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遗失物制度存在的前提是拾得人所拾得之物为他人之物.这个偏见为道德入法提供了可能.如果回到事情的本原,当拾得人面对一物时,他只能作出他人之物、无主物或者非我之物三种判断.遗失物仅仅是三种态度中的一种.大多数情况下拾得人并不能作出此物就是他人之物的断定,只能认定此物是非我之物,面对一个非我之物,拾得人并无法定义务交还,因此在未被证明为他人之物前可以占有,在不存在时效取得制度的前提下,可以通过确认无主物的方式取得所有权.基于此,遗失物制度才回到了真正的法律轨道.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在一些流行的哲学教科书中,意识的能动性、主观能动性,自觉能动性三个范畴被当做一个东西,认为它们都是指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三个范畴在许多场合下被任意替换,给人们造成了一个三者无区别的错觉。例如,有的教科书说:“动物的能动性不是主观能动性,因为它没有‘主观’,没有自己的主观世界,也就没有意识。它不是自觉的能动性,而只是盲目的能动性。所谓自觉能动性,就是在自觉的活动中表现的能动性,而所谓自觉的活动就是有目的的活动,有主观意识支配的活动。可见人之所以具有自觉能动性,首先正是因为人具有  相似文献   

3.
试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的特征是什么?有的同志认为,社会主义的特征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和按劳分配,如果还有什么其他的特征,都不过是上述两个基本特征的派生物。也有同志认为,除了生产资料公有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两个基本特征外,还应该有其他的特征,例如没有剥削、计划经济等等。还有同志认为,上面两种看法都不够完全,社会主义的特征还应该包括具有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没有国家这两个因素。也有同志不同意以没有国家作为社会主义特征的提法,认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存在,应该是社会主义的一个特征。  相似文献   

4.
与西方主流哲学的有关见解不同,按照“是否一定如此”的标准区分的“必然”和“偶然”概念,实际上并不是指事实存在的两种不同特征,而首先是指人们有关事实的认知所处的“确定”和“不确定”状态。澄清了它们的这种认知性原初语义后,我们就能进一步理解它们包含的“别无选择”和“有所选择”等非认知衍生语义,并通过将它们与好坏对错的价值内容关联起来,纠正西方哲学在必然与自由、决定论与主体能动性的关系等问题上的理论谬误。  相似文献   

5.
每个民族的传统都有他的系统而完整的知识,只是其存在方式和现代科学完全不同。传统知识有两种主流类型,一种是关于器之器性的知识,这种知识主要和器物的使用有关。另一种知识是工艺学知识,这种知识主要与器物的制作有关。本文专论工艺学知识。工艺学知识仅仅发生并保持在特定的技术传统当中,存在于制作器物相关的实际当中。而且工艺学知识完全是一种以致用为目的的知识。工艺学知识具有独立性、口传心授、反普遍性、非因果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6.
比较政府运用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和市场合约三种形式实现自身目标的交易成本可以发现,当政府运用行政权力的交易成本最低时,国有企业就会出现;如果这三种交易成本相等,那么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因素对政府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没有国有企业,也不可能只有国有企业而没有非国有企业;一国国有企业的数量、规模和范围会随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可能增加,也可能会减少,只增加不减少或只减少不增加都是不正常的。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既具有互补性,也具有竞争性。人为地排斥国有企业或非国有企业都是不理性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价值可分为满足人之生存需要的价值和满足人之存在需要的价值。前者的直接承载者是感性的物体;由于它们与货币具有同质性,所以是可以数量化的。后者的直接承载者是非感性的事物;由于它们与货币没有同质性,所以是不可以数量化的。但以社会分工、市场经济和算计理性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却在不断把许多满足人之存在需要的价值数量化。这些价值数量化的结果就是:人的完整性的缺失、人的“自由”个性的“崛起”、人更加地具有“社会性”以及人与物和人与人的亲密关系的丧失。由此,西方传统中追求永恒和普遍的理性主义就走到了它的反面,在暂时的价值物中乐不思蜀。  相似文献   

