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浦安迪等一批西方汉学家,打破了此前数十年中外学者共同的“以西律中”思维模式和“中国长篇小说缺乏结构”的“定论”,从中国的《易》学文化、古文章法、小说评点等古典文论中汲取理论资源,揭示中国小说“结构”的独特方式及其文化意蕴,为中国长篇小说的“结构”正名.这一学术“新潮”证明了中国文论家探讨多年的命题:“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也启示我们,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系统,不能限于从理论到理论、用现代话语阐释古代文论的转换方式,更需要发现中国古代文论独特的文化蕴涵、共通的“文心”,并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更紧密地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在当代中国文论界的引入,促进了当代中国文论对僵化思维的破除和话语霸权的解构,但也存在理论先行和"强制阐释"的偏颇。这既体现在对当代中国文论存在的所谓"以各种关于‘文学本质’的元叙事或宏大叙事为特征的、非历史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批判解构,也表现在后现代主义文论自身的理论构建之中。后现代主义文论的重建思路,包括"建构主义"思路与"关系主义"思路及其理论重建,都存在"强制阐释"的理论误区,并没有也未能从中国文学的具体实践出发提出任何新的文学理论命题与文学理论知识,而表现出理论构建的无力。当代中国文论要走出"强制阐释"的理论误区,进行一种"本体阐释"的理论重建,就必须立足于中国文学的具体实践及其现实问题,重新建立其应有文学指涉与理论品格,克服对西方理论的亦步亦趋及"现成思想"的诠释,以切实推进中国文论的建设及其创新发展,构建具有我们民族特色与实践根基的文学理论,并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3.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文革”结束,这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发展与挫折期,其整体格局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成为权威文论话语,其历史经验表现为毛泽东文学思想逐步经典化和权威化;人民性、阶级性、大众化成为塑造权威文论话语体系的关键词;周扬在中国文学理论的自主性和实践性上表现出强烈的理论自觉;“被批判”或者“边缘化”文论的思想价值丰厚;中国化的文学理论教材和课程体系初步建构起来;文学理论建构方式上出现了多向创生的典范。对这一时期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历史经验的研究遵循了不同路径,表现为整体化研究不断深化,毛泽东文学思想、周扬文学理论及其重要命题、胡风经典文本、关于“现实主义”重大论争等典型个案研究收获颇丰,教材和课程的中国经验研究日益精细,新方法新路径大量涌现和交叉使用,等等。  相似文献   

4.
黑人女性文学长期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以及黑人男性文化之外,它的成长经历了漫长的曲折与坎坷.美国黑人女性作为一个边缘的、曾经被压制的群体,到如今发展成为第三世界女性最富有影响力的理论流派之一.如今中国正在进行着自己的文论重建工程,如何使自己的文论话语走出西方中心的牢笼,并将自己的文论话语呈现给世界,以差异的一极参与世界文论话语的对话,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迫切的问题.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黑人女性主义对中国女性主义写作及批评有着重大的影响和启迪.  相似文献   

5.
建国以来,我国学术界长期以上层建筑性和意识形态性作为对文学的本质规定,与此相适应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中政治型文论话语和认识型文论话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新时期以来,以朱光潜先生在1979年发表的《西方美学史·序言》为开端,在文艺理论领域内,对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不断地展开反思。伴随着这种反思的不断深入,各种审美型文论话语开始确立,长期占据学术舞台的政治型文论话语和认识型文论话语发生转型。九十年代以来,西方各种文化研究理论的大量引入,在新的语境下,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位,中国当代文论话语又发生了一次大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文学话语活动"无疑是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的一个理论亮点。它既追溯到文学研究的历史起点,又坚持了文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即文学话语活动自身。这一部分的论述体现出教材编写的理论个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文章希望通过对教材"文学话语活动"理论的具体剖析,有助于《教程》的进一步完善和教材的编写。  相似文献   

7.
一、文艺理论教材的历史回顾我在高校从事文艺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已十五年了,十五年来文艺理论教材也经历了历史的演变。从五、六十年代蔡仪编写的《文学概论》,以群主编的《文学基本原理》,到十四院校编写的《文学理论基础》以及目前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童庆炳教授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多数学者认为蔡仪先生的《文学概论》尽管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  相似文献   

