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鸿都门学、曹氏家风与汉魏文艺的繁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末、建安时期,伴随着儒家思想的衰落而出现的鸿都门学和曹氏家风,对当时文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经汉灵帝和曹氏父子的大力倡导和身体力行,改变了汉儒重经术、轻文艺的价值观念,促进了汉魏文艺的繁荣.同时,文学与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又渐趋融通,其时文人多才多艺.汉魏文艺的繁荣,开启了六朝文、艺并重的风气.  相似文献   

2.
汉灵帝之置“鸿都门学”及其原因考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东汉中晚之世 ,中国历史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此期出现的一些新的文化现象 ,在魏晋之世皆蔚为大观 ,如文学艺术之自觉等莫不肇始于此。在这一变革过程中 ,汉灵帝是一位有重要认识价值的人物 ,他创置“鸿都门学” ,大力招揽才艺之士 ,并以此授任官职 ,极大地提高了文士的社会地位 ,并由此引发了儒学士大夫的激烈抗议与政争。汉灵帝如此 ,虽与其个人爱好和汉廷文化传统有关 ,但更重要是汉代文化的内在变异所致 ,汉灵帝不自觉地充当了历史变革的工具。此外 ,当时的文化变革与政治斗争有紧密的联系 ,鸿都文士多来自寒门 ,仕途上受到儒学世族的排斥 ;而当时起自下层的阉宦正与士大夫展开殊死的较量 ,鸿都文士正是依靠宦官的提携 ,走到了历史的前台。“鸿都门学”是曹魏之世“文学自觉”的前奏。  相似文献   

3.
汉灵帝设立“鸿都门学”宠用辞赋之士,招致了朝臣的激烈谏议,成为当时政治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同时也是汉末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历来学者虽有论及此事,但缺少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从汉代文学与儒学的复杂关系入手,展示鸿都门学的设立在学术上多方面的背景;然后通过分析汉代选举制度的常规,指出激发“鸿都门学事件”之深层原因在于触动汉代以德行儒术为内容、以乡举里选为规范的人才选举制度。论文还认为鸿都门学事件与党锢事件联系在一起,与东汉以来逐渐形成的衣冠大族与单家寒门的社会阶层结构也有内在的关系。论文的写作目的也在于通过鸿都门学士事件的考论,展示汉代儒学与文学的关系、汉末文学的发展态势及其所处的复杂的政治与意识形态背景。  相似文献   

4.
文艺制度是保障文艺运行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文艺制度的构成要素一方面指物态化的体制、建制、设施、组织、社团等;另一方面指意识观念化的方针、政策、措施、规定及其文化传统和文化惯例等。文艺制度体系中的文艺生产制度、文艺检查制度、文艺评价制度、文艺市场制度、文艺保护制度等构成内容的系统性使之成为统一协调的整体,通过自我调节不断丰富和完善,也不断改革和发展,因而强化文艺制度的制度化建设和法制化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实行君主专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制度对文艺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我国的封建社会与宗法制有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而宗法制之对行使君主专制的政治权力,在"家国同构"中起极大的作用.政治型文化必然带来对文艺的政治功利要求,对文艺首重政教功能论可谓遍布所有体裁、样式的作品中,而且纯文艺不发达,也导致了文艺家独立人格的丧失.宗法制的"纳上下于道德",形成了伦理中心主义,使道德教谕成为文艺的内容和批评标准,文艺不重个性,而重在群体的、共性的道德与感情.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制度发展与更替始终伴随着意识形态领域的制度化过程,文艺制度是此制度化过程的必然结果。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认识到,文艺制度建设的终极目的并非治理文艺,而在于文艺治理,文艺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即在于文艺治理的特殊性。因此,先进的文艺制度应以无产阶级政党为组织形式、以文艺政策与文艺活动机制为导引、以教育与学习为内在规约,着重培育以文艺知识分子为施行主体的革命的文艺治理体系。总体来看,文艺制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制度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由文艺制度建设达致文艺治理之目的,良善的文艺制度旨在现实地促进人的自由与解放。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制度发展与更替始终伴随着意识形态领域的制度化过程,文艺制度是此制度化过程的必然结果。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认识到,文艺制度建设的终极目的并非治理文艺,而在于文艺治理,文艺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即在于文艺治理的特殊性。因此,先进的文艺制度应以无产阶级政党为组织形式、以文艺政策与文艺活动机制为导引、以教育与学习为内在规约,着重培育以文艺知识分子为施行主体的革命的文艺治理体系。总体来看,文艺制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制度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由文艺制度建设达致文艺治理之目的,良善的文艺制度旨在现实地促进人的自由与解放。  相似文献   

8.
鸿都门学之争与汉末文人群体的文学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帝设立鸿都门学的意义 ,关键不在“文士社会地位的提高” ,而在承认文学与政治的分离。士大夫对鸿都门学的抨击以及贬低辞赋的言论 ,同样包含着这一积极的文艺观念。他们共同反映了文学独立的到来  相似文献   

9.
自治区通俗文艺研究会于2012年11月在呼市举办"内蒙古通俗文艺论坛——科尔沁民歌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是内蒙古自治区通俗文艺研究会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任务的贯彻落实,共邀请了18名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及80多名文艺界人士参与研讨。内蒙古  相似文献   