8.
当前人们在社会规律认识上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误区 :对规律的确定性僭妄 ;对纯粹“客观”规律的诉求 ;唯理主义倾向 ;过分强调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的差别。人们对规律的把握只能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 ,任何超历史的规律从根本上讲都是不存在的。客观性即主体间性 ,人类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摆脱自己的特征 ,只能确认自身的状态。社会规律与人的活动之间有内在统一性。考察历史发展规律必须联系具体的历史发展时期 ,否则极易陷入抽象的思辨和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9.
心理标准问题是一个与心的本质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著名哲学难题。单一属性论认为,心理样式尽管多且性质各异,但又具有相对的统一性,因此所有心理样式具有一个只为它们具有而不为非心具有的属性,当然这属性是什么,其内部又见仁见智。多标准论认为,心没有统一性,因此它们的标志性特征就不一样,其判断标准只能是多。系统观认为,作为整体或系统的心理与它里面的个别的心理状态的标志性特征是完全不一样的。心理标准的怀疑论在当今也有一定的市场。要化解有关难题,既要用类似于人口普查的方式研究心理的一切样式及范围,又要用唯物辩证法和具体科学方法去研究它们的差异性和同一性。  相似文献   

10.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个观点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也暴露出来了。因为仅仅认识必然性人们所能得到的只是一种低水平的自由,即只能是利用自然界的现成物。人类要获得高水平的自由,就不能仅限于认识机械的必然性,还必然认识统计规律性、偶然性,以及由必然性与偶然性、由各种不同的必然性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种种可能性。自由必然包含选择的因素,必然性提供的是唯一性,只有可能性才为有选择的自由提供多样性发展的客观依据,所以自由是认识和实现一个可能的世界。这个可能的世界不仅是指客观世界,而且包括人本身。人本身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因自然、社会环境的不同,因经历和所受教育不同而有多种可能的发展。可能性渗进了主体的因素,面对各种可能性,人发挥自身选择的主体能动性,创造自己的新生活。把握这一点,对于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昆德拉的小说《不朽》中,阿格尼丝摆脱非存在性境遇的方式是:短暂地独处。阿格尼丝对非存在性的感受是:一切现实的符号和事物都是可模仿的,因而相对于一个人本真的自我来说是不可靠的——属于一个人内在生命的那种声音不可能长久地贮藏在其中。当阿格尼丝突然发现自己独特的手势被妹妹模仿,用来和男友道别时,她感到很不舒服。这种不舒服意味着她开始感觉到自己成为公众的一部分,能代表自己个人世界的符号从此不再仅仅代  相似文献   

12.
1导言在新古典交易模型中,整个交易都是在完全竞争中完成,不存在外在性,也不需要交易费用,市场交易的信息完全可以归结在市场的价格参数上。因此,在这样的模型中,所有的合约都是价格与数量的交易,这种交易能够有秩序、不混乱、没有干扰的情况下顺利进行和完成。也就是说,任何新古典模型中的合约都是完全的,每一份合约都是市场供求关系的均衡点,它们都能够严格地履行和实施。但是,这种完全合约与现实的经济生活相去甚远。因为,新古典模型中的完全合约建立在人的完全理性、获得信息的完全性与对称性以及交易成本为零的假设基础上…  相似文献   

13.
吴泽顺 《云梦学刊》2006,27(3):136-138
方言区划所涉及的语言文化现象十分复杂,如果仅仅依据某一语音特征,往往会导致逻辑上的悖论:同一个方言区的人无法通话。由于华容地处西南官话、湘方言和赣方言三者之间的边缘地带,华容话也就先后受到这三种方言的侵蚀和影响,但它既不同于湘方言和赣方言,也不完全同于西南官话,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但若全面比较,西南官话的特征较多,应归属于西南官话。  相似文献   

