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卢刚 《船山学刊》2003,(2):102-104,134
《湘学报》、《湘报》是戊戌维新期间,湖南具有全国影响的两份重要报刊。唐才常作为这两份报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对《湘学报》、《湘报》成为湖南维新变法的重要舆论阵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一)由湖南学政江标发起、创刊于1897年4月22日的《湘学报》(原名《湘学新报》),作为以开化湖南风气,宣传维新变法为目的综合性理论刊物,是近代湖南最早的新式报刊。唐才常任《湘学报》主编,同时兼任“史学”、“时务”和“交涉”三个栏目的编辑、撰稿工作。唐才常借助这种新式宣传媒介,以笔为枪,大胆著文,大力鼓吹救亡,倡导变法,在当时的湖南思想界产…  相似文献   

2.
《国闻报》是严复、夏曾佑、王修植等在津创办的维新报刊,其宗旨就是呼吁变法。百日维新期间《国闻报》曾紧随康梁,为其变法摇旗呐喊。戊戌政变发生后,《国闻报》呼吁变法的宗旨虽然一以贯之,但为了应对政变后复杂的时局,其报道策略与内容却几经调整。政变之初,为了免遭株连,《国闻报》及时与"康党"划清界限,并寄希望于慈禧太后继续新政。然而,随着清廷继续新政的承诺化为泡影,《国闻报》一改政变之初与"康党"划清界限的做法,对"康党"给予同情,并公然为"康党"辩护。《国闻报》的这一转向正是清廷政变后复旧、株连造成的恶果,而《国闻报》与清廷关系由合到离的转变也是当时诸多趋新士人与清廷关系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3.
刘人锋 《船山学刊》2012,(2):150-154
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刊物《天义报》于1907年6月10日由留学日本的知识分子在东京创办,是一份在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下的宣传妇女解放思想的刊物。《天义报》主张男女革命,绝对平等;主张破坏一切现有制度,实行无政府主义。  相似文献   

4.
李荟芹  王习之 《学术界》2022,(9):165-172
1913年中华民国蒙藏委员会创办的《藏文白话报》在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塑造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藏文白话报》向西藏各族人民传播国家意识、民族平等团结意识、公民意识等现代民族国家的价值观念,提出了变革西藏政治制度、实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汉字)、促进西藏与内地交往交流交融等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藏文白话报》对西藏各族人民进行了思想启蒙,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近代重塑。但《藏文白话报》所宣扬的“五族共和”思想也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对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塑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才真正成为重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5.
丁文 《云梦学刊》2009,30(1):29-32
1904至1908年的《东方杂志》采取了非常特殊的“选报”体例。在当时各种官报、民报中并未出现一种足以成为为中国报界的代表刊物之际,《东方杂志》以民创报刊身份,通过淘选众报、驱为己用的“选报”体例,对于同一舆论空间中的众报论说进行选择性转载,并通过大量奏牍、章程等官方文书的刊载,试图树立本国报刊信用,成为一份“秘密社会”中的“开明刊物”,以营造一时之“国论”。  相似文献   

6.
《东岳论丛》2016,(1):79-85
《密勒氏评论报》作为一份美商在华英文报刊,以其客观公允的态度和报道风格而颇具影响力和代表性,一直存在到1953年,是最后退出中国的外商报刊。进入1949年后,在这一历史转折时刻,《密勒氏评论报》面临着生死去留的抉择。新闻政策和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压缩了其生存空间,在对时局进行观察和判断后,《密勒氏评论报》积极做出调整和应对,最终决定留在中国继续办报。  相似文献   

7.
赵晋 《学术探索》2011,(1):103-114
《庸报》制造1937年德王访问伪满洲国的假新闻,意在借其威望使蒙古族民众接受伪蒙疆联合委员会,否认内蒙古“独立建国”;代表关东军的利益,《庸报》大肆渲染蒙疆地区的特殊性。直至汪伪政权成立后,伪蒙疆政权仍是表面隶属而实际高度“自治”的特殊政权;日本假借《庸报》,以宣传吴鹤龄赴日睦邻为借口,将吴氏长期驱逐至日本,深刻揭示出日本的统治方式及对伪蒙疆政权人事的掌控;《庸报》对日本驻蒙兵团只字不提,目的在于掩盖其武力殖民统治内蒙古地区的真相。  相似文献   

