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将应计项目操控和真实活动操控纳入分析框架,研究上市公司发生总经理变更后的盈余管理行为.理论分析表明,新任总经理在上任当年利用应计项目负向盈余管理可“一举多得”,利用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却可能会“损公不利己”;而在后续年度利用真实活动正向盈余管理虽会“损公”却可“利己”.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5-2010年数据为样本进行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在总经理变更当年,上市公司存在利用应计项目调减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但不存在利用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行为.在新任总经理上任后第一、二个完整会计年度,上市公司存在利用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调增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总经理变更当年,如果董事长也发生变更,则上市公司在变更当年利用应计项目调减利润的程度更大,在变更后第一、二个完整会计年度利用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调增利润的程度也显著更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003-2006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检验公司发生高级管理人员变更时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发生高级管理层变更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变更的当年存在较严重的调减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此外,对于发生了高级管理人员变更的公司,如果其控股股东是地方和中央政府部门所属国企或中央直属国企,则其调减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大股东的制衡度越大,公司盈余管理的幅度也将越小。研究结果还显示,当发生高级管理人员变更时,上述因素对公司调增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上市公司CEO继任特征与公司业绩变化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星  蒋荣 《管理科学》2006,19(6):2-11
选择总资产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营业利润率、总资产净利润率作为评价公司业绩的指标,以CEO非常规变更、CEO外部继任、CEO是否受控股股东控制、CEO变更公告的时间以及继任CEO的年龄刻画CEO的继任特征,采用OLS与Logist回归方法,实证检验了3个指标在CEO变更期间的变化与CEO继任特征的相关性.研究表明,CEO变更期间的业绩变化与外部继任显著正相关,变更当年的业绩变化与CEO下半年变更显著负相关,公司业绩变化与控股股东对CEO控制倾向正相关,CEO的非常规变更并未带来上市公司业绩的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公司发生高管变更与公司的业绩存在紧密联系,同时,公司高管变更中往往伴随着盈余管理行为。对高管变更与公司业绩、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的研究进行文献回顾,并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研究学者发现,各个国家的上市公司都存在盈余管管理问题,上市公司在披露有负债契约违约情况的上一年度,内部人员作出了调增盈余的盈余管理行为,而在违约发生年度,上市公司预期有调减盈余行为。此文中笔者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的现状,提出了治理和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导致了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企业的管理者利用处于公司内部的信息优势,会产生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进行有损公司价值的盈余管理动机。该文以2011年至2013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高管薪酬及高管持股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盈余管理与高管薪酬存在正相关关系,且高管持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7.
基于锦标赛理论的上市公司高管继任模式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锦标赛理论,将高管继任模式选择看作是内部参赛者与外部参赛者共同竞争的锦标赛,内部参赛者获胜奖金越低,外部参赛者获胜奖金越高,前任高管任职年限越长,上市公司选择内部提升的可能性越大。更换高管后,上市公司绩效得到了显著提高,但不同继任模式对公司绩效提升的影响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会计准则作为盈余管理借用的工具,上市公司是否会借会计准则变更之际进行盈余管理?2007年我国实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为研究这个论题提供机会。本文以异常非经常性损益比重作为盈余管理的代理变量,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在会计准则变更之际有较强的盈余管理的动机,在会计准则变更之际进行盈余管理的上市公司中,ST公司具有更强的盈余管理动机;进一步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在会计准则变更之前的盈利状况和上市公司风险警示显著地影响会计准则变更年度的盈余管理方向和大小,连续亏损的上市公司和为降低风险警示的上市公司,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显著;另外,研究发现,证券监管部门通过风险警示的方法对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准则变更之际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实施了有效监管。  相似文献   

9.
刘浩 《管理科学文摘》2009,(36):182-183
西方国家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已经发展了20余年,国内对这方面尚缺乏实证研究。西方会计学者将盈余管理的动机归纳为资本市场定价、与会计数据相关的契约,反垄断与政府管制三大类.国外研究发现IPO公司会在IPO当年操控应计利润,以便提高发行价格。在我国、上市公司为了规避证监会的制度管制,取得融资和再融资资格以及保留上市资格是盈余管理主要动机。本文即论证在我国银行业中,为了提高IPO价格,IPO公司也会战略性的选择调增会计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10.
