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杜威批判性地吸收了英国浪漫主义者、托尔斯泰、克罗齐、鲍桑葵等人的表现理论,并将之融入自己的经验论美学体系当中.经过杜威的重构,表现论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呈现出了更为系统、更有阐释力的理论样貌:表现的主体由原来的直觉或情感的认知者被重构为一个生存的行动者,还原了表现主体的复杂性;表现的对象由直觉或情感被重构为一个完整的经验及其意义,改变了表现论美学重情感而轻理智的状况;表现的意义由获得初步的或对于情感的认知变为对于原有经验及其意义重建与提升,提高了艺术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表现的过程由艺术家主观的创造被重构为一个完整经验及其意义的创造性转化.指明了表现形式和生活经验之间的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2.
克罗齐和卡西尔都认为人类认识的起源在于直觉,艺术是直觉的艺术。但是二者对直觉的理解很不相同:前者认为直觉和抽象是对立的,是可以脱离理性独立存在的,而且直觉是纯内在的,没有外在的形式表现,直觉即内在的情感表现,即语言,即艺术;后者认为直觉和抽象是统一的,直觉是抽象完成的前提条件,是人类认识的起点,艺术虽然反映直觉形象,但那是一种外在的直觉形式,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外在的符号形式。  相似文献   

3.
学界早已将克罗齐当做无可置疑的表现论代表,而海登·怀特对克罗齐的把握更具启示意义。克罗齐语言学、美学祈向着语言和艺术品生成中的“诗意”而不是呆滞不变的“语法”,是既强调“审美活动是赋予形式而且只是赋予形式”,又立足于言说者、创作者赖以不断创造出新“形式”的生命“实体”的。感性的表现与被表现的虚灵之真际之间的张力的被发现,使克罗齐的表现论语言学、美学露出了一道裂隙。  相似文献   

4.
20世纪西方美学的情感论总趋向表现为反传统反理性,认为感觉高于思维,情感高于理性,直觉高于逻辑,本能高于意识,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自我情感、无意识和生命形式等,着重于从情感角度和非理性体验方式来把握人的生存和发展。对20世纪西方美学的情感论及其主情主义倾向加以宏观梳理和理论总结,对于推进美学和艺术情感的本体论研究无疑有着重要意义。一、表现主义美学的情感论——情感表现说20世纪初期表现主义美学以意大利的克罗齐和英国的科林伍德为主要代表,它在思想上源予意大利的维柯的隐喻说(以己度物),其核心理论是认  相似文献   

5.
本文希望引入一个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角度:即从情感政治的取径,重探王国维对文学意义的寄托与对文学转型的思考。抒情传统对于王国维的影响相当深远。如果把王国维所思所行也看作20世纪中国经验的内在组成部分,那么王国维及他对于情感政治的关注,会为我们反思置身其间的现代世界和知识状况提供很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西方现代文艺美学中的情感表现理论(表情论),从浪漫主义唯情论开始,经由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形式主义、符号主义的表情论,形成一支整体发展的流脉①。除了浪漫主义近代表情论之外,其它皆为现代表情论。这一流脉都承认“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这是它们共同的本质特征,但在如何表现情感的问题上,即情感表现方法(表情法)上,又存在着区别。它们递相以情感的抒发化(自发渲泄)—物态化(物象媒介)—塑形化(形式结晶)—符号化(构形创造)的增变,连续推动了现代表情论的深入发展,并推进了现代表情论的表现趋向由个体化向普遍化、…  相似文献   

7.
论主体在实事求是中的作用刘宝三一、主体内在各要素对实事求是的作用主体内在素质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对这个系统,有的将其划分为理论层次、经验层次和心态层次;有的将其归纳为生理因素、知识因素、智力因素和情感意志因素;也有的将其分为反映系统、操作系统...  相似文献   

8.
邓以蛰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点,借鉴克罗齐的表现论思想,对中国的书画美学思想作了新的阐释,形成了独特的“心画即表现”说,体现了中西融通的思维理路;对意境的理解也从书画史中立论,偏重于写心与气韵;画史即画学的观点促成了史论合一的研究路径.这三点既是邓以蛰在书画美学研究上的三重贡献,对当代中国美学的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语言符号体系的功能转换左人苏珊·朗格的符号论美学把语言叫做“推理形式的符号体系”。她认为这种由概念到判断,由判断到推理的机械逻辑结构,排除了表现情感或内在生命的可能。朗格把艺术称为“表现符号体系”,为艺术下的定义是:艺术即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这样,...  相似文献   

10.
艺术形式和情感如何统一起来的问题一直是困扰艺术学、美学一大难题。阿恩海姆基于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为艺术表现论引入了一个独特的阐释途径——视知觉形式动力,揭示了艺术表现的终极原因,阐释了审美经验产生的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确证了视知觉形式动力是探询艺术表现的门径,从而在知觉层面把形式和情感统一起来,形成了别具一格、具有一定科学性的艺术表现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自由论体系中的政治自由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认为,马克思主义自由论是从哲学层面对人与对象世界多重规定的综合反映,是认识论自由、价值论自由与社会自由的内在统一。而政治自由则是社会自由在人的政治经济领域中的具体化。全面地揭示政治自由的内涵,准确把握和积极创造政治自由生长与发展的条件,对于促进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纵观各种思想,对人的解读有三种基本样态:其一是理性主义存在论的解读;其二是非理性主义生成论的解读;其三是实践唯物主义生存论的解读。三种阐释存在着文化相关,前者为正题,次者为反题,后者则为合题。理性与非理性的内在统一制约着人的实践辩证法。  相似文献   

