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试论中国画审美的距离把握方式戚序旋转着的无限—太极图,形象地告诉我们,中国人的艺术所营造的空间是一个用心,而不是用肉眼所能看到的世界。在古典哲学影响下的思维方式产生了中国的艺术精神、造型观念、造型形态,不论是从敦煌壁画或文人画师之作到民间艺术品都可以...  相似文献   

2.
当代公共艺术存在于公民社会的文化背景中,以兼容性为基本内核,是融合了社会文化和艺术语言的集合体。新的文化内涵衍生出区别于传统审美角度的的方式和意义,这也决定着公共艺术的审美方式将由瞬间的情节体验向"即时性"的过程体验过渡,其审美意义的文化构成形态也发生着由"仪式化"和谐向追求"戏剧性"冲突的嬗变。发掘当代公共艺术潜在审美价值,旨在为公共艺术的创作者和观赏者提供多维的审美视角,一个新的艺术"观看"的方式,并试图对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合乎当代文化语境的诠释。  相似文献   

3.
审美与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日常的生活场景本身就是某种审美和艺术的表达。高台县罗城乡的"转灯"习俗体现了崇拜与禁忌、仪式与狂欢的审美特征;作为一种民俗事象,又承载着汉民族自形成至今积淀而成的价值观和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4.
通过跟踪考察甘陕一带的寺庙造像工程,对贾玉龙①为代表的殿堂造像匠工的造型思维研究,本文认为当代造像匠工的审美取向不仅仅具备着地域群体审美观念的共性特征,而且还呈现出了个性化特征的审美倾向。反映在造型中,虽然这种“个性化特征的审美倾向”不可能跨越宗教的范畴,但是,它却实际的反映了中国本原哲学在民间活态传承发展的事实,同时,它也是影响宗教艺术在今后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围绕"惊异"进行具体而全面的分析,探求"惊异"所到之处的境界。认为惊异澄显和唤醒了哲学思考,而审美惊异确是"此在"回归生命本真状态的契机,对于艺术来说,惊异又是创新的内驱力和来源,让诗的审美达到灵魂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现代艺术,从审美和艺术与现代民主政治互动的意义上说,就是审美和艺术与现代民主政治合谋的产物。艺术民主化是通过审美和艺术的常识化或知识化而非体验化来实现艺术的可分享性,从而体现自由、民主和进步的过程。它是审美和艺术"立法者"重构的过程,即从少数人(精英)控制型"发展"到多数人(大众)控制型。值得警惕的是,在审美和艺术领域...  相似文献   

7.
人体律动是舞蹈艺术审美造型的核心。从美学视角,通过人体律动的造型美、形象美、音乐美、风格美与抒情美的全面论述,揭示了作为舞蹈艺术的审美创造特征。  相似文献   

8.
以二维构图审美心理来塑造三维形态物体的手法是早期立体造型艺术的特点,这种造型手法长期影响着建筑艺术造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群体建筑,人们关于建筑艺术的视觉特点实际上是二维性的,这种二维构图审美心理,影响着传统城市的肌理形态以及城市公共空间的内向性,从而形成了其连续性与致密性的视觉特点。  相似文献   

9.
分析美学家诺埃尔·卡罗尔指出,尽管艺术哲学与美学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二者是两个存在交叉实则相互独立的学科领域.两个学科之间的交叉点为艺术的审美理论,主要形成于美学向艺术哲学演变过程中,无功利的审美作为美学学科的核心与艺术本质的结合,使得艺术哲学和美学之间造成长久的混淆.卡罗尔通过对艺术哲学与美学混淆的历史与原理的辨别指出,艺术哲学研究范畴较美学宽广,包括核心问题艺术本质,以及与艺术本质相关的艺术定义、艺术本体、艺术经验、审美经验等多个重要问题.艺术哲学的潜在基本任务是将正在出现的新作品尤其是革命性作品,归为艺术家族而提供理论手段.  相似文献   

