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文化冲突是政治冲突的先导。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是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矛盾,解决这两对矛盾就成了近代中国的重要课题。毛泽东在近代长达百年的中西文化论战的广阔历史背景下,回答并解决了这两对矛盾,提出了自己的中西文化观,这对于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现代中国如何正确地对待西方文化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面对西学东渐的影响与近代中国文化的变迁,孙中山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经过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又不泥古的提炼和改造,使其传统文化观与民族振兴、三民主义等思想有机结合起来;他在如何对待西方文化问题上,主张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借鉴外国文化的长处而不照抄照搬;他在处理中西文化的关系方面,形成了善于从因袭传统文化、规抚西方文化的基础上而不断取得创获等与时代发展相顺应的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3.
陈其泰 《学术研究》2006,(1):97-101
黄遵宪于1902年针对梁启超的保守倾向,鲜明地提出“大开门户,容纳新学”,希望通过大力输入西方新学理,从比较中真正认识中国文化的真精神、真道理,经过与西方文化“科学”与“民主”的精华相结合,为救亡图强寻找正确出路,其文化思想达到了时代的高度。这是由他处在中西文化撞击的环境中,遍历四大洲而锤炼的文化品格所决定的。对于旧学他持极其可贵的批判态度,并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西方文化。黄遵宪的论著体现出近代文化觉醒的意识,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步入近代之后,遇到强势的西方文化的严重挑战,围绕如何对待西方文化,经历了"体""用"之争、"改制"之争、"民主共和"之争和如何在吸纳新文化的过程中创造新的中国文化的各种辩论,在争论和辩驳中促进了新文化的建构,所以中西文化关系始终是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基础和轴心.由中西问题,引出了古今问题,即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并采用何种方式使旧文化具有新价值.围绕此问题,从寻找旧文化的病根和挖掘传统的新价值两方面,重新审视和更新传统文化,从而古今沟通,促使传统再造与重构.因此,古今问题是近百年间文化变迁的又一轴心.  相似文献   

5.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西方文化与近代中国》评介牛济《人文杂志》编辑部中西文化在近代才开始大规模地接触.那么,中国人所认识的西方文化究竟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这样认识?这种认识对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胡滨先生在其主编的《西方文化与近代中国》中...  相似文献   

6.
<正> 如何认识中西社会和中西文化差异,是直接关系到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有关近代中国民主革命领袖孙中山的文化思想,自然也就很值得深入探讨.对孙中山的文化观及其与中西文化关系问题,近年不少学者已有专文论及,大体肯定了孙中山在吸取西方近代文化为其思想主体的同时,也积极地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良成分以为补充,而对孙中山在文化的比较与选择中所表露出来的思想局限及其与传统儒学之关系却较少作细致的、系统的剖析.本文拟在此基础上,透过孙中山对中西文化的认识,侧重分析其政治观、文化观、伦理道德观方面所存在的缺陷及其与传统儒学的关系,谈谈若干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在西方殖民主义的坚船利炮的打击下,在硝烟和血腥之中,以民族的屈辱和苦难跨入畸形的近代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近代史就是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过程。西方的各种思想文化的涌入,打破了中国思想文化几千年来基本上独立发展的格局,形成了中西文化大汇聚的历史潮流,使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呈现出纷然杂陈、飙传豹变的生动局面。  相似文献   

8.
实验科学,即近代自然科学,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并曾长期作为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存在.而整个现代科学则基本上是近代自然科学传统的继续和发展.因此,鉴于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自然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必定存在有冲突.或许,上述认识作为基本思想动力之一,致使五四时代的先驱们在中国现代化目标的鼓舞下,兴起了一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大规模反省与检讨的运动.不过,那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省与检讨,是在以整个西方文化为参照系的前提下进行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在近代中国之冲突,几乎使每一个先进的中国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也使他们以各种方式表达了对中西文化的不同认识,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人民面临着反对西方殖民侵略和学习西方文化。反对封建主义和维护民族主权的双重选择。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对于中西文化的认识正是在这复杂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作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的孙中山先进,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根据孙中山先生对中西文化的认识,可将其文化思想演变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时期:辛亥革命爆发  相似文献   

10.
近代先秦名学研究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从冲突到融合过程的全息写照,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文化观念与哲学方法的重建,也是实现中西文化交流会通的一个重要媒介。先秦名学对内承接先秦哲学与文化,进而延伸至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对外与西方逻辑对接,进而触及到西方近代哲学与文化,成为连结中西文化的桥梁,也使西方近代文化向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成为可能,并影响到中国近现代哲学与文化的重建。  相似文献   

11.
蔡元培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李磊明(宁波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近代以降,中西文化互相碰撞、交互融合,中西文化比较成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的中心问题。本文力图就蔡元培的中西文化比较作一简要评述,以期于现实的文化建设有所启示。一在切入正题以前,有必要对近代中西...  相似文献   

