一、以赶超全国人均GDP为目标是区域发展战略的创新首先,赶超全国人均…  相似文献   

14.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中央区域发展政策泛化,我国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日益扩大。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西部开发提供了历史机遇。但需要中央政府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西部地区发展,实现更多的兴边富民政策。  相似文献   

15.
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数字经济直接驱动、金融支撑、技术投入驱动和要素禀赋驱动等.构建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升级存在促进作用,并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异质性,即上游地区影响较为显著,中下游次之.要强化数字经济对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需要协调区域发展共同推进产业数字化、鼓励科研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要素禀赋增强产业升级活力.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三大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中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动,是改革以来推动全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由于资源禀赋条件和产业政策的影响,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在水平、效益、产业构成和工业布局等方面出现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可以解释区域经济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制造出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困难和问题。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应该根据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途径是通过产业转移和产业集群构建。  相似文献   

17.
2015年1月24-25日,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和三峡大学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三峡城市合作与发展论坛在湖北宜昌举行.来自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政府、新闻媒体的500多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围绕“中国三峡城市合作与发展”主题展开研讨,提出了很多精彩纷呈的观点. 一、长江经济带与三峡城市群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肖金成研究员首先从长江经济带与长江中上游一体化发展的角度分析了长江经济带的地域范围、功能定位、发展措施以及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肖金成提出了推动三峡次区域合作的建议,即在三峡次区域范围内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促进资源和贸易在区域内的自由化,实现次区域范围内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措施包括建立区域互动合作机制、推进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以及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等.  相似文献   

18.
用锡尔系数判断的我国20世纪90年代至2012年东中西部之间的差距,经历了迅速扩大又逐步缩小的过程,对于总差距贡献最大的是三大地带之间的差距和东部地区内部的差距。人均收入差距的变化相对于人均GDP的变化呈现容易扩大却不容易缩小的特征。这是由于近年来东部地区GDP增量的收入效应逐步提高,而中西部地区却是逐步下降的态势。造成这种态势及东部地区内部差距形成的原因,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程、民营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结构的特征相关。为此,我国未来旨在缩小区域差距的增长战略和调控政策应分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增长战略和调控政策应重视以下方面:一是中西部要避免东部地区走过的"先粗放,后转变"的路子,从一开始就应努力以集约式发展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二是要进一步推动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改变在某些领域"国进民退"的势头;三是应该在长期中提高生产经营单位的营业盈余,从而使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有更稳定的来源;四是要支持农村非农产业的投资经营,推动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向规模化运营的大农业转变。  相似文献   

19.
任保平  张倩 《东南学术》2021,(1):148-158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代表GDP的含金量.不同省域政府财富创造能力的不同,导致区域经济增长差距长期存在.GDP含金量、省域政府财富创造能力是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要素.省域政府财富创造能力通过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分工的合理化与区域经济的共同增长对区域协调发展产生影响.从政府对经济的推动力与管控力的视角,对区域财富创造的路径进行探索,并以GDP含金量作为地区政府财富创造能力的代表指标,利用1999-2019年数据对我国省域政府财富创造能力的空间布局特征与动态演进规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的协调发展需要区域政府财富创造能力的支撑,提高税率或土地价格在短期内能够增加政府财富,但不利于区域长期发展.因此,应以区域经济的长期发展为出发点,以政府职能的合理履行作为推动区域协调的关键落脚点,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经济制度是产业集聚形成与变迁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2004—2016年相关数据,建立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经济制度对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沿江省市制造业集聚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某省市制造业集聚水平的变化会对其他省市制造业集聚水平产生显著影响;规范的经济法律制度、开放的贸易政策会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制造业集聚,紧缩的财政政策以及政府干预的加强则不利于制造业集聚发展。因此,沿江省市需结合实际情况,创新系列经济制度安排,促进制造业集聚,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