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中华文化的执着,重视中华文化的承传,是所有置身异质文化之外的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维系自己独特文化身份和与世界对话的普遍特征.这一情况在菲律宾华侨华人社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是菲律宾华侨华人经济上的强势地位,使他们有可能为人口弱势(菲律宾华侨华人仅占该国总人口的2%左右)的族群形成文化强势提供巨大的经济基础;二是面对土著文化教育和西化教育的影响以及"菲化"政策的左右,年轻一代祖根意识的逐代稀薄,使文化薪传成为菲华社会的普遍呼声和庄严使命;三是菲律宾历史上一系列对华侨华人的限制、排扩和迫害,从另一个意义上唤醒了华侨华人的祖根意识和文化意识;四是菲律宾华侨华人血缘的延续性和地缘的限定性(90%来自闽南特别是晋江),使他们极为重视血缘文化和地缘文化的传承和固守;五是重视教育为闽人一贯的文化传统,作为文化传承媒介的华文教育和报刊一直受到菲华社会从道义到物质的巨大支持,成为菲华社会文化守成的良知导引和精神象征.  相似文献   

2.
文化承传是菲华文学发展的动力对于中华文化的执着,重视中华文化的承传,是所有置身异质文化之外的海外华侨、华人 社会维系自己独特文化身份和与世界对话的普遍特征。这一情况在菲律宾华侨华人社会中表 现得尤为突出。一是菲律宾华侨华人经济上的强势地位,使他们有可能为人口弱势(菲律宾 华侨华人仅占该国总人口的2%左右)的族群形成文化强势提供巨大的经济基础;二是面对土 著文化教育和西化教育的影响以及“菲化”政策的左右,年轻一代祖根意识的逐代稀薄,使 文化薪传成为菲华社会的普遍呼声和庄严使命;三是菲律宾历史上一系列对华侨…  相似文献   

3.
从海外华侨社会的主体变化看中国侨务政策的新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初晓 《社会科学》2002,(11):58-62
目前海外华侨、华人有 30 0 0万人。从 2 0世纪 6 0年代起 ,海外华侨社会发生了以华侨为主转向以华人为主的主体变化。改革开放以后 ,向海外移居的中国人年年增加 ,这些新移民群体具有老华侨、华人不同的特点。针对海外华侨社会的变化和新移民的特点 ,中国的侨务部门调整了侨务政策 ,在继续重视华侨的基础上 ,加大对华人工作的力度 ,侨务重心转向新移民。  相似文献   

4.
林凤,广东饶平县人,十六世纪下半叶活跃于闽粤沿海的一支海上武装队伍的著名领袖。他的海上活动,尤其是1574年到菲律宾驱逐西班牙殖民者的斗争,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林凤的战斗轶事在东南亚华侨和当地国人民中广泛流传,脍炙人口。但是,零星散见于中外史籍的林凤生平事迹,由于长期失之整理,谬传之处颇多,加之封建统治者和西方殖民者歪曲历史诬指为“海盗”,从而使林凤海上武装活动的性质,及其与菲律宾人民共同进行反殖斗争的历史作用未得到应有的评价。本文就林凤的海上武装活动及其反西班牙殖民者的斗争作一粗浅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70年代初,菲中关系从对抗走向和解,历史遗留下来的菲律宾华人问题成为制约两国关系正常化的瓶颈。马科斯总统打破菲律宾历届政府奉行排华政策的惯例,采取积极的同化政策,放宽华人入籍限制,文化上推行侨校菲化政策,还解决了滞留的逾期游客问题。菲律宾华人利用菲中关系改善的契机,集体转换国籍,成为菲律宾国家公民,以主人翁的姿态融入菲律宾主流社会。同时,菲律宾华人是中菲两国公共外交的推手,促进中菲关系的发展。菲中外交关系的缓和促成菲律宾华人社会的转型,即从侨民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型,菲律宾成为华侨华人融入所在国最好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6.
自19世纪中叶加州发现黄金后华人开始大童赴美,到1943年美国取消排华法的近一百中,美国华侨社会中的烟毒较为盛行.早期美国华侨社会烟毒流行,主要是鸦片吸食为特定历史场景中的美国华侨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社会消遣方式;从事鸦片贸易而获取的暴利,驱使华侨热衷走私和贩卖毒品,也使华侨堂号勾结警察,为毒贩提供武力保护.鸦片对美国华侨社会的危害巨大,致使华侨浪费钱财,伤及身心,不能履行自己对家庭的义务和责任,它还引发了盗窃、"堂斗"等其他社会问题,给美国排华分子以排华口实.在控制烟毒的行动中,由于华侨社团和中国驻美领事权力有限,而华侨商贩和堂号与美国警察互相勾结,致使禁毒行动难有成效.  相似文献   