8.
以经学作为理论资源 ,运用经学的意识形态、思维模式、话语方式来定义和评判文学是中国传统文论的主流。时至 2 0世纪初 ,经学对人们文学思考的控制却难以为继。此时王国维的一系列文学研究活动颇引人注目 ,尤其是《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史》分别在小说论、词论、戏曲论三个领域消除了经学眼光 ,尝试了新型的文学批评模式和文学研究方法 ,其基本思路、价值体系和主要术语 ,都已凸现出“后经学”文论的特征 ,成为中国文论走出经学时代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9.
对于"强制阐释"之后的当代中国文论的建设发展,尽管目前有所谓"回归文学论"和"回归传统论"的重建思路与主张,但两种思路与主张都存在着理论构建的封闭取向及误区,并远离了具体的文学实践,而这也使它们终究没能走出强制阐释的理论困境。当代中国文论的重建要走出强制阐释的理论困境,就必须从其认识论根源入手,回归到实践这个根本出发点上来,从当代中国具体的文学实践活动出发,坚持应有的学科性质与中国话语构建,并处理好与其他学科理论和西方文学理论的关系,从而既克服张江先生批判的当代西方文论那样直接征用场外理论而造成的文学研究对象的偏离和当代中国文论话语自身构建的不足,又避免所谓"回归文学论"和"回归传统论"的重建思路与主张将文学视为自足的研究对象和在自我封闭中与西方文学理论对立起来而出现的重建误区,以推动当代中国文论的建设发展与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0.
从三部近年出版的文学理论教材来看,中国文学理论学科从当前文化语境出发积极进行学科反思与重建,在求新求变的过程中,注意吸收中西古今文论与诗学话语中有生命力的因素,力求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与民族性的融合,展现了中国学术现代化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1.
典型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中一个核心的命题,也是社会主义文艺学体系的重要范畴。但是,这一理论却经历了从恩格斯到俄苏再到中国的时空演变。在演变过程中,受制于多方面因素,导致政治意识形态不断对这一范畴的内涵进行规约乃至改写,使得典型从一个带有批判性肯定的文学术语逐渐演变为具有强烈意识形态指向的权力话语。“典型”范畴的意识形态化进程,代表了马克思主义文论命题的普遍遭遇。在当今日渐多元的文化语境中,有必要重新厘清经典命题的原初意涵。  相似文献   

