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5 毫秒
1.
物质文明可以变成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可以变成物质文明,同“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简称“两变”)是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两变”是两个文明互变的哲学基础之一。两个文明为什么能够互变,从哲学上说,就是因为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有辩证同一性,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两变”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命题。从两个文明互为条件、互为目的,也说明“两变”是一个科学命题。人类的认识史和科学史以及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无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以下简称“两变”)的命题,深刻地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一方面,它概括了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最一般的特点,具有世界观的意义;另方面,它简明地揭示了认  相似文献   

3.
"屋"具有喻示人类生存状况的功能,它不仅仅只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领域和生存需要,也和人的精神、心理、艺术审美追求,与社会制度、观念以及人类历史相关联,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论文从关于"屋"的物质、两性、城市和精神四重文学话语入手,分析论述了中国当代文学中人类生存的空间--"屋"与生活于其中的"人"的关系的历时性话语表达,以及当代人现实生存状况和精神追求在这两者关系中是如何被深刻揭示的.  相似文献   

4.
近来,广东哲学学会就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毛主席关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思想,进行了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对张江明同志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一书的主要观点提出了非议: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思想“并不包含关于世界本原的意思”,不应从“本体论”方面来理解。认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是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的论点“是缺乏充足理由的”。我认为上述论点不符合毛主席的原意,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因此我不敢苟同。现提出我的不成熟的意见,谨向同志们请教。  相似文献   

5.
一历史常常在悲剧式的二律背反中前进,为历史发展所制约的价值观的变迁也充满这种二律背反的矛盾运动.客观的经济运动、尤其是商品经济货币交换的发展,不断刺激着人们的物质欲求,使"钱神"成为支配人类心灵的巨大力量.然而,人类又不能没有精神的追求,历史上注重精神追求的人们大多给钱神以无情的鞭挞,而把代表真善美的精神追求的"花神"奉为神圣.于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一方面,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要求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本文试就社会精神生活的涵义、方式、规律,以及社会主义精神生活的特点,谈一些粗浅的意见.一、社会精神生活的涵义人类社会是自我发展着的社会有机体,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就发生分化.按照人们的不同需要以及满足这些需要的不同的手段,我们大致可以把社会生活分为社会的物质生活、社会的精神生活、社会的政治生活、人们的日常家庭生活等领域.社会精神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和系统,是人们利用精神生活资料满足精神需要的活动.大家知道,通过物质生产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的活动,是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通过阶级斗争  相似文献   

7.
论科学发展观的人文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磊 《理论界》2009,(3):37-38
追求发展是每个国家和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共同愿望,而如何看待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确立科学的发展模式,则是21世纪人类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进行了阐述.进而,从人的生存和发展、人自身的发展两个方面论述人的全面发展.然后从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人类与自然的统一、人类与历史的统一三个方面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人本主义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西方人本主义始终伴随着对幸福的思考,但没有给予幸福以科学的阐释.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人,认为幸福是物质实现与精神实现的统一;幸福是享受与创造的统一;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整体幸福的统一.从幸福的维度来说,我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的幸福观.实践以人为本的幸福观必须坚持"和谐"、"公正"、"可持续"原则,使得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个人幸福、他人幸福和社会幸福、人类幸福和环境保护获得统一.  相似文献   

9.
日前,购得一本广东省《学术研究》编辑部编的《一场哲学论争》文集。这是一本关于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同题的讨论文集,文集中按发表时间先后选编了十三篇文章。对我这一个曾经历过“语录仗”的枪林弹雨的人来说,购得这样一本文集后的高兴劲儿是自不待言的了!“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本是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这篇著作中提出来的重要思想。一九七二年到一九七四年间,广东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辩证唯物主义部分)》编写组经过讨论和修改,把“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命题提到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写入教材。接着张江明同志在《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一书中提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既是哲学的认识论,又是阐明世界本原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其社会历史的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与此相适应,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从较为狭义上说,“文化”概念与“精神文化”概念是相同的,也就是指与精神生产直接有关的现象。存我国迫常又把文化事业与体育事业联系在一起,据此,我们就将文化的研究范围确定为  相似文献   