12.
刘晓华 《东南学术》2001,(1):92-101
一、博士论文提要 论文用逻辑与历史统一和科学抽象的方法,力图在全面占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对梁启超的科学方法论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述.论文对梁启超的科学方法论思想作如下的处理:首先,从西方近现代科学方法的兴起导入正题.第一部分为导语,概括地介绍西方近现代科学方法论.其次,从中国近代科学方法论确立的整个情况来理解梁启超的科学方法论思想.第二部分从比较中国古代科学方法论与西方近现代科学方法论入手,论述梁启超在中国确立西方近现代科学方法论的思想史上的开拓奠基地位.第三,阐明梁启超在继承中国古代科学方法论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吸收西方近代以来的科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3.
杜翠叶 《理论界》2010,(4):111-113
恽代英在中西文化碰撞和冲突的时代中,对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改造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结合实践不断探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较为合理的社会文化改造的主张。本文从其对待外来文化、对待传统文化和建立适合社会改造的文化几个角度对其文化思想进行阐述与分析,旨在说明其为近代中国的社会文化改造事业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及其对当今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构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从某种意义上说,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是一个如何理解、把握西方近代文化以及对西方近代文化持有何种心态的历程。就法思想而言,对西方近代法律文化的体认提供了研究近代中国法思想的一个特定的角度和线索。本文即以这样的角度和线索分析太平天国两位思想代表洪秀全和洪仁开的法律思想。洪秀全的法思想;与西方近代法律文化的异质作为一场旧式农民起义的精神和思想领袖,洪秀全的整个思想体系是属于农业小生产者范畴的(1),其法思想同样归属于这个范畴而不例外,从而呈现出与西方近代法律文化的质的差异性,表明了洪秀全对西方近代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学者、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宣传家梁启超的人的社会化思想,是他文化品格和当时社会需求相结合的集中体现,具有时代性和综合性。本文拟运用社会学中关于人的社会化理论,从三个方面论述梁启超较为系统完备的人的社会化思想。文化发展视角:近代文化的建构文化发展视角即把社会化看作人类文化的积累、传播和延续的过程,其实质是人类文化的转移。梁启超将学习"西学"作为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内容,通过他个人文化结构的更新,并较广泛地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将西方先进的社会文化思想有选择地传到中国,结合中国的现状加以诠释、引申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太平天国是向西方学习的先行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西方学习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需要和爱国主义的重要课题。太平天国作为中西文化碰撞的巨浪,从一开始便与西方有着深刻的社会、思想渊源。在反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和反封建斗争的推动下,太平天国大胆使用洋枪洋炮,积极学习西方文化,并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成为向西方学习的先行者,对中国人的思想解放和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涌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激烈的冲突和碰撞,引起近代长达百年的中西文化问题之争,即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和中西传统文化的比较。中国固有的心理构成、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知识结构和认识定势飙转豹变。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正处于这个大变动的巅峰。他与其时许多仁人志士一样。对西方文化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经过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形成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中西文化观的基础,同时在青年毛泽东身上,反映了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心理沉积和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  相似文献   

18.
薛福成(1838——1894)、严复(1853——1921)、梁启超(1873——1929),是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在中国提倡改良和维新变法的著名思想家,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人口思想的启蒙家。严复从一八七七年留学英国,梁启超从一八九八年戊戌变法失败后长期避居日本,都在国外获得了较为丰富的包括人口学在内的西方科学知识;薛福成从一八九○年起出使英、法、意、比四国,也对西方社会和人口问题有亲身感受。因此,他们的人口思想,可以说是在中国人口思想史上第一批具备显著的近代科学知识的人口思想。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国历代封建  相似文献   

19.
从传统到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想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统中寻求富有建设意义的思想资源,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是中西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基本主张.西方的文化保守主义是其在自身的现代化进程中由于人的异化问题而引发的保守传统道德的回应,与西方不同,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还要面临一个儒家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冲撞问题,"中体西用"成为了这一思想的核心理念.西方文化保守主义者所依托的市民社会、人文主义价值等前期思想资源,正是中国近代社会所缺失的,这使得创新传统成为了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想摆脱困境、实现发展的必需.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很早就形成了中西文化比较视野,能够以此来认识和评价问题。探索新文化是毛泽东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的根本目的。毛泽东在试图通过中西文化比较探索新文化的过程中,认识到西方文化并非铁板一块、一成不变,而是充满内部冲突并正在经历一场激烈的变革过程,这集中表现在他对法国革命与俄国革命的比较分析上。通过社会实践和社会改造方法的比较,毛泽东选择了最可预计效果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坚信中华民族新文化、人类新文化就是“世界大同”与“民族自决”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文化。毛泽东走向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历程反映了中国先进分子探讨解决中西文化冲突之道的历史进程,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文化变革之道的历史轨迹,集中体现了中国先进分子走向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觉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