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意与象在古典诗歌的创作和欣赏中,存在着运动距离和心理距离。正是意与象的距离在创作中不同程度的实现,才使不同的古典诗歌呈现出不等级性和同一首古典诗歌呈现出多层次性。也正是意与象的距离在创作中的良好配置和同时实现,才使古典诗歌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古典诗歌意境的创造,恰是意与象各种距离和谐自然、恰到好处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易传.系辞上》在解经的过程中提出了意、象、言三个概念,并初步论述了三者的关系。这三个概念在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中充分展开。争论中有三个主要观点,即言不尽意论、得意忘言论、言尽意论。这三个论点在中国古典解释思想中有其重要地位,对之从诠释学角度进行分析,在与西方前诠释学和一般诠释学的比较中重新审视意、象、言在理解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探讨建立中国诠释学体系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3.
"言"、"象"、"境"是中国古典文论中三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而表现说则占据着中国古典文论文质观的主流位置。在表现说的视野下,"言"、"象"、"境"是三个具有历时性续承关系和共时性构成关系的三种表现形态,"言"——"象"——"境"的发展过程是由单一而走向系统化的过程,此过程揭示了中国古典文学表现形态的历史演进。  相似文献   

4.
中国画水墨语言极为丰富 ,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外化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这种艺术语言反映在传统的水墨山水画中 ,则深化为“言”“象”“意”的高度统一。“言”为山水画的笔墨形式 ;“象”是通过笔墨所再现的物象 ;“意”则是山水画表现的意境。三者层层递进又融贯相通。对于三者关系的把握 ,有助于我们对传统水墨山水画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言、象、意三者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既涉及语言学知识,也涉及美学知识,更涉及哲学知识。古人早就意识到"言不尽意",于是"立象以尽意",最后达到"得意忘象"。对言、象、意三者关系的不同认识,导致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西方的有所不同,中西美学也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象意语言     
元语言研究的开展和讨论是和近代西方逻辑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虽则从莱布尼兹起早已标出这个理想了。本文作者谈的象意语言事突上也就是作为元语言来对待。和欧洲许多汉学家一样,作者把我国古汉语说成是最接近象意语言的一种语言,这是值得我国语言学家注意的;文中还从《孟子》里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她的论点,但因篇幅关系都略去了。原文的题目是“形而上学语言与象意语言”,收在《英国世纪中的哲学》一书中;由于我们只选译其中关于象意语言标准的一段,所以改换了现在的题目。  相似文献   

7.
“言”和“意”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中的一对美学范畴,其关系问题是中国古典文论的核心问题之一。“言”和“意”的关系主要是指语言能否准确无误地描绘社会生活或自然景观,表达作家的主观意图或思想情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一开始就存在着分歧:儒家认为“言能尽意”,道家却认为“言不尽意”。魏晋至唐宋的理论家也各执一端,并在此基础上派生出虚实、形神、意境等重要理论命题。本文认为“言”“意”关系的实质是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并且与虚实关系、形神关系、意境关系同根异脉,血肉相连。  相似文献   

