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青海蒙古又叫德都蒙古,是指居住于青海的蒙古族,青海蒙古人称自己为“库库诺尔蒙古勒(青海湖蒙古)”或“德都蒙古勒(上蒙古)”,是由历史上的卫拉特和硕特部众为主,以卫拉特其他部众、东蒙古部众的后裔组成,这些蒙古族入居青海在不同的时间,并从不同的地区迁居青海,与各民族长期杂居,过着古老的游牧生活,形成了德都蒙古现在的布局,他们在传承蒙古族古老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他民族的交流接触和地域环境的间接或直接影响,从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习俗,成为整个蒙古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千百户制度,就其性质而言,是土司制度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清朝在罗卜藏丹津事件后直接管理青海牧区藏族的一种政治措施。和任何其他制度一样,这一制度只是青海藏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藏族居住在青海牧区的历史,远比其他民族早,人口也较其它民族多,有一套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法规。明中叶以后,由于蒙古族各部陆续进入青海,特别是和硕特部固始汗于明末徒牧青海后,青海绝大部分地区都归入其统治之下,藏族各部成为和硕特蒙古的臣民。满清贵族入主中原后,虽然和  相似文献   

3.
西海“流虏”是指经常往来于蒙古草原与青海湖地区的蒙古部众,他们为护持藏传佛教而频繁来往于蒙古与青海甚至是西藏之间。他们的行为在客观上密切了蒙古与青海西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格鲁派在蒙古迅速普及并在西藏占据了优势地位。从长远来看,流虏”对蒙藏关系的沟通为清朝进一步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百余年前欧洲掀起了内陆亚洲腹地地理考察的高潮,包括青海在内的我国西北地区成为重要考察范围.其中,俄国考察家科兹洛夫多次进入青海地区,进行动植物标本收集分类、水文探测、地质分析、气象测试,对青海自然生态环境做了细致的考察.并深入青海少数民族生活地区,采用欧洲民族学界普遍使用的观察、访问等田野调查方法,对蒙古、藏、土等民族社会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他们所留下的考察记录,对于今天保护与修复青海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传承青海民族社会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公元1578年,俺答汗在青海湖畔之仰华寺与西藏哲蚌寺法台索南嘉措会晤,并皈依了藏传佛教。青海自然成为藏传佛教僧众来往与蒙古各部落与西藏之间的重要交通要道,藏传佛教必然会对甘青地区的土、蒙古等各民族产生重要的影响。藏传佛教传入土族社会并渗入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由此也产生了双重影响,本文对这些影响进行了阐述和探讨。认为一方面它成为束缚人们的精神枷锁,阻碍了土族社会的人口繁衍、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却使土族地区的寺院成为文化传播的中心,一些土族的高僧成为当时的知识精英,他们通过著述与宗教实践,对加强土、藏、蒙古、汉等民族之间的有效交流与文化互动,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 世居青海省的六个主要民族所操语言分属汉藏语系和阿尔泰语系。汉族,回族和藏族分别操汉藏语系的汉语和藏语,蒙古、土和撒拉族分别操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土族语和撒拉语。操着不同语言的这些民族,在青海这块土地上世代相处,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过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加之邻省汉语河州方言区的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如回、保安、东乡族的交往,相互都产生过一定影响。青海汉话的许多特点就是在  相似文献   

7.
蒙古民族自13世纪20年代进入青藏高原活动以来,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但对青海蒙古族的研究,则起步较晚。建国以后开始正式起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使青海蒙古族的研究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有了长足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清朝在统一天山南北以及与中亚各部族政权建立联系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蒙古语文在中亚的地位和作用,使蒙古语文成为相当重要的沟通语言工具。蒙古语文在清朝与中亚诸部族政权沟通交往环节中所扮演的语言媒介角色,亦从另一个侧面呈现了清代中央王朝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本文廓清清朝颁给中亚各部族统治者蒙古文敕谕的历史背景,并展开讨论蒙古语文在清乾隆朝统治新疆、经略中亚时期所发挥的沟通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旨在挖掘、抢救和保护、研究青海藏、蒙古、回、土、撒拉等五个高原民族民俗历史文化遗产,配台民族教育及宣传青海各世居民族历史与文化的青海民族学院民族博物馆(原民族民俗展览室),自1985年正式展出以来,已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教育效益。  相似文献   

10.
青海藏族服饰文化编者按:“青海是祖国一个十分可爱的地方”。长期以来,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兄弟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勤奋开拓。创造出灿烂的民族文化。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五彩纷呈的青海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我刊决定从本期起,新设“民族民俗文化之苑”栏目,...  相似文献   

