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和谐社会要求实现政治公正.从"政治体系"理论的视角可将政治公正分解为政治录用公正、政治输入公正、政治转换过程公正、政治输出公正和政治反馈公正,以及作为其扩展的政治价值公正和政治结果公正等环节和部分.从政治公正的系统分析出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优化政治系统的国内环境,构建健康稳定的政治与社会的交互机制;努力实现政治过程公正,合理协调社会利益,妥善解决社会矛盾,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和经济社会权利,维护政治社会秩序;坚持和平外交政策与和平崛起战略,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合理有效地发挥政府职能,促进法制化和制度化建设,激发社会自主创新的活力,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
李三虎 《探求》2006,(Z1):47-48
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应是一个富裕而公平的社会,但以消除社会不公来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点和最难点还是在于农村建设.尽管和谐社会构建主旋律昭示了贫富差距、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等诸多社会不公现象消除,但不能不看到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本身负荷着城乡差距,因此弥合城乡差距,消除城乡差距中包含的就业起点不公、分配结果不公、教育医疗社会福利机会不公和司法不公等现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突出任务.  相似文献   

3.
论和谐社会的审判公正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判公正是法的自身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其内涵是要在审判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体现公平、平等、正当、正义的精神。在我国当前,由于司法理念的滞后以及体制或制度等一系列原因,审判不公及司法腐败现象较为严重,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我们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树立现代司法理念,创新司法体制和制度,以保证司法公正,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4.
社会公正是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基石。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目前在社会公正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最大瓶颈。所以,有效地维护和促进社会公正,突破中国发展进程中社会公正的瓶颈,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为此,必须做好这样几个方面的事情:将社会公正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理念依据;改变几个流行的有害观念,主要包括:"原始积累不可避免","国家财力不足","重视公正便会妨碍效率";建立一个初级的社会公正保障体系;优化社会阶层结构。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民的环境公正意识与行动取向——以小溪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春燕 《社会》2012,32(1):174-196
不同民族和文化对环境公正及运动的地方化理解,有别于西方主流含义,构成全球环境公正和环境治理的前提。本文以一个中国基层农村社区的居民反对当地钨矿开采而进行的上访为例,试图揭示在独特的产权结构下中国农民的环境公正意识及行动取向。在这一个案中,少数钨矿老板一方面通过垄断并无偿使用公共资源获得暴利,另一方面却将严重的生态问题以环境零成本的方式转嫁给当地。这种“私人赢利,集体买单”的现象,是村民感到环境不公的根源。与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公众在“环境公正”问题上强调“公平分配”环境利益与环境危害立法的政治参与诉求不同,当前中国农民在环境公正问题上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政府与企业在无偿获得公共利益的同时是否承担相应的集体或社会责任方面。  相似文献   

