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力资本投资和社会资本积累不仅决定着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状况,而且是经济可持续增长、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中国城乡劳动力市场不但存在着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严重不均衡配置,而且宏观层次上的社会资本供应极其不足,由此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分割.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民工成为真正的工人,享有完全的劳工权利,除提高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之外,更需要改革那些阻碍劳动力市场自由化的正式制度,建立广泛的信任、合作、互惠规范.  相似文献   

2.
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客观条件和必然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现代化征程的新起点,应准确把握劳动力要素市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契合之处,探寻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建立的政府初衷、内在动力和实施契机。在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下,全力推进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建立,破除并着力解决劳动力要素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市场分割、要素流动受阻、要素价格扭曲等问题,最终反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曾昆 《理论界》2011,(7):37-39
"民工荒"引发的低端劳动力市场工资上涨推动了全社会工资的普遍上涨,由此引发了对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调整、通货膨胀、就业等一系列经济问题的思考。本文以劳动力价格的现状为切入点,着重分析劳动力价格上涨后产生的经济效应,并在推进劳动力市场改革、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市场取向与社会主义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这是我们考虑一切有关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的出发点。商品经济是与市场紧密相连的。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是衡量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外在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市场取向的改革。所谓改革的市场取向是指,以建立完整的市场体系,建立能发展市场调节激励作用的机制,建立与市场规律、市场运行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为目标的改革。以市场为取向,意味着在坚持公有制为主导的基础上。重新塑造经济活动的主体。重新调整社会各部门、企业之间的关系,这里的主体首先必须是市场主体,这里的关系亦首先必须是市场关系。可能出现的责难是,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是否意味着放弃计划?是否意味着放弃社会主义?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一) 计划与市场作为一对范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其之间的对立和矛盾被人为地夸大,以至于视作如冰炭不可同炉。实际上,在经济、社会乃至自然界,具有矛盾性而安然并存、相互作用的事物  相似文献   

5.
劳动力相对数量通过影响一国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绩效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在传统战略下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扭曲配置,严重降低了经济增长绩效。消除导致劳动力市场分割和扭曲的制度根源,建立劳动力市场发育的成本补偿机制,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促进长期就业与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地使用了“劳动力市场”这个概念,是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新发展。其实质是把劳动力真正作为生产要素还其本来面目,使之流动起来,并在市场竞争中达到合理配置。劳动力市场的提出,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完善。(一)我国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建设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劳动力市场的雏形尚在发育之中。建国40多年来,我国政府基本上不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把农村劳动力纳入统一的社会劳动力资源来考虑,不过是最近几…  相似文献   

7.
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要求我们闯过价格改革这道难关。价格改革的本质在于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任何一种价格改革的配套方案都应服从于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本文的分析在于指出:物价总水平的确定是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相互作用的结果,应特别要重视工资决定机制在市场体系运行机制中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应是深化价格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改革十年来,我国劳动就业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探讨这些变化的历史轨迹和现实特点,不仅可以为深化劳动制度改革指明方向,也可以为健全和完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奠定良好的基础。一、我国劳动制度的形成及改革的历史回顾解放前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与这种经济形态相适应的旧中国的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混杂体。除劳动力市场外,另有封建把头制、包身  相似文献   

