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因此,加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要从价值向度、能力向度和实践向度着手,以党的教育思想厚植辅导员队伍的价值取向,切实提升辅导员队伍的素质能力,在实践中提升辅导员队伍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高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加强高校党的建设、从严治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改进高校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推动高校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高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现实意义,总结了高校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以来的成果和经验,提出了高校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做到紧密结合高校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作风实际和工作实际的"三个结合";并针对高校如何以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为契机,坚持从严治党,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以全面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在新形势下,要全面提高思政教育对高校整体工作的导引力度,就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若干要素的发展与演进有新的认识。教育目标、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环境等各种要素都要演进,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为党的总任务和总目标的实现提供行动配合和智力支持。全面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若干基本要素新的变化,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力有巨大的作用,更有利于推动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当前发展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其着眼点和着力点最终落脚于人的全面发展。高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要务就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实施过程既需要系统、科学的管理,又需要具体的途径与方法,以产生巨大的功效。新形势下,要认真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开辟新途径,创造新方法,总结新经验,把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对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精神,从高校的实际出发,深入研究和把握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强化“十种意识”,不断提高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本领。  相似文献   

6.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也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和人才培养目标。而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完成这一任务上有着特殊的、重要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关系到我国的建设人才和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道德情操,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也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就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关于这一点,人们已经达成共识。然而就如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两课”教师的职责,是政工干部尤其是班主任的事情,与其他人无关。显然,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也是有害的。事实上,要搞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调动多种因素,形成齐抓共管局面。  相似文献   

7.
加强党的建设,首先要搞好高校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民主集中制建设和廉政建设。二是选好党支部书记,建好支部班子。党支部是高校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高校的基本力量,是率领党员和广大教职工落实党的各项任务的战斗堡垒。三是努力做好党员发展工作,这是党的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要通过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来促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四是抓好对党员的教育,努力提高党员素质。在教育内容上,要增强针对性;在教育方法上,要增强实效性。要建立一支以精干的专职人员为骨干、专兼结合的党务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抓好“两课”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作用;抓好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抓好学生骨干队伍和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四个“有利于”的指导思想,把高校党组织真正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  相似文献   

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传承人类崇高理想的一种载体,在整个教育发展历程中已经取得显著成就。但是传统教育中不健全的理念尚存,这就充分体现了"破"的必要性。与此同时要在"立"的支撑下,在推进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全面推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以此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观念,不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跨越,最终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正>《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指出:“要把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承担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首要责任。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教育思想历来把德育放在德、智、体的首位。高校德育要落实到位,必须将它纳入整个高教系统工程之中,紧紧围绕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发挥德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方向、动力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中,正确把握德育定位,就要实事求是,适应变化了的客观环境和教育对象;既要主动适应、积极服务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又要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市场经济体制对高校德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把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意识教育作为根本性内容,把坚持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教育作为重点,不断改造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多次就高校立德树人作出重要论述。医药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医护人才的使命,在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中,需切实把握立德树人的理论和实践逻辑:从本质论视角深刻认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围绕“为谁培养人”,坚持办学的政治方向;从价值论视角深刻理解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坚持人才培养在高校的中心地位;从方法论视角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是高校育人的中心环节,围绕“怎样培养人”,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认识论视角始终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围绕“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打造科学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之一,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成败。探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问题,应依托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生存教育和生命关怀教育等内容;给出了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为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校德育在21世纪将面临来自国内外各种新压力和新问题的挑战,应从德育思维、认识、内容、过程、方法、时空、实效等七个方面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14.
学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强高校道德建设需充分发挥高校教育的作用,文章就如何发挥教育在加强高校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探讨,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即通过生命观教育、爱心及责任感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通过加强实践、正确认识现实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通过给以适当的奖励、适度的诱惑、适时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将道德认知的灌输与道德情感的培养相结合,使学生形成符合社会期望的道德观,做到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15.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因自身具有的独特性,已成为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及其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并提出了注重学科教学中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注重校园文化中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注重发挥教师榜样示范的隐性教育作用、注重搭建科学有效的网络隐性教育平台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6.
清代书院主要有以科举考课为主的书院,以讲习理学为主的书院,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以学习西方近代科技知识为主的晚清西学书院等四种类型。清代各类型书院在办学宗旨上都高度重视道德教育,具体教学制度也充分体现道德教育功能。这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诸多的启示:要注重发挥我国传统经典文献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思想道德教育和知识能力培养同样重要;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者首先要具备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注重发挥礼仪仪式和规章制度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17.
处在社会变革中的高校德育,在多元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冲击下,要特别谨慎陷入如下工作误区:注重德育手段,忽视德育目标,表现为重行政管理手段而轻思想教育,智能培养与德育目标脱节;德育淡化政治,表现为德育教研哲学化,日常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脱节;德育主体模糊,表现为教学与育人脱节,服务与育人脱节。  相似文献   

1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有效开展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必须把握和坚持其特点与基本原则,否则很难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9.
论德育贴近生活与坚持意识形态性的统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确处理好德育贴近生活和坚持意识形态性二者之间的关系 ,是当前构建德育新体系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方面德育应贴近学生的生活 ,另一方面德育必须坚持并强化其意识形态性。必须坚持德育贴近生活与坚持其意识形态性的统一 ,任何强调一方面而忽视或淡化另一方面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20.
终身教育与道德教育对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是必不可少的,而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人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处于永无止境的过程中。在二者互动的过程中,终身教育可以为道德教育提供体系上的保障,道德教育又不可避免地成为终身教育的应有之义。因此,对于新时期的我国教育而言,积极创建合理的内部和外部机制,构建终身德育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