6.
论环境公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淑文 《学术交流》2006,(11):43-47
环境公平是社会公平的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公平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并影响了人类的社会公平,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隐患。鉴于环境资源在代内及代际配置上的不公平以及我国存在的贫富、区域、城乡差距拉大的现状,应通过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国家产业补偿制度、发展循环经济与可再生资源、保障公众参与制度等途径,实现环境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刘婷 《社科纵横》2007,(9):35-36
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今社会所关注的两大课题。构建和谐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内在统一的,而人的身心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本文着重阐述和谐社会的建构对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诉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大众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公众社会心理引导和调适,完善运行体制,优化社会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9,(4):6-11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实质是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和制度执行能力的现代化。制度的首要德性在于公正性,公正的制度能有效规约人们的交往行为,激励人们以合理方式获取利益,影响人们的价值追求和思想观念。制度公正是社会公正的基础和保障,其实践意义在于构建各方面均衡的利益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现阶段,实现制度公正要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的需要和利益追求;要构建法治社会,增强人们的社会认同感;要促进阶层流动,构建公平正义、充满创造活力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础。伴随着现代化进程以及市场经济进程,我国在社会公正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就总体而言,社会公正的具体状况却不容乐观。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强化公正政策的公正导向,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建立公正的利益表达机制、建构公正的社会矛盾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0.
周全胜 《社会工作》2008,(24):57-60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础。伴随着现代化进程以及市场经济进程,我国在社会公正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就总体而言,社会公正的具体状况却不容乐观。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强化公正政策的公正导向,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建立公正的利益表达机制、建构公正的社会矛盾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1.
道德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许建兵 《唐都学刊》2006,22(1):45-48
和谐社会的主要条件或标准之一就是诸种社会关系的伦理协调。社会关系的伦理协调主要反映着社会的主客观关系、利益关系、人际关系具有公正、有序和充满活力的特质。因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合理有序地规范和协调社会诸要素的关系,尤其要合理、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这需要各种社会物质条件和文化精神资源的供应,其中道德资源和伦理规范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支撑点之一。为此,应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和完善社会道德价值目标和价值原则;以人为本,完善人的德性;正确处理公平、公正和效率的关系,充分发挥道德资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2.
罗昌勤 《学术交流》2007,(6):140-143
社会保障与社会和谐存在着价值同构关系,社会保障天然地追求社会公平与正义,它符合并体现了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作为基础,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与维系。社会保障的独特功能决定了它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同时也应是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的"平衡器",是对"以人为本,公平公正"的新的社会发展理念的维护,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王丽 《社科纵横》2013,(6):75-78
人民群众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创新社会管理的价值基础,是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在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上,要不断健全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相关法律制度,构建良好的公众参与法制环境;完善服务型政府建设,建立社会管理创新协商治理机制;培育公众参与的公共责任意识,提升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拓宽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渠道,发展多种形式的公众参与路径。最终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要求公平正义,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司法公正,这个社会就没有公正可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中国司法实践存在着许多不公正的现象,因而,我们有必要对制约司法公正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对策,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执政党之所以能够成为执政党,从理论上讲,是因为它能够创建一个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需要的文化环境。这种文化环境以和谐社会为呈现形式,以公正、和谐、发展为特征。人类社会的永恒发展决定和谐社会必须处在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需要为文化内核的变化之中。执政党要保持执政地位,就必须始终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王敏敏 《探求》2006,(Z1):19
社会的转型,是一种新的利益机制建立的过程,必然会打破旧的利益分配格局而形成新的利益均衡模式.在新的利益均衡形成以前,社会转型会引起阶层分化,贫富差距和利益矛盾的存在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是如果贫富差距过大,利益矛盾过于激烈,和谐社会的实现只能是纸上谈兵.我们所说的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全体成员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是要求社会成员能够在社会的进步过程中获得自己的合理份额,这里主要是指在公正和公平的前提下实现利益共享,而不是要求在社会各阶层中进行利益平均分配.利益共享应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也应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利益均衡原则的重要基础.和谐社会必须实现社会公正与各阶层间的利益均衡,而公正与利益均衡要以利益共享为基础.要想实现中国的社会和谐,唯一的方法就是建立自己利益均衡模式.  相似文献   

17.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并存的多元社会,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各种专业化领域的制度公正原则,纷纷试图成为指导一切社会生活的普适原则,这一倾向导致了对制度公正判定的分歧与冲突,从而出现了种种弊端,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建构普遍适用的制度公正原则,是提高社会管理成效、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本条件.可以把不同专业化领域的融合与合理的制度补偿作为建构的基本路向来建立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的普适性制度公正原则.这一原则将成为克服制度不公、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提高社会管理效率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其理念具有丰富内涵,深刻影响着国家治理方式,也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前提。没有法治的社会不可能是和谐的社会。而法治社会的实现又离不开司法权力的公正行使。司法的公正恰是司法的灵魂。所以,和谐社会对司法公正的要求是内生的,司法公正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应有之义。和谐社会是利益多元的社会,其社会主体的利益诉求亦是多元的。司法公正则能消解不同社会主体利益诉求的纷争,达致多元利益诉求的共存,这无疑使得司法公正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在国家转型时期,经济效率虽然对社会公正也会造成某种负面影响,但它不是这一时期社会公正问题的唯一主要矛盾,在效率的因素之外还存在着非效率造成的社会不公。就是说,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转型国家的政治秩序对经济效率和社会公正的影响非常重要。要解决转型期以非效率不公为主要特点的社会不公正问题,就要在认识到转型国家政治秩序的稳定要求与转型滞后的必然性的同时,积极推进政治体制主要是行政体制渐进变革,从而使政治秩序为经济效率和社会公正提供基本保障。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该履行其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20.
社会保障制度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是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民生安逸、秩序井然的一种社会状态。国际经验表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是一个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完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很不健全,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建立,因此,我国应该尽快完善和建立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