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打”的多义性认知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打”的用法颇多,其语义结构复杂而有章,按照Tyler和Evans的多义网络模式理论,“打”的语义结构不是一堆分散的、毫无联系的语义项的集合,而是一个极为连贯的、自然的范畴。运用Evans语义区分的五个标准对“打”进行多义分析,指出“打”的基本义是“用手或者器具撞击物体”,其他义项是该基本义下引申拓展而成,它们和基本义一同构成“打”的多义网络。  相似文献   

2.
“气”孳乳新义或新词的方式:内部引申产生新义;联合同义语素孳生新词旧义;前加修饰语素衍生新词新义。除“上位-下位”“整体-部分”“个体-集群”三组常规转喻外,“气”词语语义之间还存在“微观-宏观”“物质-精神”“静态-动态”三组对立转喻,这是矛盾一体观思维方式的反映。自然之气孕育人之气,故以自然之“气”转喻人之“气”;人之气孕育文之气,故以人之“气”转喻文之“气”。同时,以认知自然的图式认知人,故以自然之“气”隐喻人之“气”;以认知人的图式认知文,故以人之“气”隐喻文之“气”。如此人之“气”语义链和文之“气”语义链都是“转喻+隐喻”双重认知叠加的结果,其转喻和隐喻认知都是“自然·人·文”一体观思维方式的反映,是原始一元本原论(尤其气本原论)在语义层面的留存。  相似文献   

3.
“得”字句式的多义性可以解读为“得”前后两个概念结构接合时借助了不同的转喻链,而不同的接合模式对应不同的句式义。以小说《士兵突击》为研究对象,对“得”字句式进行穷尽性分析可以甄别出“行为—前时段—达成”“事体—参与者—状态”等七条转喻链,分别对应达成、伴随状态等七个句式义。这些句式义以达成义为核心构成一个语义网络,其中达成义最为典型,其他句式义均由达成义利用转喻机制引申而来。本研究佐证了认知语言学“意义具有理据性”的语言观。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给”字句的语义类型与语义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给”字句源于“给予图式”,包括四个语义要素(给予者、接受者、给予动作和给予物)和两个事件(“有意给予”与“事物转移”),其原始句式义是“给予事物义”。在此基础上,通过隐喻机制和功能扩展,又引申出四种语义类型:给予行为、有意给予支配、给予变化与无意给予支配。然后,从意识性、受影响性、有界与无界、实现与非实现、可控与不可控等方面分析了五种语义类型之间存在的语义关联性。最后,探讨了“给予”句式义与“给”的词汇义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得出了“给”字句的语义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探讨“准 X”结构的特点入手,着重区分了“准”的两个语义类似义和逼近义。认为逼近义的大量运用是类前缀“准”活跃的原因,词典中应收录此义项。最后把两个构成连贯语义表达形式的“准_2 N”和“N 了”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形式对应上的异同,找到能进入“准_2 N”的“N”语义、认知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副词“都”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副词“都”是语义所造 ,即由“聚集”义动词“都”语义引申而来。其产生于东汉 ,发展成熟于南宋 ,普遍使用于元明 ,元明时代副词“都”的语法、语义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在语法方面 ,副词“都”一般位于谓词性成分前 ,修饰其后的谓词性成分 ,与其后的谓词性成分构成语法结构关系 ;在语义方面 ,副词“都”均为“全部”义 ,表示对复数或整个人事物以及时间、方位、处所等的总括 ,与其所总括的复数和整个人事物以及时间、方位、处所等构成语义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7.
介词是英语中的高频词,用法复杂,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难解的结。本文在介绍英语介词本源义,即介词的空间指涉,包括空间位置和空间运动的基础之上,着重探讨介词的动静语义和暗喻引申。本文指出,介词在指涉空间位置时呈静态语义,在指涉空间运动时呈动态语义,而介词的多义性即其暗喻引申正是建立在本源义空间指涉之上的。因此在介词的教学过程中,关键在于抓住其引申义和本源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隐喻和转喻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表达经验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控”的网络新义的产生,既有人类隐喻思维的作用,也是人类转喻认知的结果。“控”基于与日语词“コン”读音的相似性、语义的相关性,经过转喻→隐喻→转喻的认知转化,完成了隐喻义和转喻义的概念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正能量”是科学术语中的一个“高能”热词。其流行速度快,流行时间较长,使用域广,尤其频见于各类评论篇章。“正能量”的语义(尤指联想意义)颇丰,在反映义中,其基本义较为抽象,附加义较为显豁。其中“正”兼具基本义和附加义。“正能量”的认知语义是其成为一个高能热词的重要基础。“正能量”作为科学术语这一社会方言的某些底层遗留,有较强的句法功能,可做多种句法成分;它还具有颇强的心理现实性,这些是“正能量”得以流行和继续“走红”的重要理据。鉴于“正能量”的流行,可以预测:科技领域的某些“高能”语词还会渗透传播到社会生活领域中来。  相似文献   

