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众多从事声乐艺术的人群中,特别是声乐表演艺术,无论是演唱还是教学,人们都过多重视演唱的技能技巧,而往往忽视声乐表演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对表演者的影响。文章将通过影响声乐表演心理的因素和培养声乐表演心理控制与调节能力两个方面详尽阐述声乐表演心理控制和调节能力在声乐表演中的作用,从而能够引起广大声乐艺术工作者的对这方面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正>要成为一名好的歌唱家,学会发声技巧是实现梦想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为了帮助学习声乐的学生或有此爱好的人可以更好掌握声乐的技巧,李然与李雪梅合作撰写了《声乐》(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一书。该书共十章,内容全面丰富,围绕声乐中歌唱的语言训练与发声练习技巧全方位进行了介绍。适合学习声乐的人们阅读,对于声乐教学人员也有一定参考价值,可作为声乐专业学习教材使用。一、研究对象明确,内容丰富全面该书以声乐为研究对象,第一章系统阐释歌唱发声的基础知识,具体对人的呼吸系统、发声  相似文献   

3.
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但目前音乐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偏失问题是不容回避的.音乐人才的表演能力匮乏,影响到其艺术表现力.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声乐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学生的整体艺术美感的培养,强调声音技巧而忽略了形体表演.所以,声乐学生急需补上形体表演这一课.  相似文献   

4.
庄清华 《东南学术》2023,(2):208-215
中国古代戏曲文学继承和发展了古代诗歌、小说以及山水画、文人园林等在空间艺术上的呈现方式,创造了作为场所空间的“物境”、作为意象空间的“情境”、作为诠释空间的“诠境”和作为幻化空间的“幻境”等四种空间类型。当然,在具体的戏曲作品中,空间形式常常是丰富多样的,作者往往综合运用多种空间类型的叙事功能,创作出多种空间形式相互叠加但又层层递进的复合型空间。戏曲文学这一意蕴丰厚的空间形式,与写意、灵动的戏曲表演空间相得益彰,呈现出多层次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5.
通揽深论以实求新之作─—读许金榜《中国戏曲文学史》乔力古代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纵览时下已出的多种文学史的戏曲部分,却是按体裁分代论述,难以构成自足的系统;而几部专门的戏曲史,则大都侧重于声腔表演方面,相对忽略、...  相似文献   

6.
声乐表演是以演唱的声乐作品为依据的创作过程。表演者只有通过全面深入的作品体验,才能对作品形象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准把握作者及作品形象的情感,运用自己的演唱技能充分地展示作品。美声唱法是世界巅峰声乐艺术,在声乐表演方面有其独特的艺术要求。本文系统地阐述了美声声乐表演的体验技巧。  相似文献   

7.
针对中国古代戏曲晚熟的原因,中外各学者各有不同解释。综合各学者的研究,影响中国古代戏曲晚熟的因素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发达商品经济的晚出、中国古代独特的政治思想文化的制约、中国古代戏曲特有的综合性复杂性的制约。  相似文献   

8.
声乐艺术是指集声乐作品、声乐创作、声乐表演、声乐教学、声乐评论为一体的艺术系统.对于声乐艺术的研究,很少有从哲学、美学的角度去深度解析与阐释.大多数研究停留在对于具体作品个案的审美特点的分析以及具体唱法的研究上.一切声乐创作首先是建立在自成一体的声乐芙学观念上,这个观念决定了作品的美学风格,美学品质,决定着声乐表演者表演的艺术深度和高度.对于鉴赏者来说,决定了声乐作品鉴赏的审美选择,同时,影响声乐教学工作者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式.最后,声乐审美观的确立也决定着声乐审美评论的立场以及价值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9.
俗赋是一种面向观众表演的说唱形式.由于俗赋至唐五代不再流传,加上作为案头阅读赋体的发达,又由于打油诗的发展,致使俗赋在中国古代戏曲中并不多见.作为供读者案头阅读的赋体,也时而被运用到古代戏曲中来,以致造成俗赋与其混淆而被人们忽略.在写人、绘景、拟声、状物上,古代戏曲中还有词话等说唱形式;叙事主要由戏曲中的宾白与唱词所构成的情节来担任,而作为叙事为特点的俗赋在戏曲中只是穿插片断,对剧情的推动作用也不大,这些因素无疑影响了俗赋在古代戏曲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曹俊玲 《学术探索》2012,(3):180-182
民族声乐从广义上可包含民歌、新民歌、戏曲、说唱四大类型,在我国56个民族中,融合了各地方言、风俗习惯等,形成多种多样的演唱技巧、演唱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再加上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中外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更多西洋美声唱法也流入中国,而人们对美的追求与欣赏水平与日俱增。本文结合当前多样化审美状况,对发展民族声乐的方法进行分析与阐述,以创造更富个性化的民族声乐艺术。  相似文献   