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2003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寻找微利、亏损和扭亏公司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研究结果表明,微利公司和扭亏公司主要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调增利润;而亏损公司则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进一步调减利润。其中,处置长期资产收益、补贴收入以及减值准备的计提或转回是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本文同时提出了遏制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防范措施,并为最新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提供了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
新股发行、盈余管理与高管薪酬激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研究认为基于会计信息的高管薪酬制度安排是高管实施盈余管理的诱因之一。本文以新股发行过程为特定的研究背景,实证考察发行公司会计信息对高管薪酬激励产生的直接影响。通过对我国资本市场2001-2007年的新股发行公司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第一,在控制其他因素影响下,公司高管通过盈余管理显著提高了货币薪酬水平。第二,实施高管股权激励的发行公司与没有实施高管股权激励的发行公司相比,前者现金流量的平均水平显著较低,而操控性应计的平均水平显著较高,表明实施高管股权激励的公司很可能普遍存在收益增加的盈余管理行为。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高管的盈余管理行为显著增加了其股权激励价值。近几年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高速增长以及相关约束机制的缺乏很可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重视高管价值的呼声渐高,国企高管的薪酬也大幅提高,在我国现有产权制度和经济水平下,过度重视物质激励引发了高管的盈余管理行为。本文从高管薪酬、高管权力、高管变更和高管晋升角度分析高管激励因素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只有站在高管的角度设计激励机制,完善公司治理才能有效的抑制盈余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13.
刘新民  王垒 《南开管理评论》2012,15(2):101-107,127
本文以上市公司2005-2009年间高管更替数据为研究样本,引入了高管团队重组和战略连续性作为中介变量,探讨了不同高管更替模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高管强制更替外部聘任对高管团队重组有正向影响,对战略连续性有负向影响,对企业绩效有负向影响,其中高管团队重组和战略连续性在强制更替外部聘任与企业绩效之间起到中介效应;上市公司高管强制更替内部聘任对高管团队重组影响不显著,对战略连续性有正向影响,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其中战略连续性在强制更替内部聘任与企业绩效之间起到中介效应;另外,高管团队重组对企业绩效有负向影响,战略连续性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4.
经营者的继任及其继任形式对公司的市场绩效具有影响,体现在股价即时变动的信号效应和公司系统风险水平发生变更的管理效应上。本文对沪深300指数成份股公司2001-2003年的301例董事长和总经理继任事件,用事件研究方法分析了经营者继任的信号效应,用邹检验识别了经营者继任的管理效应。研究表明,经营者继任形式是影响信号效应的重要因素,而经营者继任事件导致的管理效应是普遍存在的。另外,与国外同类研究的比较表明,中外上市公司经营者继任的绩效意义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并购浪潮中业绩补偿承诺日渐盛行。通过手工匹配2012年~2017年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的并购事件与业绩补偿承诺,实证检验并购中签订业绩补偿承诺是否会诱导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发现,签订了业绩补偿承诺的公司更倾向于提高并购后的盈余管理水平.同时,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与承诺业绩的完成情况有关.具体表现为:当业绩承诺第一年未完成时,上市公司在下一年有继续进行向上盈余管理的动机;当业绩承诺在前两年或前三年均未完成时,公司则不再提高下一年的盈余管理水平.此外,业绩承诺第1年或业绩承诺第2年发生“精准达标”的公司仍然会在下一年提高盈余管理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借壳上市的公司、并购后1年内进行了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和发生关联并购的上市公司在使用业绩补偿承诺后更倾向于提高盈余管理.当业绩承诺到期后,上市公司发生“业绩变脸”的风险大大增加.将并购业绩补偿承诺作为盈余管理的新动因,丰富了业绩补偿承诺诱发机会主义行为的研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柳建华  徐婷婷  陆军 《管理科学》2021,24(10):82-105
