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樊德三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88,(2)
在五、六十年代中国美学大讨论中,李泽厚作为崭露头角的美学青年,生气蓬勃地跃上论坛,先后发表了一系列争辩性的美学论文,对一些具有权威性的美学界前辈的传统观点毫无顾忌地提出异议,并在驳论中建树自己的美学思想。他的观点旗帜鲜明,自成一派,在中国美学界产生了震聋发瞆的影响。李泽厚美学思想的核心,可以借用马克思的“人化的自然”一句来概括。这是他美学思想的总出发点、总立足点,贯彻在他的所有的美学论文之中,从而形成他坚定的实践美学的体系。 相似文献
2.
樊德三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89,(2)
艺术美是美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美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所在,关于这点,美学界在看法上也有分歧。有些人把研究艺术美当成了美学研究的唯一主题和唯一目的,贬低乃至排斥美的哲学研究,这是一种偏向。但是,也应该承认,艺术美研究确实是整个美学研究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实际问题,因此,李泽厚虽然是学哲学、研究哲学的,但是,他不只从哲学角度研究美学,而且也很重视艺术美这个美学分支的研究。他除在美的哲学分析中充分联系艺术美 相似文献
3.
李泽厚美学思想的困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小龙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8(3):48-55
前期的李泽厚困其“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美学观被称为“客观社会派”的代表人物。接着他进一步提出了“制造一使用工具”的“工具本体论”思想。后期的李泽厚更加重视人的“主体性”,进一步提出“情本体”的美学观。前、中、后三期的李泽厚哲学美学观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规律,但也不可抗拒地显示了其哲学本身的内在张力,透视了其美学观对经典文献阐释的有限性。从机械主义走向神秘主义,从群体抽象的人到个体具体的人,从深层历史学到深层心理学,李泽厚美学显得力不从心,逻辑混乱,有时难以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4.
李泽厚美学思想的内在张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韩小龙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82-90
为探索当代美学家李泽厚一生的美学思想的发展轨迹,对李泽厚不同时期的关学著作做一番鸟瞰式的考察,分析其关学观中感性与理性、偶然与必然、个体与群体这些美学概念之间存在的不可调和的张力结构。分析认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李泽厚因其“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学观被称为“客观社会派”的代表人物;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他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制造一使用工具”的“工具本体论”思想;20世纪90年代的李泽厚更加重视人的“主体性”,提出了“情本体”的关学观。分析结果表明,李泽厚前、中、后三期的美学观有其内在的逻辑规律:从机械主义走向神秘主义,从群体抽象的人到个体具体的人,从深层历史学到深层心理学,后期的李泽厚力图摆脱早、中期对理性的过分的崇拜、对必然性的依赖,转向倡导个体的感性自由、张扬人的个性色彩。 相似文献
5.
宋妍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7(1):115-120
李泽厚的晚期美学思想发生了转向,在美学理论方面,他由早期的“自然人化”和“工具本体”转向了晚期的“人的自然化”和“情本体”;在思想史研究方面,李泽厚则提出了“实用理性”、“乐感文化”、“巫史传统”与“儒道互补”等充分体现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精髓的重要范畴,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然而,以杨春时为代表的后实践美学阵营依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李泽厚晚期美学思想的矛盾性与缺陷性,从而引发了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间的论争,这便是继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学热”浪潮之后掀起的第三次美学论争.李泽厚的美学思想体系在中国第三次美学论争中趋于成熟与完善,同时,这场美学论争也促进了中国美学学术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吴时红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1):1-6
在承继20世纪50-60年代“实践派”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李泽厚于20世纪70-80年代对其“实践论美学”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提出了一种“主体性实践哲学”的美学思想.这种美学思想的主要观点,可以被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用“外在自然的人化”和“美是自由的形式”来考察“美的本质”;用“美感的矛盾二重性”和“积淀说”来论述“美感”;用“从形象出发”和“三层面”来分析艺术.走向“充实和完善”的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哲学”美学,不仅表征了20世纪中国美学“从介绍转向理论建设迈出的一大步”,而且也使得李泽厚本人成为了实践论美学在中国的首要代表. 相似文献
7.
蒋玉宏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2):28-32
西藏问题集中地体现了中印两国国家利益的矛盾和冲突,是导致五六十年代中印关系恶化的直接和主要因素。边界争端是中印关系因西藏问题而恶化的表现形式,只有与西藏问题相联系才能充分理解中印边界争端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夏放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3)
美学是一门尚未发展成熟的学科。它尚不成熟的表现之一,就在于关于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至今尚无定说。这在国际上是如此,在我们国内也是如此。在五、六十年代的美学讨论中,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以朱光潜、马奇为代表的美学是关于艺术的科学,或者说是关于艺术的哲学理论的主张;一种是洪毅然、庞安福为代表的意见,主张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主要以现实美为研究对象。这两种意见显然不同,甚至针锋相对。马奇同志认为 相似文献
9.
杜新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6)
行政机构的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艰巨的工作。行政机构究竟如何设置、如何运转才合乎科学?本文对我国五,六十年代两次较大的改革作历史回顾,以探索其中的经验教训,指导我们当前的机构改革。 相似文献
10.
