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必须解决好其瓶颈问题。苏州通过推进"三集中"、"三置换"和"三大合作",实现土地制度创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这一做法创新了产权制度、农村土地使用制度,以及以市场化配置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苏州土地制度创新的经验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即土地制度创新应将保障农民的基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坚持以土地制度为核心的体制机制整体创新,坚持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原则,采取行政手段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来推进,坚持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建立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和综合评价法,分析西安市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进行解析。结果表明:(1)西安市城镇化进程中存在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不协调、城镇化居民生活水平低、城乡差距大等问题;(2)土地整治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3)新型城镇化涉及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要牢牢抓住《决定》的改革方向,循序渐进,全方位协调推进。总之,西安市要以新型城镇化为契机,将新型城镇化与土地整治项目相结合,加快耕地规模化经营的步伐,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制度变革,必须着力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要素市场,完善土地使用者产权制度,健全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制度,完善土地资产监管体制,加强和改善土地宏观调控,明确国有土地免费续期、永续使用,赋予集体土地使用权同等市场地位,以稳定市场预期,促进土地要素有序流转和高效利用;基于现代国家治理完善土地财税体制,加快推动开征房地产税,规范政府土地出让收支和土地相关债务管理;推动土地财政转型,建立持续稳定的以税收为主体的地方财政收入来源。通过统筹土地、财税等领域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满足城镇化融资需求的同时,合理调节土地收益分配,有效防控财政经济风险,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是一场制度变革,涉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一系列制度变革,诸如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等领域的改革。但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城镇化建设,在制度建设或制度变革上并没有取得多少实质性突破。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城镇化建设基本上处于基础设施的资本供给阶段;在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化制度改革也只是经济发展的"非制度化产品",即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所衍生的"制度副产品"。但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镇化制度改革实践经验及其存在的问题,对当前中国城镇化建设尤其是不发达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具有检讨和借鉴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5.
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是城乡一体化的关键。“三集中”、“三置换”、“三大合作”等做法既节约集约土地的利用,又能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做到保障农民土地权益,要将保障农民的基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一定要走集约节约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要坚持以土地制度为核心的体制机制整体创新,同时要采取行政手段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来推进,要坚持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土地问题是决定我国新型城镇化实现的关键,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石。通过土地确权工作,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新时期农村全面改革的逻辑起点。受历史条件限制,我国农村土地确权法律体系不完善、土地产权主体法律界定不清、集体土地产权内容规定不合理、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土地法律制度冲突等,加大了我国农村土地确权的难度,制约农村土地流转与适度规模化经营,通过实证分析农村土地确权法律问题,以土地确权法律制度构造为视角,提出解决我国农村土地确权法律制度路径,实现土地确权登记与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衔接。  相似文献   