11.
李培 《江淮论坛》2023,(1):187-192
以1954年日内瓦会议为界,1949至1966年间新中国初期的文化外交中的戏曲交流活动主要分为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交流和与世界各个国家的广泛交流两个阶段,戏曲艺术分别采用了突出技巧为主的碎片化身体叙事和整体化的现实主义叙事两种策略。它们的应用不但使戏曲艺术形成了“文武兼备”的表演状态,而且让海外各国认识到了中国发展的新气象、中国人民爱国爱家的新思想和对民族艺术的继承与创新。同时,在组织观念、形式构成和表演内容三个方面,为当下如何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八五年四月十二日至十八日,在河南郑州举行首届中国古代戏曲学术讨论会暨中国古代戏曲学会成立大会。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二十二个省、市、自治区的古代戏曲研究与教学工作者一百五十余人。这次会议是一年前开始筹备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编辑部、河南省文学学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共同发起的。会议得到各省学术界及戏曲爱好者的热情支持。 会议分两阶段举行。四月十二日至十四日举行中国古代戏曲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13.
歌剧选曲是民族声乐作品中专业性较强、专业水平较高,演唱难度较大的一类,演唱者在表演过程中要兼顾多个方面如人物的演绎、戏剧性的表现演唱技术的控制、歌曲结构的把握、民族音乐风格的体现、二度创作的发挥等。本文针对民族声乐作品中的歌剧选曲进行研究与探索,从而以此分析民族声乐作品中对于大型声乐作品的演唱与表现的技巧与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为民族声乐的演唱与教学提出有益的教学方法与理念。  相似文献   

14.
首届中国古代戏曲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4月12日至17日在郑州举行。来自全国二十二个省、市、自治区的一百五十多名从事中国古代戏曲教学、研究和编辑出版工作的同志参加了大会。会议收到论文92篇。这些论文选题广泛,内容丰富,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古代戏曲研究方面的成就,不少论文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材料,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会议上,代表们除阐述自己的论文观点外,还着重就中国古代戏曲史和戏曲理论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就古代戏曲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及戏曲研究方法的革新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主要观点简述于后。  相似文献   

15.
程式化是中国古代戏曲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戏曲艺术规律的感性显现。古代戏曲的程式化可分为程式化的叙事结构形式和程式化的叙事格局。对此加以研究,有助于发现戏曲各组成部分在戏曲文本和演出中不同的作用及相互间的有机联系。中国古代戏曲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程式化的叙事结构形式和格局,一方面是承袭了其母体艺术的形式体制,同时又与其他说唱文体相互渗透,另一方面又受到了其他文体创作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戏曲的民族特征许金榜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和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戏剧,但它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思想观念和美学追求。一、在思想内容方面首先,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戏曲著作中充斥着大量插图,明万历之后更成为戏曲插图的黄金时代。这些插图已远远超出装饰画的表面功用,而具有独立的艺术品性和审美价值。这些版刻插图与戏曲艺术诸要素,如楔子、科介、角色、曲词等有着密切联系甚至直接承担着同样的功能,与戏曲舞台表演、戏曲时空处理等艺术元素亦存在相通之处。戏曲插图与戏曲诸艺术要素或艺术元素之间的这种关联可称之为戏曲语汇,其为深入探讨古代戏曲插图本语—图互文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迪。  相似文献   

18.
俞为民,1951年生,浙江余杭人,中共党员,文学硕士,南京大学中文系戏剧影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81年研究生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戏曲历史及理论专业,导师钱南扬教授。毕业后留校,一直从事古代文学、古代戏曲、小说的教学与研究。俞为民自1980年以来,已出版专著八部,校注、校点古代戏曲、小说12部,发表论文60多篇。俞为民的学术成就主要在宋元南戏、明清传奇与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研究上。南戏学是戏曲史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宋元南戏的研究中,俞为民主要在三个方面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  相似文献   

19.
声乐教学中的心理障碍与调适王海莲声乐教学研究是探讨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尽快掌握发声技能技巧,指导学生正确运用声乐理论知识,以美好的声音,融洽的情感来解释声乐作品的一门具有较高艺术要求的科学。然而,在近年来的高等师范声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进度慢,成功率不高...  相似文献   

20.
苏涵 《东南学术》2004,(1):163-168
从古代戏曲中"墙"意象的文化聚合与审美演变可以看出,除少数杰出戏曲作家之外,大多古代戏曲作家只是偏重于对既成文化的接受,却绌于对文化的独立反思与自觉批判;古代戏曲在营构戏剧情境的过程中,形成了追求戏剧性与诗意性的民族特色,但是,又往往将一种戏剧情境定型化,这样,就会出现审美的新鲜感与生命力的衰微;古代戏曲叙事模式的相互沿袭,即使有越来越圆熟的技巧,却弱化了真正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