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史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史”的思维与“文”的辨识,本文以鲁迅为例,着重分析不同版本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对鲁迅及其文学史地位的诠释策略及内容安排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在主流文学史叙述中,20世纪80年代成为了革命历史小说发展脉络中的断裂。20世纪80年代的革命历史小说表现出两条线索:一方面,传统话语的革命历史小说出现退潮的趋势;另一方面,在“向内转”的创作潮流下,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也在思想与艺术层面消解了宏大叙事,并呈现出多种新的样态。80年代“纯文学”思潮对“革命历史小说”这一概念的遮蔽,正是一种新的文化规约。  相似文献   

3.
价值遮蔽是一种客观的复杂的价值现象 ,对于价值事实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价值遮蔽与价值冲突、价值湮灭、价值失实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从历史上看 ,价值遮蔽使得中华科技经历兴衰起伏 ;从现实上看 ,价值遮蔽使得科学文化价值生成和增长复杂化。应当健全机制 ,在最大程度上消减价值遮蔽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4.
小说理论中的视角是指故事由谁来叙述和故事站在什么位置来叙述的方式。通常而言,小说的视角有内视角(叙述人等于人物)、外视角(叙述人小于人物)和全知视角(叙述人大于人物)的区别。然而正如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所指出的那样,作为艺术作品的小说没有完全独白式的讲述,也不可能只采用戏剧式的显示,小说正是在两者遮蔽与敞开的张力中产生了特殊的审美效果。本文以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以下简称《巴》)为例,分析传统小说的视角艺术和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5.
本文着重从语言遮蔽世界的角度探讨了语言作为人类主要思维媒介的负面作用,论述了语言遮蔽世界的六种具体方式,同时阐述了这种遮蔽如何影响人类的认知和思维,以及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最后指明了探究这一问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鲁迅是现代文学史叙述中无法绕过的一个话题,《野草》作为鲁迅内涵最复杂、丰富的作品,不同版本的现代文学史大都以相当的篇幅对其进行了解读。1930年代以来各时期的大陆学者对《野草》的解读凸显出不同的内容,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各个时代的文学史塑造出的鲁迅形象;而海外学者以其新颖的解读视角为文学史叙述带来了世界性的宏大视角。通过梳理各个时代和不同语境下《野草》在文学史叙述中的变迁,能够揭示文学史叙述模式和解读视角的某些内在规律,为文学史叙述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遮蔽与无蔽是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基本概念 ,现象学就存在于遮蔽与无蔽相互转换的界面上。遮蔽与无蔽之间的转换是通过逻各斯—语言得以实现的 ,而语言的发生场所就是在世界之中的此在 ,故此在的解释学的现象学成为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基本特征 ,因此 ,对遮蔽、无蔽、语言与此在等问题的思考构成了海德格尔现象学存在论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8.
把马克思哲学诠释为物质本体论,不符合马克思思想的实质,是不能成立的.因为这种诠释不仅遮蔽了马克思在哲学史上实现的本体论重建所带来的伟大变革的深刻意义,而且混淆了马克思同恩格斯在思想上的异质性,也不符合本体论所固有的逻辑自洽性的内在要求,它不可能担当马克思为自己的哲学所确立的意识形态批判这一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9.
清词的鉴赏是古代文学教学内容之一。典故诠释是清词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诠释典故,不仅要熟悉典故的出处,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作品的创作时间、版本、时代背景、内容等对典故作考证与分析,从而准确地诠释今典之意。  相似文献   

10.
对文学史主体及主体性的界定,可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认识到文学史内涵的双重性特征;其次认识到文学史研究的过程性特点;再次从文学史研究的过程性特点出发来阐述文学史主体的特性。这样,文学史主体并不是单单主体性所能涵盖,而应该呈现为主体间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是追问存在,而存在又本源性地自身遮蔽。由于存在自身的遮蔽对存在之思的规定,因而海德格尔思想必然也会以某种遮蔽的方式去道说和去被理解。海德格尔思想的深刻之处就在于:它不但揭示出遮蔽现象是第一位被遮蔽的东西这一真理,而且将遮蔽作为遮蔽带向去蔽这一存在之思事情本身,从而打开了“一条通向对思想之事情的规定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明确区分了西方诠释学的三种诠释目的,即追求原意、追求比原作者更好地理解以及隐微与显白相区分的诠释目的,而中国诠释传统中也有"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和"微言大义"这样的诠释理路与之相对应。但中国诠释传统中的诠释路向与西方诠释学的相应诠释目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其中最主要的差异表现在西方诠释学中的诠释目的是对文本意义和作者意图的理解,而中国诠释传统则除了这一点之外,其根本目的在维护某一固定教义,在此种固定教义之下来诠解经典,因此中国传统哲学中尚不存在独立的一般诠释学。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后现代主义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测语言的遮蔽对历史学本质与行为方式所造成的影响语言的遮蔽功能导致了历史学对人类心灵与精神的依赖,从而使史学具有" 艺术性".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重庆文学史的写作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文艺》、《西南文艺》和《红岩》值得文学史家关注。它们是当代中国文学的重要阵地。目前重庆文学史写作中,文学史家忽视这几个刊物的关系,遮蔽了一些真实的文学史细节。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在其一百多年的传播和研究中形成了三大诠释模式:一是以物质本体论为基础的经典诠释模式,二是以实践本体论为基础的实践诠释模式,三是以人学理论为基础的人学诠释模式。这些诠释模式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揭示了唯物史观的丰富内涵,同时又对人们全面理解唯物史观设置了视界障碍。因此如何解构这些诠释模式并整合其基本观点和内容也就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而从马克思的感性世界理论入手,则可以提供一个更为全面理解和阐释唯物史观的平台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理性主义教育哲学观指导下的教育实践处于自然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双重背离之中,受教育者处在生活世界中机械盲目地占有大量的知识,却遗忘了对生命的生动体验。这实质上是教育人文向度的遮蔽和生命关怀的缺失。教育与人的"第二生命"互生互动,生命的完整与和谐始终是教育不变的情结。体验是生命最真实、最生动的表达,因此,惟有体验才是对教育在生命维度上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17.
梁发在近代早期中西文化交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著述甚多,主要内容是对基督教义进行中国化诠释,这种诠释的基本倾向是排斥佛、道、民间信仰和偶像崇拜,走与儒学相结合的道路,但也对佛、道两家的个别观念加以改造和利用。他把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基督教义,具体体现在他的“罪恶观”、“救赎观”、“天国观”中。基督教的初步中国化为中华文化体系增添了新的血液。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阿垅在17年阶段中的诗歌文学创作基本是以所谓潜在写作的形式呈现的,因此梳理并归纳诸如阿垅这样在文学史中被遮蔽的文学文本和文学现象就具有了实际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语言的遮蔽     
语言是一种工具,这是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观点,针对这一观点,海德格尔提出了自己的语言观:语言不仅仅是一种显现,也是一种遮蔽。本文梳理了海德格尔语言观的基本思路,针对传统形而上学,海德格尔提出存在论差异,而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使得语言也具有了显隐二重性。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从文学史的重修到高校现当代文学教学,从创作到批评,从出版到文学活动,各方面都体现出一种过分推崇所谓"纯文学"、过分关注"闲适"类作品、而将带有一定政治功利性的文学给予抑制和遮蔽的极端化倾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出于对以往政治压制文学的反拨,但矫枉过正;二是将政治这一概念作了狭隘的非科学的理解;三是先锋小说家们对"文学反映生活"的理解既有科学的一面,也有同样狭隘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