14.
正确发扬人的自觉能动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所谓自觉能动性,就是指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的思想或思维的能力;二是人的实践活动;三是人的意志和干劲。当然,这种自觉的能动性,不仅仅指正确的言行,也指错误的言行,因为错误的言行也是人的能动性。所以自觉能动性有两种,一种是脱离实际的,就是主观主义的自觉能动性;一种是符合实际的,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觉能动性。因此,毛泽东同志一方面告诫人们,“反对主观地看问题”,“一个人的思想,不根据和不符合客观事实是空想,是假道理,如果照了做去,就要失败,故须反对它”,另一方面又强调指出,“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思想,一切根据于正确思想的做或行动是正确的行动。我们必须发扬这样的思想和行动,必须发扬这种自觉能动性”。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中的即使p,也q表达的是什么样的逻辑关系?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表达的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一种认为表达的是联言判断。本文揭示了三个具体的即使p,也q语句的七个逻辑特征,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这两种观点都不能完全解释这些逻辑特征。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该观点认为即使p,也q是在通常情况Ω下,即使p,也q的省略表达,它表达的是推理关系Ω,p├q,它是相对于在通常情况Ω下,如果非p,那么q、在通常情况Ω下,如果p,那么非q而表达的,其中在通常情况Ω下,如果非p,那么q是它的语用断定;在通常情况Ω下,如果p,那么非q是它所反驳的推理关系。这种观点可以完全解释三个具体的即使p,也q语句的七个逻辑特征。  相似文献   

16.
1.人学研究的立足点何在?人学研究必须立足于当代人类发展。这一点是由人学研究的特点——研究对象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总体性、过程性和超越性——所决定的。 人首先是一种总体性的存在。所谓总体性的含义有二:一是指人的存在的整体性,人是不可分解的。当人们被简单地分解后,人又在哪里呢?没有精神活动的肉体存在是物而不是人,没有肉体做基础的精神活动是神也不是人。人是不可独存的。具体的人都是  相似文献   

17.
论时间在因果关系中的地位高懿德时间在因果关系中的地位问题,通常都是作为因果关系的时间性特征来看待的。笔者认为,时间不仅是因果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且还是因果关系形成(或产生)的必要条件。可以说,如果没有时间的延续,就不可能形成因果关系。本文试图通过...  相似文献   

18.
康德的“智性直观”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晓芒 《文史哲》2006,1(1):119-125
“智性直观”概念在欧洲大陆理性派那里有其思想来源,康德对该概念的提升和改造在于使之与数学直观割断联系,并赋予了它三层含义一是我们人所不可能具有的一种撇开感官直接直观自在之物的能力,二是作为一种自发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直接给出对象的能力,三是作为人的感性直观和知性思维所模仿的“原型”的能力,所有这些含义都只是一种逻辑上不矛盾、事实上对于人来说却不可能的假设。康德的智性直观对德国哲学从费希特、谢林、黑格尔、马克思到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产生了持续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莹 《兰州学刊》2011,(8):134-138
“谁、什么”属于名词,分别用来表示无特定特征的人和物,它们的语义特征由常量[+人]/[+物]和变量组成。由“谁、什么”所构成的疑问句、否定句、反问句其实都和“谁、什么”独特的语义特征有关。“谁、什么”和疑问句不过是焦点的实现关系,如果它们所具有的特征变量要求赋值,就会携带焦点特征[+F]进入句法结构,从而形成疑问句。反之,在句中表示所有的人或物,因此否定它们也就否定了全部。带“谁、什么”的反问句表示否定不过是一般疑问句的语用功能。语言中有两种范围限定式——前加式和后加式来限定“谁、什么”的指称范围。  相似文献   

20.
关于历史主体性根源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创新研究的最大难点之一,是如何说明历史过程的能动性根源。旧唯物主义立足于客体的角度,唯心主义立足于主观角度,他们都离开了人的存在、人的需要、人的活动,因此都不能唯物地说明历史发展的能动性根源,即没有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的“物”。本文从需要与生产、需要与历史、需要的社会性与历史性、需要与利益、需要与行为规律、需要与价值追求、需要与人的全面生产等角度,全面揭示了人类历史能动性根源,以此确立人类历史的生存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