9.
对培育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的思考赵波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在我国,经过14年的改革开放,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市场体系,但结构不完备、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劳动力市场的...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引进市场机制、促进市场发育,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新经济运行机制的客观需要。而无论是从完成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转换的长远看,还是从今明两年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近期看,都要求加强市场的组织、制度建设,这是加快市场成长、避免市场混乱、建立市场新秩序的一项艰巨而重要的工作。一、改革与我国的市场发育在旧体制下,国家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内部及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部门之间劳动力流动机制的考察,阐述了我国城市就业体制转换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文章认为,在中国经济转轨时期,企业和政府采取各种“买断”方式结清与职工之间尚残存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实现二元劳动力市场条件下就业体制转换的关键。政府反失业和再就业政策的基本立足点应建立在设计与上述目标相一致的制度安排上,而不是急于追求劳动力市场形式上的统一。在劳动力存在制度性差异的现实约束下,政府在宏观调控上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无疑会降低就业体制转换过程的交易成本,这同时也是中国渐进式改革模式中所蕴涵的一个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被卷入工业化的亿万农民一直处于候鸟式的"两栖"流动之中,这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扭曲和失衡。我们似乎陷入了一个城市化的悖论之中:城市化旨在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为市民,而结果却是,外出劳动力流动一般并不伴随着定居行为。城市化的就业悖论起因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破解城市化就业悖论及其困境,必须从建立起一个更富有弹性的劳动力市场入手,切断劳动力滞留于二级市场的循环,彻底解决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劳动力市场失衡问题,将劳动力供求关系调整到一个顺畅的轨道上来。而基于弹性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力自主性择业假设,以大都市圈为核心的城市化模式应该是我国城市化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和管理进行论述,提出了现代劳动力市场建立和管理的构想,通过劳动力的证件化,实现市场化管理和电子计算机系统管理,从而促使我国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14.
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的目标,必须明了中国经济未来的变动趋势,厘清中国经济长期增长趋势与短期波动背后的决定因素。从长期看,劳动力供给数量、资本形成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都处于下降趋势中,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正趋于下降,而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正在上升,因此,中国经济如何面对转型将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就短期来说,2012年,中国经济受到外部和内部各方面的冲击很大,不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政府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和操作空间正在萎缩,使得中国经济增长在短期内面临较大的挑战。由于中国经济目前缺乏可持续的增长动力,必须实行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前提条件,以要素市场化改革为主线,增强市场活力,促进资产的资本化进程,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尤其是应以土地资产的资本化为切入点、以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为条件,进一步加快劳动力要素流动,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5.
港币—人民币一体化:顺序、模式和努力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应对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挑战,中国大陆与香港应在促进市场与要素融合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港币—人民币一体化。具体顺序是:建立大陆与香港自由贸易区,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商品大市场;采取“不对称式”和“企业流动式”来建立劳动力流动市场;在扩大现有的香港、澳门、广东地区的货币合作基础上,进行香港与大陆的汇率联盟;建立统一资本市场,推出单一货币;中国元。为了促进港币—人民币一体化,目前除了抓紧筹建大陆与香港自由贸易区外,应加快大陆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的改革步伐,推动人民币自由兑换及国际化。  相似文献   

16.
劳动力商品化是社会主义劳动力配置的必然选择李锋党的十四大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劳动制度改革,要逐步建立劳动力市场,形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合理流动的就业机制。这就意味着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将采取劳动力商品化即市场配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分析了由改革和发展过程所带来的我国劳动力市场在中资和外资之间的划分、在不同产业、不同地区之间的划分,和由劳动者个人素质、受教育培训水平的差别所带来的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纵向划分,以及我国劳动力市场划分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背景下的特殊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分析了劳动力市场分化对我国经济与教育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章针对目前河南省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分析了我省劳动力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速劳动力市场形成的政策选择和对策: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深化用工制度的改革,真正落实劳动者择业和企业择人的自主权;3.加快工资制度的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4.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户籍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抑制城乡劳动力隔离的弊端;5.进一步加强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就业网络;6.提高对劳动力市场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9.
我国已经进入深化改革的"后改革时代"。在后改革时代,要深化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明确"发展与和谐并举"的改革主题;要科学确定深化改革的目标,建立三个"三位一体"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新格局,即"主导——主体——大量存在"三位一体的所有制结构格局、"政府——中介组织——企业"三位一体的经济协调运行模式、"按劳——按资——按劳动力价值"三位一体的收入分配方式;要把握好城乡发展一体化这个深化改革的关键;要抓住深化收入分配方式改革、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等四方面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品市场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已基本到位,然而要素市场的改革却严重滞后,长期实行的要素价格管制在有力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导致了中国经济的严重扭曲。因此,要素市场改革成为当前与未来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其核心则是实现要素价格的市场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要素市场改革也表现出了高度的重视,提出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本组专题论文即是围绕要素市场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这一核心议题展开,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陈彦斌教授在其创办并主持的“经济体制改革论坛”第3期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内容主要涉及国企改革、金融改革、户籍改革、劳动力市场和土地改革等要素市场改革的各个方面。其中陈彦斌的《要素市场改革和国企改革同步才能将要素市场改革落到实处》一文指出要素市场改革对中国经济确实存在冲击,对国有企业的冲击尤为明显,而要素市场改革和国企改革同时推进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改革负红利;丁守海的《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变革趋势与方向》一文指出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城乡之间的二元分割和城市内部的二元分割,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问题的焦点已集中至城市内部的二元分割,而要实现城市劳动力市场一体化需要系统的推进各项改革;宋扬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户籍制度改革的难点与思路分析》一文指出制约户籍改革制度的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缺乏改革的动力及巨额的改革成本,公共福利的均等化是目前户籍改革的核心;郭豫媚的《提高银行业竞争程度是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条件》一文指出中国银行业竞争程度低严重阻碍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只有构建竞争性的利率市场,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利率化;陈小亮的《解决土地问题的关键是落实农民土地使用权》一文指出农村土地问题的症结是土地产权不明晰,但解决土地问题的关键并非界定土地的所有权,而是要确保土地使用权真正落实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