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责任观教育的重要论述,是在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指导下,结合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规律和学习生活实践,形成的关于青年责任观教育问题的思想结晶。以“五四”青年节前后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10篇重要讲话(包括1篇寄语)为文本,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责任观教育的重要论述以赢得青年为逻辑起点,以教育青年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为逻辑中介,以实现“小我”融入“大我”为终极价值的内在逻辑,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理论,创新党的青年工作,为培养新时代好青年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遵循。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的重要论述是“两个结合”的重要成果。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面临着新挑战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论述了新时代“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的“新变化”;齐家先要修身,“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加强个人的修身养性以齐家;国之本在家,要加强家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一体的建设。家国一体,国家富强才能家庭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家庭思想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3.
周发源 《船山学刊》2015,(1):F0002-F0002
知行关系是我国古典哲学中最重要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历代大哲尤其是宋明理学家最热心讨论的理论问题。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和程朱的“知先行后”说。而船山关于知行关系的理论.正是建立在对各种知行关系理论的批判继承基础之上的,在此过程中,船山对知与行的关系进行了新的深入的探讨,从而把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发展的重要方法论,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原则之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架构主要包括生态自然观、生态历史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民生观、生态治理观、生态安全观、生态全球观等方面,其中蕴含了守正创新的哲学思维和理论品质,守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方法论之正、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守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保护探索实践之正,创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之新、创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之新、创人类文明形态之新,为新时代新征程深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5.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基于自我生命体验提出的命题。在这个命题中,“知行合一”被定义为“知行关系”的“本体”,试图确立解决“知行关系”的基本范式,并表现出形上性;“行”之为“知行合一”基础的确认,提出了把握“知行轻重”的参考答案,并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实学精神;“知行合一”中的价值诉求,反映了阳明对“知行合一”应用意义的期待,体现了超越性和理想性;“知行合一”的多重性表明“知”“行”不是静止的合一、抽象的合一,而是动态的合一、具体的合一,凸显“知行合一”的最佳模式是“知行相适”。不过,“知行合一”之所以为“知行本体”,之所以“以行为本”,之所以蕴含“价值诉求”,之所以表现为“多重合一”,乃是“心体”使然。因此,王阳明“知行合一”是由“心体”主宰、孕育的“知”“行”运行系统,是“心体”这一道德智慧的深切投射。质言之,王阳明“知行合一”是以“心体如此”为核心,以“知行本体”“以行为本”“价值诉求”“多重合一”为基本元素构成的有机理论体系,因而成为中国哲学史上处理“知”“行”关系的典范,并在理论和实践上表现出丰富且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论述,是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重要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学说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从时代背景、重大意义、实践路向等方面系统梳理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重要论述,对于党在新时代进一步促进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理顺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逻辑理路,有助于系统论证“新时代”的科学性和理论性。从方法论上看,习近平新时代观是应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得出的正确结论。从理论归因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作为习近平新时代观生成的主要标志,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运动的基本理论。从理论定位看,习近平新时代观展现的是中国发展的特殊阶段,内含着中国对自身发展的时代定位与目标趋向,渗透着中国与世界在共同发展中的新阶段、新高度、新未来,是对中国发展方向的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重要论述,体现了新时代党对自身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新认识。党领导人民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深厚基础上实现的,领导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党的文化使命。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文化自信来自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主体性。共产党人的“心学”既有对传统心学的改造和转化,更有对传统心学的创新和发展,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是对德治和法治紧密结合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符倩 《南方论刊》2022,(4):32-35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要求,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还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论述指出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这既是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总结,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守正创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为新时代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之“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肖辰 《南方论刊》2022,(12):3-6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创新。本文通过对习近平重要讲话系列数据库的汇总归纳,对其用典寄语青年问题展开分析,从用典寄语青年的视角考察习近平“第二个结合”的源流与实践。习近平寄语青年时频繁引用典故,是总书记身体力行在青年群体中进行“文化双创”的实践,更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有利于新时代青年充实文化自信,自觉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1.
<正>知行关系是我国古典哲学中最重要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历代大哲尤其是宋明理学家最热心讨论的理论问题。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和程朱的"知先行后"说。而船山关于知行关系的理论,正是建立在对各种知行关系理论的批判继承基础之上的,在此过程中,船山对知与行的关系进行了新的深入的探讨,从而把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并  相似文献   

12.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要论述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和内在要求。这一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思想、文化、实践和现实生成逻辑;其理论内涵立意高远、博大精深,蕴涵着“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民族根本大计”“自然回报”和“决不走老路”等深层次的理论逻辑;不断满足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生态诉求,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要求和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愿景追求,充分彰显了这一重要论述的内在价值逻辑。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坚持”与“怎样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朱熹的“知先行后”说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最高发展。它们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但有某些差异。因此,比较“知先行后”与“知行合一”的异同,对我们总结知行关系问题上的思维经验教训,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的世情国情,习近平继承、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并结合个人从政经历和执政经验,对科技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具有从思想到战略再到行动的完整体系,涉及突出科技创新在国家和民族发展中重要性的地位论,指明科技创新要坚持自主创新的道路论,明确科技创新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体制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论,强调科技创新人才的主体论,让科技成果更充分地惠及人民群众的目的论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论等七个维度。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为全球范围内科技创新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的高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一重大议题提出了系列新论断、新认识、新命题、新理念,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际有机结合的必然产物;科学回答了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关的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为进一步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提供科学理论指引;科学部署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为进一步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提供强大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两个“行”的重要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也成为了全新的重要政治论断,如何更好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需要从3个不同的维度进行深刻领会。首先,要明确“马克思主义行”是这一重大论断的理论前提;其次,要明确“两个结合”是这一重大论断的理论自觉基础;最后,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就是总书记提出这一论断的理论自信。由此可见,这一重大论断的提出不仅是理论的创新,更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重要政治论断,需要持续深刻领会学习。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劳动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丰富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劳动观聚焦劳动主体、劳动和谐、劳动价值、劳动精神四重维度,回答了“由谁劳动”“如何助推和谐劳动”“为何劳动”“如何引导正确劳动”四个基本问题。学习领会习近平劳动观对指导新时代劳动实践和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论断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而习近平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论断则是全部理论体系的创新基石与理论出发点。习近平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论断对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产生五个方面的重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最新理论创新成果作出了原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演变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振峰  李卿 《东岳论丛》2019,40(9):17-22
如何认识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一系列科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认真梳理和研究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演变与创新,对于我们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传统文化观,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周雯 《理论界》2024,(2):8-1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论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基本理论视角与框架,以中国共产党家庭道德教育的历史实践为前提基础,以传统家庭德育文化的“双创”发展为内涵来源,以社会家庭建设的实际需要为根本发展动力,实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文化逻辑、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探究习近平家庭道德教育相关论述生成的逻辑理路,对于促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