13.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作者认为历史概念的涵义必须从三方面加以完整准确地把握,一是历史作为客体性范畴和科学认识对象的意义;二是历史作为主体性范畴即具有思想动机的人的活动的意义;三是历史作为实践性范畴即人为环境、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意义。只有从这三方面辩证统一地理解历史的涵义,才真正合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本质内涵和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哲学方法论要求,也才能正确地把握历史进步的价值尺度——合乎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趋势和合乎人民根本利益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内含着一个它由此展开论述的辩证逻辑结构;以这个内在结构为根据,才能对《讲话》所论有较恰当的理解与评价。  相似文献   

15.
R.G.柯林伍德(1889—1943),英国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毕业于牛津大学,并于1934年开始在该校任教授。他于1938年出版的《艺术原理》,是他的主要的美学著作,该书中对艺术表现的著名阐述,在现代西方美学界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这一学说与克罗齐一脉相承,被称为“克罗齐—柯林伍德学说”,柏尔斯德雷在其美学简史中,曾经有过这样的评价,“存英语世界中,克罗齐的一个最有学识和最有威望的追随者是R.G.柯林伍德……但是,仅仅说他是一个追随者是不公正的,他在探索艺术异于其他事物的特性时,表现出了极大的独创性,他还详细地分析了在作为一种过程的‘想象性表现’中,混乱的情感是如何变得清晰和被自我意识到的。”  相似文献   

16.
论人学的生存论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学研究有必要昭现自身所蕴涵的生存论基础。传统哲学实际上通过形而上学的抽象形式表达了一种异在的生存论关怀 ,现代哲学对人的实践活动的高度重视则体现了人们自觉的生存论追求 ,但人们未必明确生存论对于人学的基础性地位。因此 ,有必要揭示人学的生存论基础 ,通过这一工作 ,重审形而上学的生活价值 ;重视非对象性的诗性生活对生存论活动的内在意义 ;深化现代哲学对人及其实践活动的理解 ,并克服在这一研究领域所陷入的主体主义及外在化困境。生存论的内在结构即真实的个人、社会化的人与自然的人的三位一体的同构关系 ,其中 ,社会化的人的生成对于现实地理解生存论具有前提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学创作活动是作家对现实世界审美感悟的传达和表现.作为文学艺术的表现对象,审美感悟是主体对于客观事物的情感反映.基于此,本文提出并论述了审美感悟的二重性,即现实图景的具体性和心理图式的独特性.在提出审美感悟二重性的基础上,本文从主、客体统一,感性和理性统一的角度,具体分析了审美感悟的三个结构因子,即表象记忆、情感体验和意义认知.认为审美感悟是个性化形象创造的内在依据,是作家艺术创作活动的起点,因而也是全部文学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初始概念.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认识论中 ,真理问题也就是知识的客观有效性问题。在当代美国哲学家罗蒂看来 ,人们对自身的生活方式的思考 ,即真理论理路有两种 :一种是从自我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来思考 ,另一种是从自我与人、社会之外的事物的关系中来思考 ,第一种方式表达了人们的真理即协同性的观念 ,第二种方式表达了人们的真理即客观性的观念。对于罗蒂对以往哲学真理观的二分法 ,当代美国哲学家普特南持认同的态度 ,但他反对罗蒂对于协同性的真理观的完全赞同和对客观性的真理观的完全否定的那种非此即彼的态度。他主张建立一种超越客观性与协同性的真理观。从根本上讲 ,西方哲学家对真理的研究可区分三种基本的真理观 :符合论 ,融贯论 ,实用论。文章认为 ,马克思现代实践哲学所实现的真理论变革 ,不仅现实地解决了知识的客观有效性问题 ,而且借助于公共性维度的引入 ,还可以实现对符合论、融贯论和实用论的辩证统一 ,真正超越客观性和协同性的真理观  相似文献   

19.
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把《论语》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来看待,可以发现它一些重要的文学特征,这也决定了它三个方面的文学史意义:(一)为我国古代议论文章的写作提供了一种基本的、具有民族性特色的思维表达方式——客观的经验性的陈述方式;(二)为我国古代叙事性文学提供了通过人物的某些外在特征来表现内在心理活动和情感波动,从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方法的早期范本;(三)开辟了通过人物一系列活动、情节来塑造完整艺术形象的先河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解析克罗齐美学的审美判断论、艺术重现论和批评观念论等相关内容 ,提出艺术批评的逻辑本性是对情感表现作逻辑综合 ,内在构成是由系动词联结艺术重现与艺术观念 ,合法性依据在于人性共同性、意象先验性和个别有限相对同全体无限绝对之间的辩证关系 ;并在批评活动中实际存在的伪历史批评、伪美学批评、批评的当代化或历史化、题材批评、意图批评等“非批评化”倾向的同时 ,肯定真理之路即批评之路 ,从而促进艺术批评自我意识的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