7.
19世纪中叶华人以淘金热为契机进入英国殖民地澳洲、新西兰以后,当地相继出台排华法案,对华人移民施加程度不同的限制.1887年,清政府首度就澳、新地区的排华立法向英政府提出交涉,恰在此时,发生了澳洲阻止华人移民登岸并将大部分乘客遣回香港的"阿富汗"号事件.由于中外条约的不对等性质以及中美之间草签了禁止华工入美的条约,中方在交涉中处于绝对劣势地位,清政府就"阿富汗"号事件本身以及排华立法的多次抗议毫无效果,反倒是澳、新各殖民地趁势果断决策,同时推进英国对华条约谈判与本地立法,以阻止华人向澳、新移民,且此一决策得到了英国政府的支持.中英缔约谈判失败后,澳洲和新西兰在"白澳"、"白新"的国策下迅速颁行更为严苛的华人移民限制法案.1909年中国政府向澳、新派驻外交代表以后,再度提出交涉,试图谋求放宽某些重点人群的入境限制,基本上未能如愿.晚清时期中方就澳、新排华立法的连番交涉及其失败,充分反映出中国国运沉沦年代中外关系的实质.  相似文献   

8.
《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政策》,最近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由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副教授黄滋生、王绵长、副研究员肖永坚、黄松赞,彭天、郑焕宇,助理研究员廖小健、林锡星和华侨研究所副研究员黄昆章,共同编著。该书在阐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越南、缅甸、文莱等国战后对华侨、华人政策的国际、国内背景的基础上,分项详尽介绍各国对华侨、华人实施的移民、国籍(公民权)、归化、管理、经济、社会(包括社团、新闻、教育、职业)政策。论述中既突出战后政策  相似文献   

9.
十九世纪叶以前华人在东南亚海岛地区的活动及其特点马勇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的华人、华侨历史有较多的著述,而对十九世纪中叶以前,华人在东南亚海岛地区活动的历史却鲜有研究。结果,不仅使华人、华侨历史研究显得不够全面,而且也影响了中外关系史、中...  相似文献   

10.
华侨华人投资在我国对外开放三十年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外资引进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华侨华人在开办企业和生活上遇到了一些困难.与此同时,海外侨情发生了较大变化,华侨华人的分布、知识、结构和影响力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要求我国在引进外资战略中调整过去对待华侨华人的做法.在建立对外联络华侨华人平台、建立华侨华人资料库、弘扬中华文化等方面下功夫;同时在保护侨商合法权益、引导侨企调整产业结构和投资地域等方面做文章,最大限度地发挥华侨华人在我国引进外资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杨会祥 《南方论刊》2014,(12):37-39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东盟合作长远发展的战略思维,蕴藏重大发展机遇;东盟华人经济发达,茂名与东盟华侨华人之间民间互动良好,可以发挥华侨的桥梁作用深化茂名与东盟之间的经贸、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合作,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后半期澳大利亚排华运动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宇博 《学术研究》2001,2(6):136-140
19世纪后半期,澳大利亚的排华运动由一系列白人迫害华人的社会活动所构成.华工与白人工人之间的经济利害冲突是其起因,"白澳"意识是其社会思想根源.清政府的懦弱和在澳华人的分裂又加重了在澳华人的苦难.他们的历史是海外华人辛酸史中的一章.  相似文献   

