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M指数)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ME指数)对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2002-2011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测算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3个粮食主产区研究期内ML指数与M指数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但与考虑碳排放情况的ML指数相比,M指数高估了农业TFP的增长速度,夸大了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农业TFP的贡献作用;由ML指数及其分解可知,中国目前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产方式仍然简单粗放;从技术“创新者”身份来看,产粮大省山东省、处于东部较发达地区的江苏省和位于东北粮食生产基地的辽宁、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省份在实现碳排放约束条件下的农业技术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直接推动着农业环境技术的进步与创新,但中部一些省份,如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的表现则不理想。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0—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平衡面板数据,综合运用DEA Malmquist指数法、面板工具变量法和面板门槛模型分析节水灌溉设施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节水灌溉设施通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进两条路径提升粮食全要素生产率,且技术进步效应大于技术效率改进效应;从区域与作物异质性来看,粮食主产区节水灌溉设施的增效效应大于非主产区,节水灌溉设施对小麦、玉米和水稻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显著提升作用;节水灌溉设施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其正向影响随农村人力资本、人均种粮规模、人均GDP的提高而呈阶梯型上升。因此,因地制宜发展节水灌溉设施,与外部经济环境发展相协同,政策扶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完善节水灌溉设施产权和管护机制,是实现节水灌溉设施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在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粮食短缺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增加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就必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文章选取山东省17个地市2000—2011年农业投入、产出的平均数据,利用Deap2.1软件运用DEA方法分析了山东省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从投入结构来看,山东省有7个地市存在农业投入要素冗余问题,农业投入结构亟待进一步调整;从总体来看,山东省农业技术效率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其中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的农业总体效率和技术效率都远远低于山东全省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4.
从理论上梳理了粮食直补的传导机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从整体上检验了粮食直补传导机制的有效性,运用DEA方法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度了2004—2008年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直补效率。研究发现,主产区粮食直补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无效率;粮食直补的Malmquist生产率年均增长3.6%,这主要源于技术进步及规模效率的提高而不是纯技术效率的改进。  相似文献   

5.
借助于林业统计资料,利用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对2003-2012年我国林业旅游资源开发绩效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总体上我国林业旅游资源开发技术效率增长态势良好,年均增长率为5.8%,但年度间则呈现较强的波动性且部分年份效率值偏低;从区域角度看,东、中、西三大区域的林业旅游资源开发FTP技术效率均实现了增长,且各区域TFP指数增长较快的关键因素仍在于技术进步,且东部省份TFP指数增长显著低于中部和西部省份;从各省市区具体情况看,我国近1/3的省份林业旅游资源开发效率存在下降的情形,其余省份技术效率呈现正增长,但差异较大;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解来看,仍有15个省份存在技术进步或技术效率损失的情形,且青海省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损失并存。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2000~2007年样本数据,基于超越对数函数形式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进步和技术损失进行了全面测度。实证分析结论如下: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平均技术效率为0.675,技术效率损失平均为32.5%,要素生产弹性小,灌溉率、受灾率、家庭居民人均纯收入和时间变量对技术损失产生反向影响,而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和地区变量对技术损失产生正向影响,影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房地产业效率问题是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基于30个省市房地产业2006—2014年的投入产出面板数据,采用CCR模型、BCC模型、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分解模型,分别从静态和动态视角对中国房地产业效率进行分析。实证结果显示:从静态视角来看,我国房地产行业效率水平总体较高且呈上升趋势,规模效率与房地产业效率密切相关且规模收益递增趋势明显,2006—2014年超效率均值大于1的省份仅有上海、宁夏、内蒙古和海南;从动态视角来看,中国房地产行业动态效率年均增长率为0.5%,其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技术效率而不是技术进步率。最后,文章针对低效率省份结合其投入产出与效率影响因素,提出相应建议以提升其效率。  相似文献   

8.
将区域经济发展进程的自然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排放视为"环境压力".基于2003-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DEA窗口分析法构造环境压力产生技术前沿,测度2005-2012年中国30个省份的生态效率,进而分析效率的地区差异性与演进趋势;将东部、中部与西部三大区域各省份的"整体生态效率"分解为"组别生态效率"与"管理生态效率",找到各省份生态效率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采用σ收敛与绝对β收敛两种分析方法考察全国与三大区域生态效率的敛散特征.实证结果表明:样本期内中国生态效率整体水平较低,资源节约与污染减排的潜力巨大,生态效率分布地域性较强,呈现出鲜明的"东部-中部-西部"梯度发展特征,抑制不同区域省份生态效率提升的主导因素存在差异,全国及三大区域内各省份生态效率之间的差距均存在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生态效率是衡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以农业生态效率评价为研究中心,择取典型山区农业县——福建省武平县,通过构建农业生态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DEA模型,对武平县2008-2012年农业生态效率进行实证分析, 从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对其17个乡镇进行综合评价, 为低生态效率乡镇的改进提供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粮食生产的环境技术效率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方向距离函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对1992—2012年中国29个省(市、区)的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进行了测度和分析,以考察城镇化和工业化加速时期中国各省份以及各粮食生产功能区粮食生产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及各粮食生产功能区粮食生产环境状况总体上呈现出逐渐恶化现象,其中,粮食主产区优于粮食主销区,粮食主销区优于粮食平衡区;(2)中国各省份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存在明显的非均衡性;(3)总体而言,我国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的地区差距在逐渐扩大,呈现出两级分布, 但是在各个粮食生产功能区形势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在构建区域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提出了区域生态效率时空分异评价方法,并对中国2000—2012年30个省市区生态效率时空分异情况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2年中国区域生态效率提升并不显著,且与经济增长高度一致;东部地区省市生态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且时序提升明显,与中西部地区差距正在拉大,中西部地区差距在缩小,西部地区时序提升明显;中国区域生态效率前沿长期由江苏、山东、浙江、北京、广东等省市构成,两极分化加剧。  相似文献   

