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秦汉时期西南区域开发的差异与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开发,历经数次高潮,秦汉奠其基础。秦汉西南开发,形成先北后南,从北向南分区推移的开发格局。与之相应,西南区域发展不平衡,北部、南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异甚大,北、中、南地区间,呈现梯度下降、依序递减的区域性差异。秦汉开发形成的北南走向的开发格局,影响深远,成为宋代以前西南开发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2.
清代是重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重庆不仅奠定了作为长江上游水路枢纽的地位,而且以此为基础,成为长江上游的一大商业经济中心。同时,由于重庆在川东地区的地理优势,亦成为该区域的农业经济中心。这使民国时期重庆经济的发展具备了良好的条件,也是重庆由一个区域经济中心一跃而为大西南经济中心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3.
首都西南区域在北京市的经济发展中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协调发展、提高效率、取得协同优势是首都西南区域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基于首都西南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结合区域经济理论,提出首都西南区域产业发展与重点项目布局的雁阵模式,以期为首都西南区域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粤港澳区域经济的发展中,着重研究港澳在大珠江三角洲的定位:“一国两制”的实施对1997和1999年后粤港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物资、技术和人力资源等要素互动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通过营造相对平衡的发展机制,促进新形势下粤港澳经济全面合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广西环北部湾三角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环北部湾三角区包括南宁、防城港、北海和钦州四市,是广西对外开放的前沿和大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在这一区域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这一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提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使命和三大战略构想。这三大构想是:组建外向型产业肌体、构建区域经济网络及沿海与内地(西南)经济协作。  相似文献   

6.
西南民族地区现有的产业结构没能够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西南民族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出路只有一条,即:依据西南林业资源优势,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发挥比较优势,用非传统的方法重组传统产业,以工业化发展林业经济,建立股份制企业集团,推动西南民族地区林业发展,带动整个西南民族地区经济起飞,实现区域经济连动。  相似文献   

7.
“9+2”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合作,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和广阔空间。贵州地处珠江上游,位于西南与华南连接的前沿,是大西南南下出海大道的交通枢纽,具有较好的地缘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能源、矿产、生物等资源,高等教育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发展前景。要大力推进贵州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区,必须研究贵州高等教育在泛珠三角区域中的定位与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8.
北部湾的发展与我国大东北、大西南和大中南等其他区域发展有所不同。北部湾拥有最便捷的出海、出边国际交通,丰富的海洋资源,开阔的土地资源,优良的自然环境和动植物资源。更重要的是,  相似文献   

9.
为科学评估汶川大地震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深入研究受灾地区灾后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为四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由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四川省地理学会、中国地理学会山地分会和西南民族大学联合主办的四川地震灾区灾情评估、灾后重建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9月5日-6日在西南民族大学召开.  相似文献   

10.
为科学评估汶川大地震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深入研究受灾地区灾后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为四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由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四川省地理学会、中国地理学会山地分会和西南民族大学联合主办的四川地震灾区灾情评估、灾后重建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9月5日-7日在西南民族大学召开.  相似文献   

1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政府行为的实证分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作为经济利益主体.其经济行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尝试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区域经济政策以及作为利益主体的政府行为,实证地分析其间的经济运行机理,对我国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中如何正确认识政府行为和区域发展经济政策的关系,以及在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中如何正确定位政府的作用,作出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川、渝、滇、黔辖区内一些地级城市所属的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实现了多个建设目标超常规发展,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更是西南地级城市建设的新名片。但这些新建地方高校在发展定位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并制约了这些新建高校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探析西南地级城市新建师院发展定位的基本依据、发展定位的基本原则及基本内容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西南城镇化与乡镇企业发展的实证分析朱方明本文研究西南区域范围内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农村城镇化的关系,试着从历史与逻辑的视角,揭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协调乡镇企业发展与农村城镇化的若干政策构想。一、从西南区域农村城镇化的历史进程看乡镇企业对...  相似文献   

14.
西南农村贫困地区是一个特殊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区域。实现这一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宏伟目标,改革和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突破口。从西南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和教育发展现状看,改革的基本方向是:(1)以发展初级职业技术教育为主;(2)结合当地产业结构和资源优势,设置家庭多种经营专业;(3)构建“渗透式”基础教育办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统筹区域发展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部塌陷”是目前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典型例证,是我国凸现的问题区域之一。在东西互动发展中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对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大振兴战略的重要补充和支撑。中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和处于劣势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其发展定位不明确和区域政策“缺位”。因此,必须明确中部地区的发展定位,转换其开发与发展模式,拓宽国家中部政策空间,以促进中部地区成为我国新一轮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地和示范区。  相似文献   

16.
发展定位是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区域经济影响地方高校的发展,地方高校在进行发展定位时要树立为区域经济服务的理念,以服务面向定位为出发点来重构地方高校发展定位的逻辑框架.  相似文献   

17.
"古苗疆走廊"作为中国南方东西向的民族走廊,是历史上中国内地进入西南民族地区的传统通道,其形成是中国各族群长期互动和中国经济、政治结构变革的结果。"古苗疆走廊"成因具有多元性:民族生态分布、西南民族贸易与区域市场、南方稻作水利田发展、国家力量的渗入、西南的经济开发与移民等。"古苗疆走廊"的提出,有助于了解明清以来中国西南纳入国家体系的进程,以及地域社会在这一进程中的应对;并扩大研究视野,即将各民族研究与跨族群、跨区域的整体研究相结合,作为西南非汉族群的"古苗疆走廊"不仅是连接西南与中国内地的大通道,而且是西南与全球经济连接的纽带。  相似文献   

18.
增强国防靠质量建军,发展经济靠科技进步,二者紧密相关。发展国防工业要服从经济建设大局,实行军民结合。军转民可缓解和平时期军品需要量小与保持必要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质量的矛盾。为此,军工要适应市场需求,提高效益,增强企业活力。大西南是国防工业的战略基地,应积极推进企业转型,进行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发展重点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国家要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完善和加强大西南国防工业基地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战国秦半两钱的流通是秦经济统治力形成和延伸的标志.战国秦半两钱在战国后期秦国本土及其疆域以外的地区形成了一个秦钱流通区域,这一流通区域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即关中流通区、关东流通区以及西南和西北流通区.其中关东与西南和西北两大秦钱流通区域的开辟,使秦人在扩张政治版图的同时也获得了超越关东诸国之上的雄厚经济实力,打破了战国以来分裂割据局面赖以存在的经济区域条件,构成了秦统一的经济地理基础.秦统一事业的完成与秦经济统治力不断扩张和延伸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学界研究发现,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增长并非线性关系。相对于线性模型,非线性模型可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并大幅提高可决系数。基于非线性模型的实证研究显示,资源诅咒命题在中国整个大陆并不成立,但在一些区域是成立的,如东部、华东、华南、长三角地区;资源部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限,金融部门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资源部门,发展金融业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在不同区域,发展金融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如将中国划分为七个经济区域,按金融部门对经济促进作用的从大到小排序,依次是东北、华东、华中、华北、华南、西北、西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