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村落传统生态知识的多样性表达及其特点与利用——湘西土家族村落“苏竹”个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陵山区特定的生活空间塑造了土家族既受水系又受山系双重制约的生态认知体系。这种认知体系以生产劳动中人们对生境的认知和信仰为基础,以生活中人们对生境的维护和适当利用为内核,以具体的文化事象为表达形式。本文以湘西龙山县苏竹村为个案,初步探讨了村落传统生态知识在现代社会中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认知人类学视野下的土家族农家肥知识探析——鄂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红烈村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认知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知识如何形成且被运用的一门学科,因此它所关注的对象主要是“知识”,尤其是“传统知识”。生活在武陵地区的土家族有着独特的传统知识。以鄂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红烈村的为个案,从认知人类学的视野具体考察土家族农家肥知识的分类体系、认知利用及其对现代化肥知识的比较等内容后可知,土家族对农家肥知识有着特殊的分类和认知利用模式,这种模式对人们理解和反思传统知识的现代性具有重要意义;在考量土家族农家肥知识的现代性时,也不能忽视现代化肥知识的有用性与合理性;只有将传统与现代两种知识进行合理的互补与对接,使其达到一种共存互补发展的局面,才能更加有效地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3.
在侗族的传统社会里,侗族女性人人会刺绣、做侗农,刺绣是衡量女性贤淑、勤劳的重要指标,也是男性择偶的标准之一.而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变迁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同年龄群的女性对刺绣有不同的情感和认知,男性群体不再看重侗族刺绣这一手工艺,对传统习俗有了新的理解.年轻的侗族女性不会刺绣,但是所有的侗族女性仍坚持祖先的传统习惯,在特殊的场合和重大节日穿侗表进行社交,并认为这是民族身份认同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以“认知语言学”为主题,文章对近9年间国内8种外语类教学与研究核心期刊进行搜索,得到论文332篇。进行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总体分类,并围绕国内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总体概况,阐释了目前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总体特征和基本趋势,并通过数据系统分析,指出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尝试性地预测了今后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可能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范可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24-38
马克思与人类学的不解之缘产生于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不懈追求。不同的社会形态如何取代或者过渡到另一个社会形态的动力学问题始终是他核心关怀。为此,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关注与人类学有关的文献,到了晚年则潜心投入阅读当时的人类学著作。本研究的前半部分聚焦人类学对马克思的意义,后半部分讨论马克思对西方人类学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通过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要概念如“生产方式”“生产关系”“意识形态”等作为工具性概念使用而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6.
潘年英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0,(4)
文章评述了新近出版的王铭铭人类学著作──《消逝的繁荣》,认为它在“异地”与“本土”研究上有突破和收获,但其间仍然存在着“述而不著”的问题,这问题是人类学的“传统”,更是一种流行的“现实”,值得学界警惕和重视。 相似文献
7.
戴聪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9,(6):160-163
生态人类学已成为文化人类学研究领域的一支备受瞩目的新兴学科。生态人类学的学科任务是致力于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从而实现生态与环境、人与环境的科学的、持续的发展。本文从国外生态人类学发展的分析框架出发,着重对国内生态人类学相关文献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史江洪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4):66-71
在实地调查基础上,以一个传统的土家族村落为个案,分析了民间信仰在村落生活中的传承情况。较之其过去形态,个案民间信仰的当前状况已大见衰微,现实生活中的信仰事象主要只是一种行为层面上的重演,它已失去了其所以产生的原始观念基础——神圣性和神秘感。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表现为社会调控的作用、外来文化的影响、医药知识的普及与进步、经济生活的某些变化以及民间信仰和现实利益的冲突。 相似文献
9.
留守儿童:基于一个村落的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志军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8(3):51-56
基于对一个江西村落中的留守儿童的人类学研究,讨论了如下五个方面的议题他们如何度过童年?他们在父母离开的状况下的感受与愿望?他们的家庭教育及学校成绩如何?他们的基本权利是否得到保障,他们的道德发育是否存有危机?他们有什么样的意见和呼声?并讨论了留守孩背后的老人问题及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0.
从祭祀到生活——对土家族撒尔嗬仪式变迁的宗教人类学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志满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0(10)
撒尔嗬仪式是清江流域土家族特有的丧葬习俗,图腾崇拜以及祖先崇拜是其能够长期传承下来的基础.文章以宗教人类学的视角,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撒尔嗬仪式功能以及组织形式的现代性变迁进行了探讨,认为撒尔嗬仪式完成了从神圣到世俗的转化过程,并且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1.
