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1年,教育部将非遗保护列入普通高校专业目录,自此非遗高校教育从结合专业方向进行的非遗融合课程到非遗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建设被提上日程。在新文科理念下,作为非遗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用型高校非遗教育需要再思考。文章通过苏州某高校的实践,认为高校非遗教育应以观念教育、技能教育及创新教育为理念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可以解决人才培养落地、非遗师资短缺、非遗专业人才缺口等问题,在新文科背景下,为非遗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和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美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实施手段。音乐教育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 ,更是审美教育、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多种原因 ,我国目前高校音乐教育却明显有所忽视 ,因此应在音乐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应进行相应改革。其方向是遵循大美育原则 ,在音乐教育中侧重有效地开展多方面的审美教育 ,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3.
当代高校美育工作存在较多问题,诸如审美教育意识薄弱、缺乏完整的美育体系等,由此造成当代大学生审美能力不足、审美境界低俗。网络作为时代和科技的产物凭借其互动性、开放性和共享性已经成为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是高校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平台。高校美育如何利用这个平台推进审美教育,成为当前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就网络时代高校审美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审美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规律等方面作一探讨,期望能够为高校的审美教育及其发展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美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尽可能提高工作的实效性。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理性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不能满足教育的需要,而美育是以美学为理论基础,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一种教育,发挥美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可以以怡人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大学生用审美的心胸去体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上具有明显的一致性,都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高远的人生目标,在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及塑造完美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丝路文化是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蕴藏着丰富的美育资源.丝路审美教育要充分挖掘美育元素,借助"00后"大学生活跃的创新思维及娴熟的网络技术,有效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从而达到以美育德,将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已经成为法律规定的范畴.高校作为培养未来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如何发挥思政教育舞台作用,让非遗走进每个高校生的生活,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既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保护、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举措.本文以福建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探索以非遗为载体,创新高校社团活动新形式,繁荣高校校园文化,以期达到提升非遗保护意识,达到传承、创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在高校中加强美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特征,指出了进行审美教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为加强高校的美育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学校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兴的重要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进入课堂教学系统已经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该文以维吾尔族花毡制作技艺为例,着重解决非遗内容知识体系与课堂教学系统对接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非遗生态环境的"原境重构"与"桥梁搭建"方法,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知识系统,进而实现其与基础教育的对接,最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兴。  相似文献   

9.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和载体。当前应通过深入挖掘"非遗"资源,积极推进"非遗"进课堂,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建立"非遗"传承的长效机制等措施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适度发展非遗旅游有利于非遗的传承和传播,但过度商业化也可能破坏非遗传承的真实性,加强社区参与、立法和政府监督成为主要措施。非遗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是非遗旅游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山西省非遗旅游开发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艺—学—研—协—企"的非遗生产性保护社会组织并制定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11.
谈加强大学生美育教育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加强美育教育,高校应不断探索对大学生实施美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完善、强化他们的审美心理,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通过数字化技术形成的非遗数字化成果有法律确权之必要。以促进文化繁荣为使命并以利益衡平作为基本理念的著作权法可以为非遗数字化成果提供分级分类保护的制度进路,将著作权和邻接权分别配置给非遗数字化成果的创作者和传播者,从而激励市场主体参与非遗的数字化。同时,著作权法应以非遗的传承传播为价值追求,在因应非遗和非遗数字化成果特殊性的基础上作出相应调整,以调和非遗传承传播的公益定位与非遗数字化成果私法确权之间的张力。一是创设“充分告知+实质同意”规则与惠益分享机制,妥当安排非遗权利人在非遗数字化成果创作和传播中的权义格局,保障非遗传承人等非遗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二是完善著作权法的权利限制制度,在确权保护非遗数字化成果的同时,弘扬非遗的文化价值,实现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3.
"非遗代表作"申报热在中国已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申遗"后的非遗与"申遗"前的非遗相比,吸引眼球和受关注的程度大大增加。后申遗阶段的非遗在保护的方法和路径选择上也变得更加复杂。以弥渡花灯为个案,分析后申遗阶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市场化开发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和问题,指出文化生态的保持、恢复才是非遗保护的根本。  相似文献   

14.
美育是高校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对大学生开展美育教育,才能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与繁荣复兴的丰厚滋养,彰显着民族的文化身份,但其传承与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作为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主阵地,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库伯的体验式学习理论主张学习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包含具体体验、观察反思、抽象概括和行动应用4个环节。结合非遗的实践属性,将该理论引入高校非遗教育活动中,梳理了非遗十大门类的体验重点,并探讨了创设非遗体验的实践路径,从而从内容和形式上关注具体体验的构建,旨在为高校非遗教育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培养思维与技能俱佳的非遗人才。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态理念和方法,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生态系统,结合非遗"活态"特性与生态学规律,探究非遗内在发展秩序。将众多非遗个体、社会需求、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等因素,作为一个相互联系和影响的整合系统进行研究。通过"生存环境选择"机制,分析该生态系统内部普遍存在的生存斗争与反馈行为。基于非遗的适应性变异和生存斗争,解释非遗生态系统循环更新规律,系统探讨非遗活态生存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样才能“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这一难题的关键,是明晰被我国采用却在相关国际准则中被否定的非遗真实性概念。它的不合理性在于试图保护一种静态的历史原真形式,而合理性在于各项非遗工作应真实地反映项目本身的实际情况。非遗真实性的内涵应是非遗的调查、传承、传播、利用的各项工作要体现持有非遗的社区、群体和有关个人的文化身份,反映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它是动态构建的,应由非遗持有者自己判定其真实与否。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提升非遗的文化价值,推动文化消费,稳步增加非遗的经济价值,可以提高非遗持有者传承和发展非遗的能力,是实现非遗真实性的有效路径。非遗传承和发展的统一要坚持以非遗持有者为中心,并加以政府引导和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传承需要在特定的空间场景中完成,非遗馆作为真实载体,能够为其提供良好的条件,创造丰富的互动场景。我国非遗馆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具体实践中存在活态性呈现薄弱、创意性不够鲜明、数字化融合滞后等问题。非遗馆是非遗场景化的产物,场景理论在构成要素与理念层面与非遗馆建设相契合。可以从优化非遗展陈场景、塑造非遗消费场景、拓展非遗教育场景三个维度实现非遗馆场景化,这有利于促进非遗在当代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19.
音乐教育是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径,由于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主要是一种专业教育,一般大学生的音乐教育素质较差。高校音乐教育应更新观念,在搞好专业教育的同时,还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以提高非音乐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并在实践中通过多种方式将这种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非遗进校园”教育实践目标体系主要分为非遗保护和学生教育两个维度。每个维度下,以“认知—实践—认同”的逻辑,设计具体的目标模块。实践表明,该目标工具在实验过程中是可执行的,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效果。今后仍需不断改进,让其更好地服务“非遗进校园”,服务中小学非遗教育工作,助力非遗保护传承和学生能力与素养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