12.
近年,中国比较文学稳步发展,在学科理论建设、比较诗学、中西比较文学、东方比较文学、翻译文学方面均取得前沿性成果。在学科理论建设方面,通过重新审视现有学科理论以清理理论的学理根据、补足缺失意义、创新理论话语,尤其在比较文学阐释学、译文学、“玉学”、“新世界文学”方面提出创见,并结合当前国内学界“新文科”建设这一热点问题,拓展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范式;在比较诗学研究方面,继续进行理论范畴和关键词、多民族诗学研究、理论关系、文论著作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充分重视诗学这一无国界的世界性文论话语特征,打通中西,甚至构建“世界诗学”,助力于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构建;在中西比较文学方面,以中西文学关系研究、中西小说及其理论比较研究为主;在东方比较文学研究方面,重点关注中日、中韩、中阿、中印文学关系研究;在翻译文学研究方面,近年在“重写翻译史”这一命题上取得重要成果,并回顾了“译介学”这一理论形成的历程,批判学界对“创造性叛逆”的误读,挑战固有研究范式以求在正本清源的基础上再提创见,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打开思路。本文以2021年度相关成果为例,探讨比较文学的学术前沿与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3.
古代文论是富有我们民族传统特色的文学理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理论,自然离不开对古代文论的融解和吸收。但目前的状况,在古代文论与当代文论的研究之间,似乎还留存着一道历史的沟壑。搞当代文论的,或者还囿于五十年代由苏联传入的理论模式,或者面向西方,只在必要时引用几句古代文论作为补充和印证;搞古代文论的,则大多从理论批评史的角度着眼,就古论古,与当代颇多隔膜。如何贯通古今,使古代文论的研究具有当代性和生命力,使当代文论能够继承古代文论的优秀民族传统,这是文学理论工作者,特别是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者近年来较多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论在当下会惠上严重的"失语症",与中国文论在现代转型时盲目遵从西方话语是具有内在联系的.中国文论百年来的建设呈现出一个西化的历程,文章从四个具有标志性的时代入手,剖析西方理论话语对中国文论的规训,及其造成中国文论更新乏力,逐渐失去与当下文学联系的事实.同时,文章还揭示了中国文论西化的本质,即对西方科学观念的持续盲从,这具体表现出学科化、体系化、范畴化三个基本维度,并对现实主义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15.
当代文论经历了从人文主义到后人文主义,或者说从本质主义到反本质主义再到反语言论的流变过程。尤其是文化研究主导下的反本质主义,成为当代文论从“文学理论”到“理论”再到“后理论”的话语表征。可以说,以“审美”为中心的本质主义文论是基于对“从属论”和“工具论”的反驳而生成的,而“反本质主义”则生成于“文化研究”的话语语境。于是,当代文论的流变过程可具体化为革命话语(外部研究)→本质主义(审美、语言)→反本质主义(文化、媒介、意义)的流变过程。具有悖论性意味的是,当代学界诸多争议性的话题,如文学研究的空洞化、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以及用理论强制阐释文学等,使得文学研究领域有一种重新回归以“审美”为中心的“本质主义”研究的理论诉求。不仅如此,要研究当代文论的流变及未来发展的话语逻辑,进而搞清楚当代文论发展的来龙去脉与历史轨迹,就有必要回到曾经的“历史现场”——以“主体性”和“本体论”为中心的本质主义文论的本土旅行和话语建构过程之中,并将本质主义视为新时期文论研究的知识起点和参照系。这些都是研究当代“本质主义”文论的本土旅行和话语建构的触发点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李辰冬皆借西方文论话语来研究《红楼梦》,但二人在运用西方理论解释作品、使西方文论产生"化合"作用的力度和方式上是不同的: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从始至终把中国古代文论话语方式移开隔离、向叔本华的思想及西方学术规则靠拢,文章更多地表现为中国文论"西方化";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虽借鉴泰纳的文学思想,重视小说与时代、环境的关系,强调作者个人意识与时代意识的互动,但其落脚点在于更好地阐释中国文学文本,为中国文本在世界文学经典之林寻找根据,指明《红楼梦》不同于西方经典文学的独特价值。在对待西方文论的态度、明确自身文化立场方面,李辰冬的"红学"研究更有可取之处。另外,李辰冬为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比较文学研究者应对其研究予以相应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民国文论的体系建构负载着民国学人的历史想象与现实担当,砸破以往即兴体悟式的“私人话语”形态,在全面审视历史与时代的潮流中抒写社会的“公共话语”,发掘民族文化自信,民国文论展现出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的恢宏气象。民国学人兼顾中西、古今文论的各自特质,确立文论体系建构的逻辑起点与视角、探索可行的建设路径和策略,将错综复杂的民国文论现象纳入到民国文论的体系话语平台,展示民国文论继往开来的文化特质,它可以逐层解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诸多缠夹日久的学术命题,深远探究文论体系话语言说的基本规律。运用民国史视野来发掘民国文论资源,探究体系话语的言说模式与表达策略,具有范式重构和意义重释的色彩。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 ,我们是用西方文论话语言说中国文学问题 ,而没有自己独特的话语系统。“西化恐惧症”和“西化崇拜症”的认识都是错误的 ,我国文学理论创新的话语策略应是 :第一 ,调整中西文论话语的错位现象 ;第二 ,实现传统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 ;第三 ,创造新的文论话语  相似文献   

19.
在文艺学学科的发展中,文学理论教材作为文艺学思想转化及传播的文本形式,在中国大约有近百年的历史,并在文艺学学科建设过程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教材是经过反复研究的历史积淀,是普遍达成共识的学科的精华,代表着学科的主流。新时期之初,指"新时期"的第一个阶段(1978年~1984年),即,从"文革"十年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六年时间,这期间的文学理论教材的发展体现出如下时代特色:第一,由于"解放思想"的渗透,抛开了对政治话语的依附,在文学理论界关于人性、人道主义异化问题开始复苏,使得新时期文学理论的教材建设中对人性、人道主义问题得到真正关注。第二,在思想开放的新时期,经过文学理论界对"文艺与政治关系"、"典型"、"形象思维"和"共同美"等问题的热烈讨论,反映在文论教材的编写上,主要是从狭隘的、机械的反映论走向能动的、审美的反映论。第三,对西方文论思想的借鉴也大有收获,主要体现在教材的结构框架上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但不可否认,这一时期的教材建设本身带有浓重的过渡时期的色彩,与新时期开放的文学语境不大和谐。  相似文献   

20.
西方文论话语"中国化"是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不可或缺的一环。西方文论话语的"中国化",不是移植西方文论话语来替换中国的文论话语;而是立足于当代,以中国传统文论话语为本,借鉴、吸收、利用西方的文论话语来补充、丰富、更新中国传统的文论话语。时代已经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实现西方文论话语的"中国化"提供了可能性;人类共同的"文心"、"诗心"是西方文论话语"中国化"的基础;历史已经证明"他国化"是一个普遍的规律。王国维、钱钟书的成功经验为西方文论话语的"中国化"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