翁奕波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4)
<正> 台湾的新诗,发展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了.纵观其历程,从其审美意识、审美趣味的倾向性上看,大体可划分为五个阶段:一、自20年代新文学运动起至国民党逃至台湾前的雏型阶段,特点是,传统的“言志载道”白话诗倾向与前卫性新诗实验的初步结合;二、自国民党49年占据台湾后至50年代中期的“反共八股诗”阶段,特点是,强化诗的政治意识,淡化诗的审美意识;三、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的现代派诗盛行阶段,特点是,追求诗的纯粹美学上的价值,倾向于诗的内在美的艺术探索;四、自 相似文献
11.
张晓玥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8,(6):1-8
20世纪50-60年代,曾发生一场声势浩大的新诗发展道路的讨论。在阶级性、革命性为主导意识的文化环境中,这次讨论的重点限定在诗歌形式方面。为了完成对新诗的“改造”,民歌和古典诗被指定为新诗的“学习”对象。由于民歌与古典诗在存在状态与方式上的差异,“学习”过程中被不同程度地强调和运用着,因此对新诗的实际影响并不一样。也由于“学习”对象本身的规定性及其之间的差异性,一部分诗人、诗评家意外获得了一些属于诗本身的并不开阔的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12.
周小红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马克思主义美感思想在中国当代的研究,从20世纪50-60至80年代初的美学大讨论,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关美感思想的阐释与运用,从总体来看,这一阶段美学研究者们是重在从哲学的层面来探讨美感的本质,并在唯物辩证观、实践观和认识观等几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美感理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美学在引进西方美学的过程中,研究者们一方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美感理论为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另一方面也打破了原有的比较单一的哲学认识论思维模式,开始注意从生理学、发生学、尤其是从心理学美学等角度对美感经验、审美心理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全方位考察,马克思主义美感研究逐步走向深化。 相似文献
13.
李顺刚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4)
鲁迅以唯物主义思想为基础,以文艺现象和社会现象为对象,在近代美学史上建立了真、善、美三者统一的美学观.这是近年来鲁迅研究界较为一致的看法.应该说,这样的阐述,揭示了鲁迅美学思想在内容上的质的规定性,在思想体系的把握上前进了一步.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也不能不指出,它们只是原则的表述了鲁迅美学思想的外在形式,在注意到思想体系的整体同时,对他自己的思想基础,他在美学上的中心思想,还缺乏深入的开掘.确切的说,对鲁迅美学思想内在特征的解释,还不是令人满意的.我们认为,鲁讯是一个有独创性的思想家,在美学及文艺问题上,他有自己的思想基础甚至有他 相似文献
14.
周忠厚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1,(6)
卢那察尔斯基是列宁文艺思想的首倡者,又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确立的“功臣”。他关于文艺本质、文艺与社会的关系、文艺的阶级性、党性的论述,以及在社会主义悲、喜剧问题上的建树,较早地回答了社会主义文艺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高文超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2)
本刊1982年第3期发表了丛英奇同志《“历史之谜”的探求与“结构方程”的予言——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一文之后,引起了读者、特别是美学研究者的注意。很多读者给本刊编辑部来稿来信,谈自己研究李泽厚美学思想的意见。以黎启全同志为代表的一种意见在肯定了丛英奇同志对审美关系问题的直接论述之后,认为李泽厚“反对用审美关系来界定美学的性质,反对将审美关系做为美学研究对象”,“而力倡‘审美心理学’是‘整个美学的中心和主体’说”,如果,“废离了审美心理,既不能揭示美的本质,也不能了解千姿百态的审美 相似文献
16.
范海波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
清朝许印芳在《与李先生论诗书跋》中云:“自表圣首揭味外之旨,逮宋沧浪严民,专主其说,衍为诗话,传教后进。”①指出了司空图和严羽在诗歌美学观点上的一致性和传承关系。后来谈论司空图、严羽的文章,也都这样把他们放在同一文学批评史进程中一笔带过,而不深究两者的异同。本文有感于此,欲作一剖析。 相似文献
17.
黄洁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5):205-208
严复、夏曾佑合著的《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 ,可称之第一篇具有近代化意义的小说美学专论。夏曾佑独撰的《小说原理》 ,也是近代“小说界革命”重要的小说美学论著。严复和夏曾佑的小说美学思想涉及小说的本原、审美特性、审美功能等方面的内容 ,既借鉴了西方唯美主义的合理内核 ,同时又保持着中国传统的文艺“经世致用”精神 ,不仅对“小说界革命”产生了积极影响 ,也对中国小说美学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黄世坤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2):17-25
19世纪五、六十年代 ,日本之根本问题是现代化的取向问题。对此客观问题的主观把握是日本在对“西力东渐”回应的不断转换中方得渐悟的。此回应过程大致经历了被动“开国”———攘夷运动的高涨———主动“开国” ,幕末的两大政治问题可视为对西方回应的两种不同方式。日本完成其发展路向的快速转换 ,不仅在于现代文明的挑战给予了日本一个必然选择 ,还在于其自身的优秀品质、历史因素及有利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9.
钱立火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美学思考钱立火关键词:美学,美育,思想政治工作当前,在整个社会运行机制中,思想政治工作还处于比较薄弱的环节;而且,就其本身来说,尚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重理论灌输,轻实践锻炼,重共性一般,轻个性自由,重理性强制,轻情感疏导。如何... 相似文献
20.
分析民主德国的社会政策,它的共性和特点,以及社会政策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是一个重大任务。必须指出,在研究确定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期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