10.
针对伴随微博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的流行结构“微X”,运用语义、语用理论展开分析,阐述“微X”的语义演变和语义衍生的动因、语用范围和语用动因,指出“微X”语义发展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沿“微型”义发展,表示“微小”;另一条是沿着“微博”义发展,表示“……的微博”或“以微博为平台的”。隐喻性泛化是其语义衍生的内在动因。从语用上看,“微X”的使用领域在逐步扩大。该结构的流行符合语言经济原则的需求,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新动向和人们的时代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1.
汉语趋向动词“起来”的多义性认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趋向动词“起来”由于语用与认知的相互作用在其趋向义的基础上又获得了结果义、状态义和评价义。本文就是针对“起来”的多义现象,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原理分析这三种意义的扩展原因和方式。随着对其多义性分析的逐渐加深,发现造成其语义扩展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在对场景识解时所采取的视角不同造成的。这个结论反过来验证了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基本假设:语言不是一个独立的认知模块。语言活动和其它认知活动一样受人们认知能力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12.
以《琵琶记》戏剧唱词为封闭语料,从中抽取含颜色词例句209例,其中语义颜色词152例,语用颜色词57例。语义颜色词规约义可以受到转喻、隐喻的认知机制和文化机制影响而引申出新的意义;语用颜色词极大地丰富了颜色词的数量,并且语用颜色词有着语义颜色词所不具有的修辞效果。这两类颜色词词义引申的轨迹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3.
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对汉语“过”的基本语义结构进行形象的图示 ,对其基本引申用法做出统一的解释 ,并着重阐明、辨析表完结的体助词“过1 ”和表经历的体助词“过2 ”的意义和用法 ,指出对二者进行区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热门词“给力”的构词要素“给”、“力”是汉语的基本词汇.“给”和“力”组合成词后,“给力”的语义引申和功能兼容是其得以广泛使用的主要原因.“给力”经历了“动词一形容词一感叹词一话语标记”这一发展过程,“给力”的语义链表明:“给力”的语义发展既是一个语法化过程,也是一个主观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新化方言被动标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化方言属于湘语娄邵片,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上都与普通话有很大的差别。新化方言的被动标记主要有三个:“被”、“得”、“给”。“被”语法化为被动标记的语义基础来源于其“遭受”义;“得”语法化为被动标记的语义基础来源于其“得到”义;而“要”语法化为被动标记的语义基础来源于其“叫、让”义。兼语句为它们语法化提供了合适的句法环境。  相似文献   

16.
“褒贬色彩”是汉语词义构成分析所使用的重要概念。对于“褒贬色彩”,学界称名多样,对其内涵的认识以及外延的界定也不尽一致。在简要梳理学界已有认识的基础上,以逻辑学关于概念及其定义相关知识为指导,尝试予“褒贬色彩”概念以更为清晰的定义。运用语义成分分析法分解名词的概念义,探寻其中能够附着褒贬色彩的语义点,有助于使褒贬色彩的辨识更具操作性,更加客观化。  相似文献   

17.
“怕”类词的肯定式引申出“判断义”,在许多语言中常见(如英语I am afraid),但广州话“慌担心、怕”的否定式也引申出“主观判断义”,值得重视.广州话的“慌”前加表否定的“唔不”组成的“X唔慌Y”格式,是从否定的角度,表示言者对命题之可能性的断言性主观判断.此用法的“唔慌”已虚化为词,在句中属于命题外成分,是高一级的谓语.作为陈述句,“X唔慌Y”没有肯定式,句子表肯定义还是否定义,取决于Y成分的形式.该格式体现出言语的交互主观性功能.“唔慌”的虚化有其外部条件,更有其语义基础和动因,其虚化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鼎"的词义以其器物原型为基础,由最初的与饮食相关的器物逐渐引申发展出了很多看似不相关实则有语言认知联系的意义。文章主要从"鼎"的字形演变和"鼎"的词义发展两个方面,梳理了"鼎"的整个词义系统鲜明的家族相似性,其语义系统以内在的认知基础和规律看似松散实则严密地结合在一起,并呈现出放射性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古今汉语中的多功能语素“除”有动、介、连三类用法,清除、排除、限定、加合、必要条件等9种语义,基于其构建的“排除”范畴概念空间及“除”类词语义图表明其语义演变有较强的规律性,具体表现为演变路径的“非任意、有理据、模式化”特征。“除”类词语义演变的机制包括“特化”“隐喻”“转喻”“回溯推理”“语境义吸纳”“等值义凸显化”等,“排除”义及其隐含语义框架“论域=排除项+剩余项”是其他多种后起语义的共同来源与语义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丰富的语言事实为基础,对现代汉语临时物量词的语义进行了细致、全面的分析,发现其语义实质是"空间义","空间义"的不同导致其语法上的差别,而语义的不同源于人类对临时物量词所指事物的认知经验不一样,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这一现象作出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