10.
面向21世纪的文艺基础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倡导反思精神和"问题意识"是文艺基础理论研究学理创新和学术自觉的必要前提.这些年来,文艺研究的边缘化让我们失去了聚焦文论本体的自信,理论思维的认同化使我们失去了原创和超越的勇气,而学术研究的功利化又使我们失去了思想和方法论的支撑.建设21世纪的文艺基础理论,需要认准传统与未来、自律与他律、形态范式和学理特色等方面的价值坐标,在构建学理中回到基础理论本体,以"元问题"启动文艺学当代形态建构,面向未来实现"一体两翼"的综合创新,并且在理论视野上关注全球化、高科技和大众审美文化对文艺基础理论建设的生态滋养.  相似文献   

11.
哲学与诗学如同脉之水,二者虽分支不同却有着内在精神的互通。冯友兰站在哲学的高度对文艺予以提撕剖析,使文艺的阐释具备了哲学的深度,形成了他独特的哲性诗学观。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一座重镇,冯友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对文艺本体的追问过程中体现出对儒家道统的继承。但其对文艺作品的本然样子、技进于道,以及对"道"内涵的丰富与延伸等饱含哲思的阐发,使他的诗学观让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2.
理性与现代派文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回避的话题,似乎现代派文艺和审丑文艺只是非理性的产物.其实不然,正是理性的潜在作用才促成了现代艺术的反思和否定态势,特别是对于中国当代文艺来说,在解构了传统的伦理理性(实用理性)之后,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理性的重建,即以启蒙理性(包括人文理性和科学理性)取代伦理理性,以填补理性真空;否则,没有理性支撑的中国文艺就将进入一个"虚"与"无"的混沌无序境地.  相似文献   

13.
文艺人学论     
文艺人学是在文艺学和人学两个学科的知识背景下生成的文艺研究学科,是"文艺学和人学的融合".文艺人学有着独特的学科定位以及特殊的研究对象、范畴和研究方法.文艺人学的构设既有理论的合理性,也有逻辑的合法性;它的生成既是中国当代文艺实践的需要,也是文艺学建设的内在要求以及文艺学自身逻辑运动的必然结果.文艺人学的发展一方面需依托文艺学研究的现代成果,另一方面又需借助人学的理论视界,这决定了其在学科生成和理论生长中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品质.  相似文献   

14.
"文革"结束以后至今30年间,胶东半岛农村文艺及文艺组织发展状况令人喜忧参半.良性运转的胶东庄户剧团之外,也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针对当前农村文艺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包括增强各级政府的责任意识、调动农村社会参与的积极性,鼓励、扶持以传统民间文化为主的农村民办文化,充分发掘农村集市和民俗民间传统节日等资源等.  相似文献   

15.
"文艺音韵学"是语言学和文艺学相结合的新兴学科之一,又是我国传统声律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以全面系统地研究文艺领域里的语音美为主要课题.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必须重视对民族文艺形式的研究,而作品的语音特征则是重要的方面;从语音的研究来说,能同文艺结合起来,就更加体现了其广阔的前景.中国音韵学会首届学术讨论会曾把"开展文艺音韵学等边缘学科的研究"作为今后科研的一个重点项目.近年来,笔者经  相似文献   

16.
《星期文艺》是《新华日报》创办初期设立的第一个文艺专刊,由胡风编辑,因稿源缺乏,问世不久就停刊了。《星期文艺》注重评论,它存续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已经初步形成了《新华日报》文艺副刊注重战斗性、批判性的特色。由于胡风在文坛的重要影响以及"七月派"作家的有力支撑,《星期文艺》也得以刊载了一批生活实感与战斗激情紧密融合的优秀创作,形成了抗战初期文艺园地的一道靓丽风景。  相似文献   

17.
文艺消费·文艺欣赏·文艺接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艺消费与文艺欣赏、文艺接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在各种形式的文艺消费中必然包含着文艺欣赏的成分.在商品文化语境中,文艺欣赏也必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商品消费.但文艺消费和文艺欣赏、文艺接受的内涵、外延不同,侧重点和关注点也不尽相同,所体现的艺术文化观念、文化形态和研究视角更大为不同.文艺消费的涵盖面要远远大于文艺接受、文艺欣赏,它显示了一种,也需要一种更为广延的视野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延安文艺,根据特殊时期的社会语境和历史任务,以"延安文艺大众化运动"为中介,让文艺承担起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叙事话语的职责,并在这一核心思想理念的指导下,对主流意识形态文艺、民间文艺和从"五四"继承而来的知识分子文艺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民族整合。从延安文艺的经验来看,当代中国的文艺创作也应该秉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立足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社会语境,妥善处理好主流文艺、大众文艺和精英文艺之间的关系,在三者的良性互动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入出说"是一条重要的传统文艺理论原则。"入"是就体验生活现实而言,其目的是掌握现实世界;"出"是就主体的心理效果而言,其目的是创造艺术现实。"入"与"出"互相关联,以差异面的整体形式孕育出成功的文艺作品。"入出说"替文艺发现了一种新的敏感、一种新的机能和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它是从哲学的和审美的高度探讨文艺问题,将研究的视野扩展到更广阔的范畴,替文艺找到了一条有益的原则,替文艺在审美和哲学层面的价值定位开辟了新的广阔的思考空间,这正是"入出说"在文艺中产生深远影响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0.
文艺的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党的三代领导人的文艺思想中,指导延安文艺、新中国文艺、新时期文艺及文艺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文艺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为文艺的社会发展观、文艺的科学辩证发展观、文艺的创新发展观和文艺的可持续性发展观。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措施、法规及其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文艺制度、体制、建制、机制的实施,保障了文艺的健康顺利发展,形成了社会主义文艺及文艺制度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