11.
魏海燕 《理论界》2011,(10):82-83
从"世界精神"的绝对理性出发,黑格尔树立起在历史过程中认识自身并实现自身的历史理性,从而使历史成为充满自我意识并具人类未来发展之自我启明性的精神成长史。然而,以现代大工业为基本建制的现代社会消解并割断了黑格尔精神哲学中历史意识的整体性与连续性,历史仍表现为人类与其真正利益相疏远的对立过程。易言之,在黑格尔称之为"历史狡计"隐秘处,马克思揭示出历史的真实就在于理性之下人的现实对抗,在现代社会,这就表现为在资本"物"的遮蔽下人与人之间现实关系的对抗。  相似文献   

12.
关于怎样理解“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个命题,张江明同志在《要充分认识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在唯物论中的意义》(以下简称《意义》)一文中,针对一些与他不同的意见,重申了他认为这个命题“既是哲学的认识论,又是阐明世界本原的本体论”的主张。现在提出两点质疑与张江明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3.
卢卡奇从本体论和价值论上把意识形态看作是与人的合类性活动和合目的性活动相胶着的总体精神力量,无论它是作为总的观念系统还是作为某种具体形式的精神生活方式.它总是既外在又内契地支配着人类的具体生活过程,呈现为与人类物质生活过程伴随始终的价值系统.卢卡奇在对意识形态作本体论考察得出意识形态的不可规避的价值性的结论的同时,又进一步把意识形态看作是社会历史的自为性的决定力量.这是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决定论"的一贯体现,也是在当今时代探讨卢卡奇思想需要厘清的一大缺憾.  相似文献   

14.
论马克思主义物质概念的三种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物质概念突出了辩证法;恩格斯和列宁的物质概念突出了唯物论、客观论和实在论,列宁的物质概念与马克思的物质概念并非"完全一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发展了马克思的"实践和历史中介理论"。这三种形态一起展示了物质概念从辩证法到唯物论和实践论及历史观的整体认识过程。物质作为"思想客体"和"属人的对象"具有社会、历史和实践的性质,是人类长期总体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省哲学界就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原理展开讨论,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意义。一九七二年,我参加广东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编写组,由我同另一位同志负责编写《认识和实践》这一章,是把“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作为认识论这一章中的一节来写的。一九七三年到一九七四年,我又参加该讲义的修改工作。张江明同志对该讲义的修改问题,从体系到一些具体观点提出了他的意见,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把“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作为讲义的第二讲,代替原来的“物质和意识”那一讲。张江明同志的观点就是要把“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一  相似文献   

16.
在对有关人类活动及其历史的描述中,最流行、也最"合乎理性"的,是黑格尔开创的历史决定论.按照这种理论,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是被决定的,即在"历史理性"的指引下趋向于某个终极目的的不可抗拒的过程.事实上,这一观念不过是宿命论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戴着这样一副关于历史的先验形而上学眼镜去看待历史,常常不能对历史做出合情合理的诠释.因此,重要的不是历史中的法则,而是历史中的智慧.这种智慧,只能在轰轰烈烈的历史事变中、在把多种可能性变成一种现实性的选择中、在对历史进程的非凡的想象、设计和创造的过程中才能够看到.  相似文献   

17.
饮食文化,是人类有关饮食实践的多方面社会经济内容各方面表现形式的总称.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而丰富自己的内涵.唐代长江上中游地区因其特殊历史地理条件和经济文化因素,因而其饮食风俗丰富多彩,它从一个特定的方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和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同志在提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个命题时,就明确地指出,这是“认识论的道理”,阐明这个道理,是为了对全党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这就清楚地表明,毛泽东同志是把“两变”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命题提出来的。因此,从认识论的角度来探讨“两变”原理,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这一哲学著作中,提出了“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命题(或“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以下简称“两变”)。目前,我省哲学界的同志们,就如何正确理解这个命题,展开了讨论。这些讨论有助于加深对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理解。现把我的一些想法提出来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的哲学发生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明显分野[1].对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关系的关注源于人文与科技的现实对立与冲突.从历史的角度看,近代科学技术上的巨大进步,一方面发展了人的主体性,创造出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产生巨大的正面效应: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等之间的分化与对立,导致了现实社会中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的分化与对立、精神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分化与对立.正是这两个方面的相互交错,演化出了人类社会的各种"现代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