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乡融合发展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与内在要求。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包括产业融合、制度融合、文化融合、公共服务融合与空间融合,共同富裕目标对“五大融合”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新征程上,城乡融合发展面临城乡要素双向流通不畅的产业融合困境、城乡二元体制迟滞性强的制度融合困境、乡村文明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过程中优势未被充分挖掘的文化融合困境、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公共服务融合困境以及城乡空间规划整体性不足的空间融合困境。破解逻辑进路为,加速城乡要素流通以推进城乡物质共富;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推进城乡多元共治;推动城乡文化互促以推进城乡文明共生;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以推进城乡社会共建;加强城乡整体规划以推进城乡生态共享。  相似文献   

2.
推进共同富裕的核心是向更高质量和更高收入水平发展。在理论逻辑上,推进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不仅与并联式现代化同频共振,还与人的全面发展高度统一。这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目标指向。在实践基础上,完善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降低了共同富裕的机会成本;科学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完善了统筹、共享和共建机制,降低了共同富裕的社会成本;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均等化和一体化降低了共同富裕的私人成本。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在发展动力层面,要以强化创新投入、培育创新要素,优化创新支持制度,做大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在产业发展层面,要通过推动实体经济高端化、数字化与绿色化转型,强化社会创富能力;在区域发展层面,要打造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兼顾“公平效率”的空间战略布局,建设现代化城市群,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3.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构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政策体系,是当前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关键。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当前,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面临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收入差距三大挑战,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等政策体系,为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当前,主要可以从三个方向来把握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践进路。一是进一步完善反贫困战略的"补弱"机制,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二是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战略的"做强"机制,在产业振兴、金融支持、生态振兴等关键环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三是积极构建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导向的"拉平"机制,通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城乡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有效促进城乡融合。  相似文献   

4.
职业教育的城乡差距成为教育区域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障碍,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城乡交流制度将改善农村职业教育师资现状、扩散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推动职业教育均衡发展.要通过制定城市职业院校教师到农村职校支教制度、农村职校教师到城市进修制度以及建立完善教师城乡交流的信息交流机制,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城乡交流制度.在具体的对策上,要充分尊重院校与教师的选择权利,完善交流选拔机制,规范教师交流考评机制以及完善配套措施,推动职业教育教师城乡交流.  相似文献   

5.
"十三五"以来,江苏同步实现居民收入、劳动者报酬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县(市)区经济快速发展,绝对贫困消除.在全面开启建设现代化新征程的新阶段,江苏需围绕现代化阶段共同富裕的目标内涵,聚焦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区域协调两大主线,创建区域共同富裕的江苏范例.当前,江苏区域共同富裕的主要制约因素有:经济发展富民效应仍待提升,区域经济发展仍存差距,区域协调瓶颈短板依然存在.未来江苏应夯实乡村振兴制度基础,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城乡发展协同度;利用主体功能区建设重塑区域经济地理,推动沿江城市群组团发展,提升南北产业转移力度,构建省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与城镇化进程中城乡要素双向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资本等随着要素单向流动的城镇化而不断向城镇转移,使农村发展失去生产要素的有力支撑,乡村衰落已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将乡村与城市确立为并行发展的两个主体,实现乡村与城市有差异化的发展,使城乡要素在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下双向流动、优化配置。现阶段在旧的制度障碍尚未完全消除、新的制度供给还不充足的背景下,囿于资本等要素的逐利性,完全依靠市场实现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会对农村发展和农民福祉产生何种影响尚难下定论,需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顶层设计下探索城乡共建共享循环系统等要素双向配置互动发展机制,通过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等举措切实降低城乡要素流动成本,引导要素向乡村集聚,带动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城乡互促共融。  相似文献   

7.
统筹城乡就业必须在促进劳动力这一资本要素加速流动的前提下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地方治理,深化户籍、土地、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重点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各种体制性障碍,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供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并最终实现城乡共同富裕。成都试验区的经验无疑有极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基于中国284个城市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来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有效抑制城乡收入差距;产业结构升级和人力资本水平提升是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两大重要机制;样本城市城乡收入差距受到本地和周边城市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交互作用的影响。政府要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从无到有、从有到深的金融服务和增收渠道。要通过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促进新产业的产生和产业产能的扩大,特别是加大对农村落后地区人力资本的投资,提升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借力数字金融的普惠性和共享性给予更多农村居民参与金融市场的机会。在我国进入治理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新阶段,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区域内和区域间协同合作,是富有战略意义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9.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应有之义,也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资源要素配置与优化是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底层逻辑。农业地位演变和城乡格局变迁都已融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通过城乡之间要素流动、工农之间资源配置,可建构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基石,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有效制度供给,破解影响和制约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强化各类组织载体在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全面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协调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资源要素在部门之间的竞争关系,促进城乡之间要素流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标。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产业数字化对驱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等可以厘清验证产业数字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果机制与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产业数字化对共同富裕具有显著正向赋能作用,这一结论在考虑内生性与稳健性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产业数字化可通过优化创新要素配置、促进劳动力就业间接赋能共同富裕。异质性分析发现,产业数字化对东部地区共同富裕的影响更为显著。门槛效应分析证实,产业数字化对共同富裕具有双重门槛效应,产业数字化超过门槛值后对共同富裕的赋能作用呈现边际递增趋势。因此,要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高端化发展,持续优化创新要素配置体系,全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从理论上通过要素配置效应、结构优化效应和社会成本效应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缩小城乡资源配置差距和平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但在实践中,可能存在城乡投资竞争、实际需求错配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制约因素,阻碍新基建对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提升效果。应通过以下路径,强化新基建对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提升效果:一是科学谋划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建立融合发展机制;二是完善过程监管制度,强化顶层设计防控风险;三是重视城乡居民现实需求,以新基建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安徽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农村进行反哺,从而推动了安徽城乡关系向良性互动方向发展。但是,在实施城市反哺农村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推动城市反哺农村工作的思路是:加快构建城市统筹制度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城镇化步伐。  相似文献   