在我国并购浪潮中业绩补偿承诺日渐盛行。通过手工匹配2012年~2017年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的并购事件与业绩补偿承诺,实证检验并购中签订业绩补偿承诺是否会诱导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发现,签订了业绩补偿承诺的公司更倾向于提高并购后的盈余管理水平.同时,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与承诺业绩的完成情况有关.具体表现为:当业绩承诺第一年未完成时,上市公司在下一年有继续进行向上盈余管理的动机;当业绩承诺在前两年或前三年均未完成时,公司则不再提高下一年的盈余管理水平.此外,业绩承诺第1年或业绩承诺第2年发生"精准达标"的公司仍然会在下一年提高盈余管理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借壳上市的公司、并购后1年内进行了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和发生关联并购的上市公司在使用业绩补偿承诺后更倾向于提高盈余管理.当业绩承诺到期后,上市公司发生"业绩变脸"的风险大大增加.将并购业绩补偿承诺作为盈余管理的新动因,丰富了业绩补偿承诺诱发机会主义行为的研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其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基于外部治理环境视角,研究盈余管理的区域分布特征及规律,采用2003-2009年沪深两市836家上市公司数据,运用OLS回归方法检验了不同地区外部治理环境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了公司治理在薄弱的外部治理环境中发挥的替代保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我国各地区的外部治理环境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存在显著的局域空间集群现象,分布特征有规律可循,即东部地区外部治理环境最好而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最低,中部地区外部治理环境一般,而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也居中,西部地区的外部治理环境最差且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最高;(2)外部治理环境因素显著影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市场化程度越高、政府干预程度越低、法治水平越高,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越低;(3)公司治理水平的差异会显著影响外部治理环境因素对盈余管理的关系,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减轻外部治理环境对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王谨乐  史永东 《管理科学》2018,21(7):113-126
基于2004年—2012年的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从高管变更的视角研究了机构投资者的公司治理效应,并尝试从投资者行为的角度解析高管变更事件对公司股价波动的影响机理.实证结果表明:第一,对于那些业绩亏损的公司,机构投资者的撤离能够形成较强的外部压力,迫使当任高管离职.而对于那些业绩仍然维持盈利的公司,机构投资者的施压作用则不明显.总体上,业绩好坏始终是公司高管被迫离任的主要原因,而机构投资者则是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第二,高管强制变更会被机构投资者解读为负面信号,新高管的上任并不会挽回机构投资者的持股信心.第三,噪音交易者(中小个体投资者)倾向于将亏损公司的高管变更事件解读为利好消息,其踊跃买入行为则构成了公司股价在高管强制变更后发生波动加剧现象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9.
管理者留任影响控制权变更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研究管理者留任是否影响控制权变更,通过分析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过程中的交易价格溢价,研究企业高管是否存在压低交易价格换取留任的自利行为。我们对1993~2005年共13年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转让的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管理者留任将影响控制权变更,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交易溢价越低,董事长和总经理留任的机会就越大,全体高管人员留任的比例也就越大;与非国有上市公司相比,国有企业的高管人员在控制权变更过程中谋取私利的行为更明显;与非控制权转让的公司相比,国有企业董事长的留任会降低控制权交易的溢价水平。本文为规范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行为、保护投资者权益提供了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4年—2012年的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从高管变更的视角研究了机构投资者的公司治理效应,并尝试从投资者行为的角度解析高管变更事件对公司股价波动的影响机理.实证结果表明:第一,对于那些业绩亏损的公司,机构投资者的撤离能够形成较强的外部压力,迫使当任高管离职.而对于那些业绩仍然维持盈利的公司,机构投资者的施压作用则不明显.总体上,业绩好坏始终是公司高管被迫离任的主要原因,而机构投资者则是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第二,高管强制变更会被机构投资者解读为负面信号,新高管的上任并不会挽回机构投资者的持股信心.第三,噪音交易者(中小个体投资者)倾向于将亏损公司的高管变更事件解读为利好消息,其踊跃买入行为则构成了公司股价在高管强制变更后发生波动加剧现象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