7.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二元结构已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更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格格不入.针对这一问题,从"赋予全体国民以平等待遇"的观念层面和"赋予农民更完善权利"的权利层面阐述了打破城乡结构性矛盾的思路,并围绕构建新型土地制度、变革户籍制度和建立新型的农村金融制度,展开了对构建推进城乡和谐的配套制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就地城镇化是不同于异地城镇化为主导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一种重要模式,是实现城乡一体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在推行农村就地城镇化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选择,积极探寻影响农民就地城镇化意愿的乡土情结、社会保障、城镇谋生能力、公共设施、居住环境、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因素,需要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障碍,推进制度变革;塑造新型职业农民,解决农民就近就业难题;广泛开辟资金渠道,营造乡村生态宜居环境;优化乡村产业布局,形成特色小镇,才能最终实现农民"人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9.
建立新型户籍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在目前已具备现实基础,也是发展新型城镇化之必需。安徽省铜陵市以建立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为切入点,从教育、医疗、社保、就业及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推进相关配套政策。从铜陵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可以总结出基层政府的"递进式"行为思路,即转变户口性质—对接城乡政策—界定公私资产—调整分配关系—畅通流动渠道—推进城乡一体。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纵深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谈及城镇化就无法回避征地这一话题。针对地方政府在征地过程中所出现的"经济人"错位、"土地所有者"和"监督者"越位、"补偿方式"和"政府规章"缺位等失范行为,尝试归纳出所存在的官员考核体制缺陷、政府权力无限扩大以及规章制订涉及问题较广等原因,并提出了完善官员考核晋升制度、推进有限政府建立、建立失地农民长远利益保障机制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种途径帮助政府征地规章的完善等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能够推动城镇化的发展。从拉美国家的城镇化陷阱分析入手,认为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匹配的高城镇化率、高度集中的土地问题、严重滞后的社保制度、追求短期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念等衍生出了一系列具有关联性、连续性,且难以逆转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深刻影响了拉美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和持续发展,高度集中的土地制度是拉美国家陷入城镇化陷阱的重要原因。继而阐述不同时期的土地制度安排对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影响,通过对土地制度安排与城镇化关系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的土地制度安排对跨越城镇化陷阱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中国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其内涵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2.
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江苏经济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推进新型城镇化不可避免地要开展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内在地要求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机制与方式的改革创新。现有的城市建设投融资遇到很多矛盾与问题,不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亟待调整梳理与改革创新,一个重要的改革创新就是试点开发市政债券。江苏试点开发市政债,需要渐次推进,需要进行系统的研究设计与论证,需要解决包括市政债的发行、资金使用、债券偿还、债券管理与保障配套条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高校行政化,是中国高校的普遍现象.近些年来高校去行政化问题巳成为社会舆论、"两会"和教育论坛中聚焦的教育痼疾,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社会的基本共识.本文从高等教育管理实践入手,试图从构建政府高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深入推进高校组织结构深度变革、创新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创建依法自主办学运行体制机制四个方面,就高校去行政化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4.
基于新型城镇化战略,重点分析"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促进公共物品供给结构优化的作用。利用2012—2019年安徽省58个县(区)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土地财政以及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结果表明: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显著提升公共物品供给水平,尤其是非经济性公共物品的供给水平;随着建设进程的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对受土地财政影响而失衡的公共物品结构产生显著的调节效应。因此,建议持续推动县域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并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公共物品供给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5.
在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财政是由地方财政赤字、地方官员政绩考核方式与土地收益分配制度弊端等多方面原因导致的。土地财政面临进退两难的困境:持续推进,将推高房价,集聚金融风险;直接退出,将导致产业链重创,加剧城乡二元结构。只有强化中央财政的宏观管理、分离地方政府经营职能、改善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完善地方税收体系和构建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才能治理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财政进退两难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白田田  梁倩 《21世纪》2013,(10):44-46
备受关注的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在即,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再次成为城镇化背景下的核心议题。虽然每年有1000多万农民工进入城市,但现行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方面的制度藩篱和"隐性"门槛,使得"农民工市民化"这一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难以做实。《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一些城市利用居住证制度设置学历、技能、投资等新门槛已成为普遍现象,或者存在只改变户籍、未改善生活居住条件和福利水平的"空转"现象。而当前的土地制度使得农民难以真正"走出去"和  相似文献   

17.
科学的土地资源配置机制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保障。针对目前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土地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困境,提出了土地资源配置机制创新对策: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切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改"外延扩张"为"内部挖潜",完善城镇化土地资源的配置机制;改革农村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提升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改革土地征用制度,优化人口城镇化环境,努力实现人口与土地城镇化的同步;创新土地整治机制,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土地综合整治。  相似文献   

18.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突破经济发展瓶颈、打造经济新体系的重要路径之一,也是地方政府摆脱当前低迷经济状态的动力来源。以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例,从金融角度出发,阐述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资源配置失衡、金融结构失衡等问题,具体分析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金融困境的成因,并提出了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市民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然而,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鉴于户籍制度等多因素之影响,不可避免地遇到诸多障碍,制约着这一进程,并进而影响新型城镇化发展。立足政府扶持、市民理解、制度设计、职业培训等对策,据此提出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20.
政府管的过多、治的过深,是我国城镇化历史上的一大特点,政府的过多干预使得我国的城镇化陷入了窘境:发展不均衡、土地城镇化过快、大兴造城运动、市民化受阻,低质量的城镇化难以持续。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重于速度,政府要以"大历史观"的视角来建设我国的城镇化。城镇化的过程也是政府职能再构的过程,政府需对自身职能进行准确的定位,由原来的"主导"向"引导"转变,重点在于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按照以实现"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标准重塑政府职能,从人、地、业、房、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完善政府职能,推进城镇化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