王敏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6)
详细论证了少数民族文学人类学批评的基本特点和实践意义,少数民族文学人类学批评所具备的跨界性、多元视角性、对话性、整体辩证性和弱化少数民族性等特点会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开辟新的研究空间,它所具备的反思性也能实现对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传统观念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人水关系是人类在利用当地的水环境获取生存资源、与水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水文化,人水关系的变化对人类发展的可持续性将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云南大盈江畔一个傣族村寨项棒寨的考察,分析、研究当地近年来人水关系的变化,田野研究显示,这一村寨早期的人与河流为主体的水环境呈现着一种良性和谐状态,然而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河流权属关系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人与河流的关系开始朝着非良性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近50年来,当地水文化逐渐丧失,人类对河流过度开发,水环境恶化,严重影响着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水文化的重建,人水关系的良性建构,已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相似文献
13.
于兰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5):134-136
回指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然而对双先行成分回指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有必要根据回指项与先行项两个角度对双先行成分回指进行分类,掌握双先行成分回指的结构特征,并从优势关联度和心理表征两个方面针对双先行成分回指进行认知释义。 相似文献
14.
杨德睿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57-62
以上海正一道士的入门教育为例,讨论仪式音乐何以能成为许多宗教对初入门者进行宗教传习的主要手段。首先呈现上海正一道士教育传统给仪式音乐学习赋予的角色,然后说明并批判包括道士自身在内的观察者通常为这种教育传统给出的"经济理性解释",接着分析、批判了近年来稍见流行的"宗教身份标识说",即以"仪式音乐为道士身份的标识"来解释这一教育传统的做法,最后,援用认知人类学的视角和概念来分析上海正一道教的《进表科仪》,据以论证仪式音乐之所以会被采择为此一教育传统的入门课程,终极原因在于仪式音乐在辅助记忆和激发、训练想象力这两方面的卓越功效。 相似文献
15.
赵海燕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48-50,79
与传统修辞学对转喻的理解不同,认知语言学将转喻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文章首先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将转喻分为两大类,即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转喻和整体内各部分之间的转喻,然后,文章从认知突显、理想化认知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型三个方面解析转喻的认知基础,进而从语言经济性原则和社会交际礼貌性原则阐释转喻的语用限制。 相似文献
16.
17.
常春兰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3):33-37
认知相对主义是一种为大家所熟知的古老的学说,但熟知不等于真知,对于认知相对主义的很多批评实质上源于误解.事实上,认知相对主义有多种版本,从内容上来看,认知相对主义分为本体论相对主义和认识论相对主义两大类,认识论相对主义又可细分为合理性相对主义、概念相对主义和真理相对主义.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本体论相对主义和认识论相对主义都有强弱程度的区分. 相似文献
18.
人类学的文化研究是以地方性知识的挖掘分析为主要任务。在文化研究发展过程中,研究者逐渐创建了一套采集与利用地方性知识的理论方法体系。这套理论方法能帮助研究者立足经验主义的治学原理,通过对特定人群社会生活实践的近距离参与,采集包含地方性知识的田野信息,再从田野信息到文本资料的加工转化过程中完成对地方性知识及其功用和意义的客观科学解释。这种地方性知识的采集与利用能帮助研究者有效进行文化研究所需要资料的挖掘、整理和分析,从而形成有助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19.
胡牧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20,39(4):30-39
民族节庆属于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对在校学生具有美育等价值。民族文化在中小学校园中的传承是其重要的传承方式之一。立足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个案研究,从民族节庆的流变、民族学生走进节庆的事实,对民族节庆在校园传承中的教育价值和民族节庆进校园的教育功能进行探讨,指出让学生在对节庆活动的参与体验中达到寓教于乐、增强学习主体性、接受生态美育的目的。面对多样化的传承格局和教学实际,民族节庆进校园、学生走进节庆活动的传承方式也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20.
吴晓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7(3):47-50
原本存显干苗族传统生活空间中的湘西苗歌,受制于社会、文化、资本和传媒等多重文化逻辑力量的影响,一改其传统的文化功能意义,去除其本身浓厚的文化习俗色彩,从而置身于象征现代文化力量的都市广场中,于广场空间中进行展演的湘西苗歌,在抒情格式、演述程式、演述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异于传统样式的改变,呈现出舞台化表演特征和大众审美文化特征,湘西苗歌因此获得了广场娱乐的文化意义,同时,湘西苗歌也因此重塑一种新的主体意识,实现了一种文化和审美的统一,也在传统和现代的时空压缩式的置换中实现一种现代性幻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