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当前城市劳动力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现代城市就业机会的不均等、严格的户籍制度、高昂的生活成本以及心理素质和文化差异等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无形障碍。从现代城市文明的角度来看,如何消除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各种障碍,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大挑战,这一问题的解决与否将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繁荣稳定。  相似文献   

2.
3.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于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通过调查分析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现状、思想现状和行为现状,概括该群体的特点和面临的一些问题,具体从社会保障制度、市民化素养提高、城乡群体心理鸿沟弥合、职业角色和身份定位、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探索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性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转化为市民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针对江苏南部地区创造的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成功经验,介绍了使农民工逐渐融入城市的一系列制度和举措。这些制度和举措是: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解决农民工的居住、妥善安排农民工子女的入学、构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等等。由典型地区的成功经验可以引出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制度性对策,这就是,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底线,构建社会保障制度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农民工目前已经成为农民工群体中的主体,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无论是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还是其个人素质及留城意愿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了适合融入城市的一代。  相似文献   

6.
一直存在的二元制社会结构、市民的社会歧视、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关注和容纳不足、农民工社会交往面窄以及经济窘迫、见识短浅带来的自卑感等,造成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心理障碍,让城市的农民工始终觉得自己不是广大市民的一员,难以真正融入城市。通过成人教育这一途径,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和指导,协助其打破内聚式的社交网络和消除阻碍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因素,让农民工找到城市的归属感,可以积极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7.
针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指出庞大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是融人城市的最积极力量,也是城市化的主力。新生代农民工有其自身的特征。构建符合现代社会基本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根本标志。应当对建立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予以战略性安排。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文献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不可逆转的潮流,而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民工潮”的出现,有关农民工的研究逐渐兴起。从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制约因素以及如何改善这三个角度出发,对学界的研究成果作出归纳和整理,为今后继续研究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催生了农民工随迁子女这一特殊群体,他们有着融入城市的强烈愿望,却遭遇着户籍制度、媒体舆论、教师和同辈群体的固有偏见和不公正对待,由此产生的社会身份困惑、"向下构成"压力、学业表现受抑制和社交封闭成为这一群体城市融入过程中难以逾越的心理壁障。对此,应当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扭转媒体舆论的负面偏向,积极推行全纳教育,削弱社会偏见产生的刻板印象,建构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的社会支持力量,并对农民工随迁子女进行积极的心理辅导,最终实现农民工随迁子女与城市的良性融合。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城市融入问题也日益成为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入手,进而指出阻碍其城市融入的主要障碍,并从政府、社会、主体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对于当今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进城农民工:社会支持与城市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社会支持的视角,分析农民工城市融合与社会支持间的关系,提出了社会支持影响城市融合的四因素因果结构模型:配偶支持、家人支持、朋辈支持和邻里支持。基于河北省272名城市农民工的调查,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拟合,结果发现,除了配偶支持的作用未得到证实外,家人支持、朋辈支持和邻里支持的影响均具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进城后,无论城市社会还是农民工自身都不能把进城农民作为城市的主人。鉴于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 在使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完善城市融入机制迫在眉睫。政策上的制度体系异化、社会保障缺乏,社会上的歧视和排斥,自身 条件限制等问题的存在,威胁到社会和谐稳定。这就需要政府、社会、农民工自身不断完善改进,进而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进  相似文献   

13.
身体既可以呈现为主动性亦可以呈现为被动性,它受社会位置的限制却又未被完全限制。通过对H工厂几位青年农民工的深度访谈指出,对于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都相当缺乏的青年农民工来说,经由身体而展现的身体资本既是他们所能获取的重要文化资本,也是他们实现向上流动获取更高一级社会地位进而留在城市、融入城市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青年农民工所采用的身体资本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社会正在进行着的一系列象征斗争,在其中,正是身体或者说通过身体,社会进行着区隔。  相似文献   

14.
引导农民工转变为城市人口并融入城市,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农民工面临的生存、心理、职业、社会、政治等发展困惑阻碍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进程,城市融入本身是破解困惑的重要价值取向和最终诉求。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规律和方向进行探讨后明确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本质是城市亚文化认同,实现的关键是进行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亚文化的心理重构,才能促进农民工走出城市融入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关于移民融合问题的既有研究普遍存在“主体缺失”的局限。基于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访谈发现,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之间的理性转换是他们在城市融合过程中的重要行动策略。他们通过教育投资、交往投资、印象管理等方式实现了三种资本之间的相互转换。这一转换过程推动了新生代农民工各种资本的数量增加与结构优化,丰富了他们城市生活的形式和内容,推动了他们的城市融合进程。不过,资本转换的策略行动对新生代农民工(移民)融合的回报效应并非一成不变的线性关系,而是受到制度安排、社会文化环境及其初始位置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群体异质性视角下,对农民工社会融合的状况以及消费行为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农民工总体社会融合程度不高,但具有较强的融入意愿,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农民工社会融合存在明显促进作用.分类研究发现,消费行为仅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存在显著积极影响,而对老一代农民工的影响不显著,同时对男性农民工的作用强于女性农民工;理性型消费行为能够提高农民工社会融合程度,而冲动型消费行为却会阻碍农民工融入城市,但是节俭型和炫耀型消费行为对农民工社会融合不会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社会融入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涉及职业待遇、职业行为、文化观念、身份意识等多个层面对非农职业的适应与融入,具体包括职业待遇整合、职业行为适应、职业文化接纳和职业身份认同四个维度。因子测评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具有总体水平低、内部不平衡的发展特点。回归分析表明,学历低、年龄小、不在婚、务工年限短、所在企业规模较小的新生代农民工在诸多方面的就业质量状况都比较差。而分地区进行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呈现了更多的差异性。以上研究结果的政策含义在于推进相关部门以社会融入为指导思想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8.
建构城市融合指标体系基础上,对农民工城市融合程度的测量是外来农民工的城市融合研究的理论基础和重要议题。由于学术界对农民工城市融合的内涵、外延仍有不同理解,因此不同学者选择从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种不同方式选择测量维度和指标体系。测量方法上,也有多重指标法与单一指标法之分。  相似文献   

19.
新农民工群体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手,其正能量和推力巨大。有效的新农民工培训是个人与社会发展进步的现实需求与期待。良好的培训有利于新农民工的健康成长,新农民工素质的提高能增强制造业实力,促进企业、城市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