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李勇华 《浙江学刊》2003,(3):219-221
党的十六大把中国共产党是“两个先锋队”郑重写入了党章。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党关于自身性质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它是对世界和中国社会巨大变迁作出的积极回应 ;体现了党的历史地位历史任务转换的新要求 ;它是对传统政党观念的重大突破。“第二个先锋队”命题与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有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黄义超 《社科纵横》2005,20(5):44-45
“两个务必”是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不变灵魂,是党保持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闪光灯塔,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永恒座标。我们只有牢记“两个务必”,才能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党的“两个先锋队”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冯立鳌 《探求》2002,(2):10-12
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在性质上应该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然而 ,在中国 ,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一直占多数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分子被确认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社会阶级、阶层发生了重大变化。于是 ,中国共产党自然就同时成为了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了“两个先锋队”的思想 ,并为我党成为“两个先锋队”作出了一系列卓越的战略构想。这一理论实事求是地确定了我党的建党方针 ,把增强党的阶级基础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高度统一起来 ,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崭新活力。  相似文献   

4.
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特征的第一次明确概括。这一新概括,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初步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框架。这个框架的确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模式,又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当代、在中国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梳理我党在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对党的性质、党员成份及其相互关系的艰难探索,描述了党在历史上对党的性质的规定是如何深化,党对党员的社会成分的规定又是如何演进的,历史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是“两个先锋队”的代表。  相似文献   

6.
<正> 地方党委需要外部监督从理论上讲,党及其地方组织似乎无需外部监督,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章程》1982年本)"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光荣的党、正确的党".(毛泽东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党及其地方组织大力宣传自己的先进本质和丰功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并把它作为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三大目标之一。这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创新与发展,对社会主义文明理论的建树与升华。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充分保障。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必须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与执政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  相似文献   

8.
王同起 《唐都学刊》2003,19(2):40-44
“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也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核心内容。从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看 ,它是中国文化发展两次重大质变中后一质变的继续和新的里程碑 ;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看 ,是继武装革命、社会革命、政治革命、经济文化革命之后 ,开创了经济革命并举的新时期 ;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看 ,则清楚地表现为第三次轮进式发展的重要开端。  相似文献   

9.
政治文明是指人类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杜淑冰 《探求》2002,(Z1):86
一、正确理解“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认为 ,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主义之所以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就在于它能最终创造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 ,也是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工人阶级是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 ,社会化大生产又是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的 ,因而工人阶级代表着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也就必须忠实地代表着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小说"放置在传统目录学文类系统发展过程中,全面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小说"与"杂家"之间的种种联系、区分及其流变,力求回归"小说"文类原有的文化语境来把握其非叙事类作品的文类规定性.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诗把"时序感"种植到田园之中,超脱了政治、历史,自然主义为其基本主题.自然就是自己生存的家园,他与田园为邻,从事劳作,饮酒赋诗.陶公作诗执持一种"欲辨已忘言"的玄学态度和"但使愿无违"的个体追求.既无须在诗中汲汲于抒情,也不必刻意表现自我,且不再调用"比兴"来高扬道德人格.陶诗对自然和人生取珍视当下、目前的观法,是庄子的逍遥哲学和玄学的独化、顺化哲学相结合的产物,正是此一观法,要求把自然和人生视同一篇自然主义散文.散文化已然成为他的基本世界观及生活态度,它表现为一种平等的对话,陶诗描写邻居饮酒过从,体现了自然和知音之双重关系,而其诗中大量出现的群鸟日常生活意象即此关系之镜相.  相似文献   

13.
刘昌安 《唐都学刊》2004,20(1):134-138
《诗经·周南·麟之趾》中的“麟” ,应是《山海经》中的怪兽“犭婴如” ,其生活时代久远 ,活动范围在陕南秦巴山林中 ,类似长颈鹿。从历史地理角度进行考察 ,“二南”诗的地域应在汉水中上游地区。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与"东突"、"藏独"之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肃元 《社科纵横》2005,20(3):70-71
受经济全球化、民族主义、恐怖主义浪潮国际性互动影响,民族分裂型和宗教极端型恐怖主义在我国西部边疆地区时隐时显。受猖獗一时的“东突”势力暂时进入战略蛰伏期;“藏独”势力暴力恐怖倾向凸显。  相似文献   

15.
16.
艺术讲究"气韵"、"气脉"、"气骨"、"气象",讲究"风气"、"意气"、"神气"、"逸气"。并将"气"纳入艺术美学范畴,成为艺术评论的一个重要标准。其中艺术的中"气"与"空白"经营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长期的艺术设计与创造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存在于这些特质材料之间及其周围的"空白"也在积极参与着艺术创造,而且发挥着奇特的作用。艺术设计中的一、"透风漏目"的虚实处理、"借景移光"的整体留白、"烘云托月"的蓄势铺垫、"取法自然"的借景抒情等都是这种空白运用。  相似文献   

17.
徐福来 《浙江学刊》2007,1(5):121-126
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是扬弃了"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自由个性"。由于柏林不懂得,马克思是从否定的方面去理解物化的现实的,并且强调的是"抽象的自由"和"现实的自由"之分,从而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误解为"积极自由"。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澄清柏林对马克思的误解,科学地阐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政治的"纯化"与"泛化":也谈"中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布斯给了我们一个政治的"利维坦",外在的、反自然的国家权力,于是在洛克那里就有了作为"利维坦"的对立面的社会;到康德,再讨论社会的"伦理秩序"与"政治秩序",认为生活在一个"伦理共同体"中是人类的特殊义务,或者说只有人类才可能生活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之中,但这种关系又应该以健全的政治秩序为前提.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国家(政治)与社会(伦理)的关系,认为就世界范围里的现代性而言,"组织"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综合了国家与社会的特征,并进而取代了政治与伦理,使得人们更愿意以放弃公民的政治身份与伦理义务为代价而扮演一个更令人满意的"组织成员"的角色;而这一点,至少有助于我们对什么才是当今的"中国模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杨中华  林琳 《社科纵横》2010,25(8):36-37
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与节能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低碳生活就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节能就是应用技术上现实可靠、经济上可行合理、环境和社会都可以接受的方法,有效地利用能源,提高用能设备或工艺的能量利用效率。低碳生活与节能是人类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20.
谭明方 《浙江学刊》2001,(3):107-111
社会学要回答"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这两个范畴,对把握"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的问题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就是"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的理论表述形态.考察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上形形色色的具体理论,归纳起来可以看作,一是人文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社会行为"决定"制度文化"的研究范式;二是实证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制度文化"决定"社会行为"的研究范式.因此可以说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史,就是关于"社会行为和制度文化相互关系"的两种不同研究范式的学说史.另外,从范畴的学科属性看,"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是社会哲学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范畴在社会科学层次上的具体表达,它属于社会科学层次的范畴.将"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定义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利于解决我国社会学对象研究中一直困扰着研究者们的以下问题"社会学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同一性"问题,"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在研究角度上的关系"问题,"研究对象和范畴体系的内在联系"问题,"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的问题,以及"西方理论和本土理论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