8.
郭院林  焦霓 《云梦学刊》2011,32(6):32-37
和以往不同,刘师培在1904年间大量运用白话文这一形式进行民族革命宣传。他从“挣种族事业”、“挣国土事业”、“挣政治的事业”等方面著文启迪民智、激发爱国主义,提出了革命途径与军国民教育。他以进化论作为理论武器,论证了封建制度必然要让位于资本主义制度。刘师培在《中国白话报》上的著述展示了这期间刘师培短暂而又激烈的白话文思想内容与主张,,而这实际上成为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的先声,在中国现代白话文建设之初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大江报》是晚清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的机关报,从诞生到被查封,三起三落,充满传奇与坎坷;以鼓动革命,推翻满清为主旨;风格独特,无所顾忌,敢于直言,成为革命报刊的先锋。该报以湖北新军官兵为主要宣传对象,深入军营,广泛动员,号召革命,为武昌首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澳门报业历史悠久,其发展有自身的特殊性。1822年《蜜蜂华报》的创办是澳门近代报业之始。本文分析了《蜜蜂华报》创办时期的国内外背景,和该报在澳门报业史及中国近代报业史中的地位。同时总结和比较澳门近代中文和葡文报章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1.
延安时期,以《解放日报》《边区群众报》为中心的报纸媒体成功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的喉舌”与“全党办报”的定位、密切联系群众、议程设置与传播渠道多元化、同质竞争的规避等是成功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2.
赵帅 《学术月刊》2023,(12):173-190
《新中国》是“五四”时期的重要刊物,既往研究多发现胡适与其有密切关系,甚至断定胡适为杂志主持者。实际上,《新中国》背后涉及一个更为复杂且庞大的“报政网络”,其中包括北京政府的官员与南北报界的报人。具体而言,杂志是在北京政府总统徐世昌的支持下,由时任财政部次长的张弧出资赞助,报界闻人钱芥尘与叶恒牵线组织,网罗南北报人名流参与撰述。胡适因与钱、叶二人曾共事于《竞业旬报》《大共和日报》的交谊,同《新中国》产生关联,在1919年初《新青年》同人初步分裂后,他曾一度将接办《新中国》作为其独办《新青年》未果的替代方案,终因《新青年》同人的反对而搁置。依托“报政网络”办刊宣传新思潮的方式并不为新派人士所接受,《新中国》因此被视为由军阀官僚赞助、假冒新思潮招牌的杂志。自第二卷起,受张弧资助、总理靳云鹏支持的《又新日报》派出记者张煊、顾君义、王小隐等人主理杂志,进行“革新”,对于旧文学、旧戏的喜好让他们有意区别于北大新派,使得《新中国》新旧兼采。考察《新中国》的创办历程,揭示“报政网络”的聚合离散,有助于重新理解“五四”前后政局与思想舆论界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3.
龙开义 《船山学刊》2003,(1):138-141
一、维新与革命:晚清白话报之兴起 中国现代报章、杂志刊载民间文学作品,源于北京大学日刊上的歌谣选(1918年),及稍后独立发行的《歌谣》周刊(1922年)。  相似文献   

14.
丁文 《学术探索》2008,(5):114-120
作为月刊“选报”的《东方杂志》,如何在以日报为主的大量报刊与读者之间扮演好舆论“传输者”的角色,其间的信息中转与过滤作用绝不应受到忽视。处于“原报刊”与读者两极中的《东方杂志》,势必受到这种“源头”与“流向”的影响。考察在于此二者作用力之下《东方杂志》的自我表现,有助于透视这份近代重要报刊的办刊理念。  相似文献   

15.
阳勇 《东岳论丛》2022,(9):168-177
长征中《红星》报始终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巩固部队工作。《红星》报及时要求加紧反逃亡斗争以巩固部队,突出强调巩固长征中的“扩红”成果以巩固部队,持续推进消灭掉队落伍现象以巩固部队。《红星》报对巩固部队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对中央红军巩固部队工作起到重要指导作用和积极推动作用,有效巩固了部队,保持了部队的战斗力,从而为中央红军最终取得伟大长征的光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抗战初期,由左派陕西知识分子李敷仁主编的《老百姓报》,由于其通俗化的特征,在民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对《老百姓报》进行文本精读,揭示在抗战初期,《老百姓报》如何建构读者对国民政府的想象。具有左派背景的《老百姓报》,一方面为了在民众心目中构建出“国共合作”的理念以团结民众抗日,另一方面又要坚持自身的群众立场,该报面对国民政府军、国民政府高层、国民政府基层的已有的真实面相,针对不同的报道对象,有意识地采取了灵活的想象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流亡日本期间,先后创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报》等,将宣传变法的阵地由国内移到了日本,产生了重大的政治影响。梁启超办报以“广开民智”、救国报国为宗旨,提出了“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以及经济上独立等基本原则。他把报刊当作维新派的阵地,鼓动“兴师讨贼”,传播西方新思想,主张报刊应发挥“监督政府”和“响导国民”的作用。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不仅具有一定的反封建进步意义,而且也是新闻报刊史上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8.
利用报刊进行社会动员是清末以降中国新闻事业最为突出的特征,其中《唯一趣报有所谓》利用粤地方言写作传统和成熟发达的粤文字系统,建构从精英到平民的二次传播路径,暂时解决了方言地域性与报刊"大众传播"之间的矛盾,在二十世纪初期掀起一场以粤语写作民间曲艺,以图"鼓民气"、"合大群"的社会动员,影响深远,是近代报刊中方言写作的代表。  相似文献   

19.
一、前身《译报》初露锋芒《每日译报》的前身是《译报》,是党在上海孤岛时期坚持抗战宣传的成功尝试。“八·一三”抗战失败后,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成为“孤岛”。日寇接收了原国民党设在租界的新闻检查所后,亦宣布对租界内的中国报刊实行新闻检查。绝大多数的抗日报刊,如《救亡日报》、《抗战》三日刊,《申报》、《大公报》、《立报》等,为保持国格、人格和报格,有的毅然停刊,以示抗议;有的迁往内地或香港。只有《新闻报》、《时报》等少数报纸,可耻地接受日方的新闻检查。日本侵略者在加大摧残中国抗日报刊的同时,也加强了自…  相似文献   

20.
经过1848年欧洲大革命战火的洗礼,马克思以《新莱茵报》为依托,全面总结和反思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批判方法,并重新恢复了由于革命中断的政治经济学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批判视角发生了切换:第一,从唯物史观的一般解读过渡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二,从劳动逻辑到资本逻辑的视角转换。准确认知马克思这一时期批判视角的转化,可使我们完整把握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我们剖析大数据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