10.
金鉴 《北京纪事》2014,(11):107-108
我爱紫砂制品,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它那朴雅、不务妍媚、谦谦君子的品格是我最为敬重与钦佩的。 我的紫砂藏品中有件"无名"紫砂盆,"无名"并不是无款,它的款识竟然是"中国宜兴紫砂工艺厂制"。它是我紫砂藏品中的翘楚之一,有朋友会问"无名"为何成为"翘楚"?这正是我要向您述说的……  相似文献   

11.
沙画属于一门综合艺术,涉及了多个领域,包括动画、绘画、现代科技、美学、心理学以及影视等。动态性是沙画较为明显的特征,通过合理构图和多变的转场,对创作主题的审美客体和审美情感进行传达。首先阐述了沙画艺术的相关概念和特点,然后分析沙画艺术的美学意象,最后探讨沙画艺术的造型观,并提出了对中国沙画艺术发展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2.
凤翔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以彩绘泥塑最具风格。它具有丰厚的民间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民间艺术样式,彩绘泥塑的造型、绘制、用色都独具特色,体现出汉唐艺术的丰满和图腾文化的神秘,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凤翔彩绘泥塑与民俗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呈现出强烈的民俗文化特征,虎的形象在彩绘泥塑上表现突出它与远古的图腾文化有着的文化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3.
根据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的、距今7000年的早期"彩绘陶"残片,以及全国各个地区的"彩绘陶"发展情况,对河姆渡"彩绘陶"艺术的图案(图形)、色彩与我国其他地区的"彩绘陶"艺术进行了对比论述。以"彩绘陶"艺术为载体,对浙江"彩绘陶"区域性文化与我国"大文化、大艺术"的关系进行了尝试性探讨,并对我国传统图案(图形)色彩的"五色审美观"及其文化内涵的延伸等问题做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动画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可繁衍的民族文化。中国动画电影经过近一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其独特的本土化美学风格,它反映了中国本土、本民族的价值观念,也是社会人文内涵以及审美趋向的呈现和表达。本文以中国动画电影创作中本土化的美学风格为切入点,将中国动画电影创作的发展置入全球化的语境当中,分析其美学风格的表达与呈现方式的特点及成因,并提出动画电影在全球化和商业化的冲击下所呈现的本土化美学风格之变革思路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辞格是汉语中最富情趣和魅力的部分,在文艺语体中广泛运用。本文从描绘形象、创造意境、增强情感、增添情趣和构造形式美五个方面,论述辞格在文艺语体中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上古神话具备了小说艺术最基本的审美品质,它不仅奠定了小说艺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而且形成了小说艺术最基本的审美特征,因此,从文体的本质性特征上看,上古神话就是中国的原始小说。  相似文献   

17.
秦汉时期的陶俑艺术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探究秦汉陶俑艺术发展的历史文化动因,可以从其文化源头、艺术风格形成的社会背景等方面作考察,还可以从审美结构的视角,考察秦汉时期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基此看秦汉时期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其形成是一个由理性化为感性、由社会化为个体、由历史化为心理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集中体现了中国艺术的本质特点。中国电影艺术家将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理论,运用于电影视听时空艺术的创造上,追求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美学风格,为观众营造出既符合民族审美心理,同时又充分体现中国艺术哲学精神的影像之境。  相似文献   

19.
陶艺介入空间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空间”的理解为基础,并结合当今“知觉空间论”,通过对陶艺介入二维、三维室内外空间的研究,从各方面阐述了陶艺介入空间的多种思考,并引发出陶艺介入现代二维空间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音乐剧的中国“本土化”要立于中国当代社会现状,遵循中国观众对文艺作品的接受规律与需求,从内容选材、艺术技巧、价值导向、审美表现等方面融入本土元素,创制具有中国气派、风格、特色与神韵的音乐剧。传播具有中国“本土”哲学思想与美学特征的音乐剧,有利于强化艺术的美育功能,有利于推进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