13.
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城乡要素合理流动,优化城乡新发展格局,繁荣振兴乡村文化,在构建城乡融合发展共同体的过程中极大地推进了城乡共同富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只有坚持以历史思维总结党长期以来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举措,以系统思维整体谋划新时代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以辩证思维明晰城乡差异及“先富”和“共富”的关系,以战略思维贯通城乡融合“共富”的顶层设计与底层逻辑,才能深刻理解把握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共同富裕逻辑旨要,为不断拓展深化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战略支撑。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释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市化一词的出现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理解不同。其实质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受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多变的软硬件系统化过程,是从传统向现代全面转变和变迁过程。不仅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并向城镇的聚集,而且是城镇在空间数量、区域规模、功能作用诸方面的扩大,以及城市经济关系、居民生活方式改变的过程。城市化与城镇化、农村城市化、农村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等相关新概念有所区别。从区位论、结构论、人口迁移论、非均衡增长论到生态学派论,从梯度推移、增长极与地域生产综合体论到产业集群论的演进,体现了城市化发展理论的深化。不同学者对城市化“推拉”动力机制认识不同。不同阶段和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地区,动力机制相异。中国现阶段城市化动力机制包括农业工业化推动、比较利益驱动、农业剩余贡献和制度变迁促进等。  相似文献   

15.
赵华 《人文杂志》2023,(1):12-17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以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新型城镇化,是城镇化历史进程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标志性体现。数字经济通过组合效应推进城镇城市共同繁荣,通过匹配效应优化城乡资源要素配置结构,通过学习效应为城市经济实现创新驱动,通过规模效应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通过集聚效应创造持续韧性的城市魅力。实现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新型城镇化,需要在以人为核心的根本宗旨下,构建针对性的政策制度体系,重点推进既有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公共服务数字化以及市民生活的数字化嵌入。  相似文献   

1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城乡及各地区、各群体间的协调均衡发展的富裕。城乡关系对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影响。统筹城乡关系主要通过经济增长促进机制、整体利益分配格局优化机制、人的全面发展促进机制等因素影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以新发展理念对城乡关系进行再调整,激活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提升发展成果共享程度,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乡产业转移的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建立了集聚经济理论和要素禀赋论相结合的理论框架来研究城乡产业转移的路径。城市要素价格上涨、产业的布局指向、区域要素禀赋、运输费用等共同决定了城乡产业转移的路径:知识型的土地密集型产业主要向大城市郊区转移,资源型、环境污染型的土地密集型产业向资源丰富、区位条件好、环境容量大的中小城市转移;运输成本所占比重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更多向郊区转移,所占比重小的则更多转移到其他农村地区。  相似文献   

18.
不同于既往以村庄为乡村振兴实施单元的传统模式,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加快县域城乡融合、促进县域共同富裕与完善县域治理体系的内在逻辑。囿于国家介入有限与基层行为偏差、城市发展偏向与乡土卷入风险、工商资本嵌入与公共利益缺失等实践张力,县域乡村振兴面临着多重阻力。应通过规划引导、机制转型、治理重塑与要素支撑等途径,完善县域乡村振兴规划,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打造城乡治理共同体,增强县域内生动力,以全面推进县域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共同富裕与农村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增长极扩散效应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分别从产业、资源、企业、政府、社会、市场等角度,分析了增长极扩散效应实现与产业关联、资源要素流动、企业转移区位选择、政府行为、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市场机制等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在分析了我国增长极扩散效应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增长极扩散效应实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城乡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人力资本流动纳入内生增长理论中,论证了城乡人力的资本溢出效应,认为城市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主要是内溢,农村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主要是外溢,使人力资本大量流向城市,对城市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城乡两个区域人力资本的不同效应,使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因此,在制度安排上,需要相关的政策来调整,以抑制和降低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