11.
青海蒙古族从迁徙到青海高原以来,相对于蒙古族主体独立生存,于青藏高原这个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在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丰富了蒙古族文化的内涵。本论文从青海蒙古族历史文化形成的特点入手,对青海蒙古族古代文学的发展特点,从古代蒙古语书面文学、用古代藏文撰写的蒙古族书面文学、古代蒙古族民间文学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探究青海蒙古族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分析归纳其独有的特征,从而,论证青海蒙古族文学在蒙古族古代文学中所具有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它与其他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往中,受其他民族的影响,从而产生了一个个特别的边缘群体。回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交往中产生的群体,著名的有云南迪庆的“藏回”、大理的“自回”、玉溪的“彝回”和西双版纳的“傣回”,内蒙阿拉善的“蒙回”和青海的“托茂人”等等。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回族与汉族的交往范围更广,程度更深,受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3.
同仁,是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所在地,海拔2502米;属民族杂居区,除藏族外,还有汉、回、撒拉、土、保安、蒙古等民族。藏族是黄南地区人口最多的民族,有9.7850万人,占总人口的64.8%,汉族有1.5280万人,占总人口的10.12%;回族有1.0649万人,占总人口的10.08%;土族有6905人,占总人口的4.57%;保安族有170人,占总人口的0.57%;撒拉族有895人,占总人口的0.59%;蒙古族有1.9219万人,占总人口的12.72%,聚居在河南蒙古自治县,从事畜牧业(据《黄南藏族自治州概况》)。随着社会的发展,藏族与其他民族的往来日益频繁,关系也日益密切,在交往过程中,藏族除借用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一些词语外,还借用了许多汉语的词语。本文拟对藏语安多方言同仁话(以下简称藏语)的汉语借词的分类、借用方式、语音变化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蒙古族进入青海的不同历史阶段,简略的叙述了青海蒙古族服饰文化形成的历史脉络及形成后随着地域、自身的发展和周边民族的不同而又形成独特的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15.
青海汉族的来源、变化和发展(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青海汉族的来源、变化和发展(上)芉一之一青海汉族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应该研究青海汉族是青海这块广阔而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的古老的具有悠久历史的世居民族,与兄弟民族藏、蒙古、土、回、撒拉等,同是这里的聚居民族。许多人都知道,青海最古老的原始居民是古代羌人。由于...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交往范围的扩大,人们的价值观正在突破传统向现代、开放的方向进行重构,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总趋势。文章通过对社会转型期青海蒙古族传统价值观与政治价值观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使人们了解蒙古族价值观变化的轨迹及影响价值观变化的一些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青海各少数民族的自治政权,是一九五三年冬和一九五四年春先后建立的,到现在已经十周年了。十年前,居住在这里的藏、回、蒙古、土、撒拉、哈萨克等民族,在党和毛主席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实现了长期梦寐以求的区域自治的愿望,在自己的历史上写下了全新的篇章。解放前,在国民党政府的民族压迫制度下,特别是在封建军阀马步芳的残暴统治下,青海各民族地位极不平等,民族间和民族内部的纠纷层出不穷。封建主、牧主、地主、部落头人、寺院上层,又都操有种种特权,野蛮地压迫剥削各族劳动人民,任意对他们施以酷刑以至杀害。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严重阻碍了各民族的发展,生产力不断遭到摧残,生产水平日益下降,各民族人民陷于极端贫困落后的状态中。例如,青海藏、蒙古等少数民族赖以生存的畜牧业生产,到一九四九年,竟比一九三七年下降了百分之四十二以上。各族劳动人民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长期在死亡线上挣扎。  相似文献   

18.
雅楞丕勒是民国时期一位颇有政治野心的青海蒙古族王公.他为了摆脱马家军阀对青海蒙古族地区的统治和盘剥,出走内地.从日本档案文献发现,雅楞丕勒受日帝诱惑,从事了一系列所谓的民族“独立”、“自治”活动,试图通过日本关东军的势力实现“青海自治”.但是随着日军的全面崩溃,使其依靠日本帝国主义势力实现“青海自治”的政治理想彻底破灭.  相似文献   

19.
边缘化的中国穆斯林族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缘化的中国穆斯林族群是指那些生活在蒙藏等民族地区的回族及蒙古族穆斯林 ,由于他们人口少 ,长期与该地区占绝对多数的主体民族生活在一起 ,他们之间相互通婚 ,在主体民族强势文化影响下 ,接受主体民族的语言、服饰及生活方式 ,但仍保持了伊斯兰教信仰。学术界一般称他们为藏回、蒙古回回、傣回、彝回等 ,这些边缘化的穆斯林生活方式及历史来源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 ,认识还不尽统一。笔者结合田野调查同时吸收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0.
青海蒙古族有71515人,占我国蒙古族总人口的1.49%左右,占我省总人口的1.60%(1990年)。主要分布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部分散居在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刚察县以及东部农业区的部分地区。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从全省蒙古族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况看,只有海西通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其他地区的蒙古族基本失掉了自己的语言。在校生的学龄儿童没有学习本民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