12.
在构建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熵值法将多项环境污染指标综合为单一非期望产出指标,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和环境生产技术,构建考虑碳排放约束的省际全要素生态效率评价模型,结合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对中国2006—2012年30个省市自治区生态效率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生态效率总体呈现缓慢增长,区域差异显著,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生态效率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诸多省市自治区生态效率的提升主要源于资源配置,技术进步驱动并不显著,但10余省市自治区技术进步对生态效率的驱动作用正在增强。  相似文献   

13.
地区两型农业的生态经济效率是由地区农业的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共同构成。在两型农业建设进程中,根据各地区的生态效率和经济效率的大小,可以界定9种发展模式。基于生态经济效率视角,选取全国2008—2009年数据,使用DEA分析模型对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两型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两型农业发展路径应该符合生态经济效率的二维结构特征,但是大部分省份是处于一种两型农业的过渡状态。各省需要建立健全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发展两型农业技术以及选择正确的两型农业发展路径来促进农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相似文献   

14.
采用地区生产专业化系数,基于1988—2016年6种主要农产品的产量数据,计算6种农产品生产地区专业化水平以及各地区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系数,并由此得出中国农业的地区专业化水平及演变规律,为我国当前农业专业化发展提供科学参考。研究发现:中国农业的地区专业化水平呈现倒U型趋势,并于2010—2012年附近达到最大值。从产业角度来看,不同农作物生产的专业化系数及趋势差别明显。其中,粮食生产专业化水平增长最快,但2004年以后增长有所放缓。从各个省区来看,各省区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水平整体呈现的上升趋势,部分省份略有下降,最终各省份专业化水平逐渐趋于稳定。农业生产专业化的趋缓可能源于政策干预,推进专业化需要破除当前的政策约束。  相似文献   

15.
农业生态效率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评判指标,是我国当前农业发展关注的重点.文章运用DEA-Malmquist和随机效应Tobit回归等模型和方法,分析2010-2018年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效率总体未达到有效状态,生态效率相对较低的地区主要集中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6.
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中国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超效率DEA方法测算了32个资源型城市2003~2011年的生态效率,然后利用Malmquist指数对生态效率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资源型城市总体生态效率波动较小,近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区域间生态效率相差较大,西部远高于中东部城市,技术进步是促进生态效率增长的最主要原因,规模效率制约了生态效率增长。实证检验得出:资源回收利用率对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效率会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城镇化率、生产技术和利用外资对生态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基于超效率DEA和Malmquist指数的河北省农业生产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和曼奎斯特(Malmquist)指数法,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对河北省11个行政市农业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和分析。研究表明2009年以前14年间河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农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共同作用的结果。技术进步变动趋势与技术效率变动趋势相反。河北省11个行政市农业生产效率发展不平衡。唐山市、石家庄市、保定市、承德市、张家口市、邢台市、廊坊市为DEA有效;衡水市、沧州市、秦皇岛市、邯郸市为DEA非有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投入冗余。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国31个省(市、区)1999年—2014年的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方法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效率及时空演变特征,并对其投入产出指标进行优化.研究表明:1全国层次上,技术效率水平有待提高,纯技术效率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强于规模效率;省域层次上,东部沿海地区大多实现DEA有效,河北、山西、河南等七个省份技术效率值较低.2高新技术产业生产率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以4.2%的年均速度增长;除宁夏、新疆、西藏外,各省的生产率指数均实现优化,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规模效率变化影响较小.3非DEA有效省份普遍存在要素投入冗余情况,各省区可通过优化投资环境、循序淘汰行业落后产能、推进资产重组等措施提高产出效率.  相似文献   

19.
在测度粮食生产脆弱性的基础上,利用2006—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水资源非农化对粮食生产脆弱性的影响及其门槛效应。结果表明:水资源非农化会加剧粮食生产脆弱性,但呈现边际效应递减的非线性特征;从功能区与南北方异质性来看,水资源非农化会加剧非主产区和南方地区粮食生产脆弱性,而对主产区和北方地区的影响不显著;水资源非农化对粮食生产脆弱性的影响存在单一门槛效应,跨过门槛值后,水资源非农化对粮食生产脆弱性的影响显著降低。因此,在因地制宜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及保障能力的同时,应不断夯实粮食生产基础,通过生产技术革新和制度优化等方式,增强粮食生产韧性,弥补农业用水转移引致的生产损失。  相似文献   

20.
山西农业生产效率分析——基于超效率DEA和Malmquis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基础相对薄弱,亟待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夯实经济转型道路。运用超效率DEA与Malmquist指数法,对山西省11个地级市农业生产效率进行量化分析。研究表明:山西省11个地级市2009-2013年农业生产效率不平衡。长治市、临汾市为DEA有效,位于生产前沿面。其余9市为DEA非有效,存在不同程度的农业资源投入冗余。2009-2013年,山西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受到技术进步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的共同作用。11个地级市在技术进步变化上均表现出增长态势,但受制于规模报酬递减的影响,太原市、吕梁市全要素生产率呈下降趋势。晋城市纯技术效率低于生产前沿面,并低于山西省其他地市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