13.
电影艺术传播到东南亚之初,华侨华人就开始参与电影的创作和传播。华侨华人参与电影产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华侨华人从中国引进电影和戏剧作品;第二阶段是华侨华人在创作的电影中融入东南亚文化元素;第三阶段是华侨华人创作电影传播东南亚文化。华侨华人在电影创作过程中,从对单一族群的关注转变成对东南亚社会的整体关注,体现了华侨华人群体对东南亚文化从"他者"到"参与者"再到"传播者"的变化历程。华侨华人社会对电影这一古老而年轻的艺术形式在观念上的变化,折射出华侨华人自身心态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在东南亚地区,华侨华人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存在。他们的存在对东南亚国家和中国来讲都有着不一般的意义。作为东南亚国家的近邻,中国对东南亚的政策在不同程度和方向上受到了华侨华人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多个视角、多个方位,并结合历史事实,在宽泛的层面上分析华侨华人对中国东南亚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阐述战后菲律宾华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与社会地位变化的有机联系 ,以及他们为改善自身处境所做的种种努力。70年代中期 ,菲律宾华侨集体入籍后 ,随着政治身份认同的转变以及文化上的融合 ,开始改变对政治的冷漠态度 ,并逐步以菲律宾人的姿态融入主流社会 ,社会地位得到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16.
二战后印尼政府的华人政策与华人参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阳 《东南学术》2003,(2):87-94
本文拟从印尼历届政府华侨华人政策的演变、印尼华人参政议政态度的转变 ,对二战后印尼华人社会地位的变迁这一问题从宪法角度、从民族学角度、从不同民族文化心理层面进行初步的探讨。战后至苏哈托统治时期 ,印度尼西亚政府对华人普遍采取了强制同化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歧视政策 ,因而华人少数民族和当地主体民族的矛盾表现得比较突出 ,华人在各方面遭受不平等待遇。苏哈托下台后 ,以瓦希德和梅加瓦蒂为首的两届新政府逐步地撤消了针对华人的一些歧视性政策。然而这一切刚刚开始 ,印度尼西亚华人要获得平等的社会地位仍有漫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7.
菲华商联总会(简称商总)系菲律宾华人社会的最高组织,历来为菲律宾政府所重视。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海外华人社团,国内学界至今未见专文研究。故此,笔者不揣澳陋,利用本人1992-1993年在菲律宾的调查访问记录及相关文献资料,试作本文,以弥补这一缺憾。一、菲华商联总会的产生商总创立于1954年,它是菲律宾华人社会长期发展演化的产物。早在明代,就有成千上百的华人——主要是闽籍华人旅居菲律宾,形成华人聚落。西班牙统治菲律宾时期,曾创设甲必丹制度以管理华人。约在18世纪末,西人设立“华人公会”作为管理华人机构①。1898年美…  相似文献   

18.
华侨华人与温州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州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之一 ,拥有海外侨胞 30余万人 ,遍布世界 6 5个国家 ,其中约 2 / 3留居欧洲各国 ,尤以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为多。这些华侨华人大部分经过几代创业 ,已经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 ,并逐渐融入当地社会 ;又与温州有着血缘和地缘关系 ,因而华侨华人的资金、市场和信息是温州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小视的独特资源。改革开放以来 ,华侨华人对温州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欲对这一问题作初步的分析和展望。华侨华人对温州经济发展的贡献  温州的海外移民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 ,但经明清两代海禁后 ,移居海外者甚微。鸦…  相似文献   

19.
东南亚华人文学的"望""乡"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东南亚华人文学当中,作家出于对自身华人血统或传统的认同,在创作上都把中国,作为了“乡”的想象,以此表达他们对自身身份和未来身份的探望与期望。但同时由于土生华人、华侨、华人与华裔的身份差异,他们笔下对“乡”的想象亦因此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1877-1882年,香港第八任港督轩尼诗督港期间,推行一系列旨在尊重华人并改善其生存状况的"亲华人政策",掀起轩然大波.欧人一致反对,华人感激支持.结合轩尼诗的成长经历、抵港前的活动及其在港期间的言行进行分析,轩尼诗"亲华人政策"的思想根源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种族平等情结与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