8.
一些人认为中国古典文论是抒情的,没有反映论的思想。从心物关系、意境理论、"比德"式审美方式和哲学基础等方面展开分析,可以发现,反映论之所以能在20世纪的中国顺利成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文论,是与中国古典文论中的反映论思想基础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水墨人物画语言极为丰富,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外化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这种艺术语言反映在水墨人体画中则深化为墨、象、意的高度统一,三者层层递进又融贯互通,不仅赋予了水墨人体丰富的表现性,而且还包含着特殊而深刻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0.
文章简要论述了建筑创作的“意”、“象”以及在建筑创作中两者之间双向互动的相互作用关系 ,并谈了作者本人就手法、以“象”观“意”、达“意”之“象”方面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言意"理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这一理论问题在中古时期得到了充分发展,形成了全面系统的理论体系。中古"言意"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与儒家、道家不同的"言意"观和魏晋时期发生的"言意"之辩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正是儒家、道家不同的"言意"观和魏晋时期发生的"言意"之辩促成了中古文论"言意"理论的发展和成熟,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言、象、意都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三者相互关联,构成“言不尽意”和“立象以尽意”传统美学图谱。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舞中所蕴含的"形"、"象"、"意",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其中"象"的哲学意蕴是指想象中的外物形象。舞蹈作为人体艺术语言,动作姿容的外表形态是舞蹈的"象",动作姿容的内涵是舞蹈的"意"。将中国古典舞置于辩证关系上进行分析,古典舞之所以在中国源远流长和认同是因为以"道"作为其内在的精神核心,以"划圆"为运动规律核心,以"气韵"做为其内外情感的两重性,以流动性和变化性启示宇宙内部的和谐与节奏,同时体现了"古典精神"于中国舞蹈的影响和延伸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30年古代文论界围绕"象"范畴的研究主要从九个方面展开:"象"范畴的发展演变史,"象"的思维方式及审美特征,"象"在创作构思中的作用与表现,"象"的分类及其后世影响,"象"在哲学命题中的地位与功用,"象"的子范畴辨析",象"与"image"的中西对比,意象与意境的探讨,《庄子》散文的"象"言说分析。虽取得部分成就,但在某些方面诸如"象"范畴在先秦的泛化及其内涵、外延,"象"交织、渗透所形成的范畴群落,"象"在诸子和史传散文中的运用,"象"进入文论层面成为元范畴后的内涵与外延、渗透与跨越,"象"所体现出的中国文论范畴之民族特征等,都有待进一步开拓和深入。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汉字理论中,象意造字法就是通过联想、比拟、象征等间接手段来表现词义的一种造字方法.从写词的角度看,它与象物造字法、象事造字法一样,也是形象写词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构形角度看,象意造字法所创造出来的字形(即象意字)是颇具特点的.通过对殷、周时代的甲骨文、金文中一些象意字的分析和归纳,可以推论象意造字法在造字构形上有如下主要特点:一、依图形关系而引起联想的象意字;二、用象征性符号表示的象意字;三、依附一定条件的象意字;四、同体比附的象意字.  相似文献   

16.
审美暗示是中国古代文论一个重要的命题,从远古时代起,中国思想家就已经开始着手探讨审美暗示与文艺创作的关系,并留下了许多时至今日仍然广为传诵的艺术思想,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象"、"味外之旨"和"不尽之意"等。在后现代理论的语境下,中国传统的审美暗示关心的其实是一种"开放式创作",虽然其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深深烙下了中国美学思想直观和印象式的鲜明特征,但与后结构主义的文学开放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文并不企图系统研究中国传统的审美暗示在古代文艺领域的表现,而是要在后现代开放性理论的框架下探讨审美暗示的一些重要观点及其现代意义,并对中国古典文论中的一些核心观念进行现代转化,为建立中国的开放文论做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关于名与实、言与象、言与意、象与意之间的不完全同一的差异性关系的论述,深刻揭示了名与实、言与象、言与意、象与意之间相互转化和生成的普遍被中介,以及在中介中普遍被改变和建构的性质。这样古老的哲学思想与当代信息认识论所揭示的相关思想直接相通。  相似文献   

18.
气、象、味是中国古代文论最基本的元范畴,气、象、味三者的相互交融、衍生又衍化出无数的子范畴与范畴群,从而构成中国古代文论的梯级范畴网络,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对文学的特征、规律、本质联系的全面把握."象"主要涉及文学的反映对象及创作客体的性质特征,<文心雕龙>是"象"范畴确立和衍化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对中国古代文学文学形象及文学意境的创造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对意境理论的建构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言、象、意问题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极为古老的问题。它的意义在于提出了认识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其关系。对它们进行探讨和研究,直接关系到认识的主体性涵义,关系到主体的形象思维和情感思维,能促进哲学思维的深化,有益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从古代对言、象、意问题的论述来看,三者的核心是“意”。它至少包括这样三个方面:一是意的涵义;二是意的来源;三是意的表述。如果我们把感觉意识称作对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20.
言、象、意三者关系的探讨肇始于中国哲学思想的发端,经魏晋“言意之辨”更直接导致了中国哲学新方法和流派的出现。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语言哲学的兴起和语言学转向,意义问题更贯穿了从现象学、解释学到分析哲学和科学理论的各种哲学思潮,从根本上带来了知识理论和研究范式的全新革命。借助分属于“欧陆人文哲学”与“英关分析哲学”两大传统中的海德格尔的生存论语言观与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语言学的语言哲学之思,就人与世界、语言与人、文学与世界等诸多关系上的揭橥,使得在言、象、意问题上取得了全新的审视与启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