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白居易的《琵琶行》写于唐元和十一年秋,是作者贬宫江州司马一年后所作。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很要紧,因为这正是白居易的诗风发生转变时期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2.
江州之贬是使白居易陷入极端痛苦和不平的重大事件.在江州时期,诗人的“失意”之情流之于笔端,创作了大量的“感伤诗”.江州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白居易的日常生活和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营造住所、读书写作、尽情娱乐、交友唱和、悠游山林,并把眼前的生活呈现为“诗意”的境界,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实现了个体精神的超越,使“失意”的现实生活转化为“诗意”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3.
宋初白居易诗盛行,有"国初沿袭五代之余,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之说。学界对宋初白体诗的内涵、风格、构成、历史命运等诸多问题的认识存在分歧。对其内涵,我们认为它是五代宗白诗风的自然顺延,并由此追慕白居易且不断融入新朝气息而形成的一种诗风相近的诗体;其风格具有明显稳定性与统一性也有较突出阶段性与个体差异性,以动态的眼光审视宋初白体诗的发展历程更为妥当;其具体构成难以详考,可大略分为典型作家、一般作家及其阶段学白三部分;其历史命运是随着白体退出文坛中心,其影响转入更深层次的融合,并成为宋代诗歌的重要渊源之一。  相似文献   

4.
杜甫客居巴蜀近10年时间。杜甫巴蜀诗可粗分为纪行诗、成都诗、梓阆诗、云夔诗四期,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特点多样,各期诗歌皆有变化发展脉络可寻。杜甫巴蜀诗量大质优,是其诗歌主要成就之一,它对唐宋诗变和走向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在贬谪江州以后的诗歌里存有三十多首有关笼禽意象的诗歌。在这些诗中,白居易将其遭贬视为鸟锁笼中,以笼禽意象来寄托他政治失意的苦闷与挣脱牢笼、向往自由的理想,寄蕴着诗人渴望归隐、摆脱桎梏的仕隐情怀。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是中唐杰出的诗人之一,其诗歌远播古代朝鲜、日本。白诗自新罗时期传入朝鲜半岛,高丽时期已然风靡文坛,出现了一批如李奎报、崔滋等文坛巨擘对白居易诗歌进行品评、模仿和创作。白居易诗歌影响李奎报诗歌创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李奎报创作了一系列追和白居易诗歌的作品,因视白居易为楷模而追和,并仿其神韵;李奎报晚年承袭白居易“感伤诗”,成为其诗歌创作重要的内容;李奎报模仿白居易“讽喻诗”,创作了一系列批判社会现实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白居易的闲适诗以元和十年诗人被贬江州司马为界 ,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写作者从政之余的悠闲之乐 ,也时杂仕途险恶的忧疑 ;后期多乐天知命、明哲保身之作。他的闲适诗大都诗意含蓄、韵味盎然 ,表现出一种圆熟和自然流丽之美 ,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相似文献   

8.
商州在唐代的地缘结构、南北交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商山道更是官宦士子赴往江南、西南或由江南、西南返还京城的重要干道。白居易曾有过"七年三往复"商州的经历,其因由分别是元和十年自京贬赴江州、元和十五年由忠州召返回京、长庆二年自请出刺杭州。白居易经行商州时先后创作了20首商州诗,反映、表达了其吟咏风光、感伤羁旅、思念友朋、追慕四皓、反省人生等多维情怀。白居易的商州诗在创作方式、表现手法、审美特征等方面体现出酬和畅情、时空叠映、痛嘲自讽等诸多独异之处。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的诗在文学史上以"讽喻"和"直白"而著名,这也成为了描述其诗歌主张和写作风格时的常用标签,但是以往的研究似乎过分高估了白居易讽喻诗的意义与价值。白居易的讽喻诗存在两大"困境":一是讽喻诗的实际讽谏效果远远没有达到白居易所预期和后世所想象的程度;二是虽然白居易十分推重自己的讽喻诗,但当时社会所欢迎的却是白居易其他类型的诗歌。  相似文献   

10.
元和十年自编诗集十五卷是白居易最早也最为重要的一次编集活动。现存白集前十五卷诗已非江州诗集原貌,其中掺杂了大量元和十年之后的作品,而一些原本属于江州诗集的作品又被白居易删除。在卷次安排上,现存白集前十五卷中一些原本收录江州诗集作品的卷次可能发生过平移。江州集所发生的一些变化,是白居易在嗣后历次自编文集过程中进行调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闲适诗贯穿了白居易的整个仕途生涯。从中唐的整个社会环境和白居易自身的特点来看,中唐社会政治、社会风气以及儒释道思想和陶渊明的隐居生活都对白居易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他写出了内容丰富、数量众多的闲适诗。这些诗是他儒家思想体系和处世态度的集中体现,也是他慰藉心灵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欧阳修与韩愈的关系已被反复论述,而他与白居易之间的关联则较少为人所提,实际上欧阳修踵迹宋初王禹僻的努力,继续积极效法白居易。生活方面,他积极实践白居易式的闲适生活,沉浸在对各种“乐”的享受中,摒弃悲怨愁苦的传统贬谪态度,更倾向于白居易式的乐观旷达,这对北宋士人精神的形成不乏重要的示范作用。诗歌创作方面,欧诗呈现出的平易畅达风格与他兼学白居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白居易的平易诗风、讽谕精神、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等特征经过欧阳修大刀阔斧的诗文革新融入了宋诗的骨髓中。  相似文献   

13.
李白部分诗歌一直有真伪之争,辨伪工作是李白诗歌研究史和接受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宋代,有关李白诗歌的辨伪曾形成过一股风气。唐宋时期李白诗歌的编集不是很完善,存在大量佚诗,在宋敏求、曾巩的整理本之外,书法、笔记小说、诗话等文献记载的李白诗歌真伪杂陈,因而引起学者、诗人、诗话家的关注与辨别。宋人在辨别李白诗歌真伪的过程中运用了文献溯源、书法鉴定、辨别语言、体悟风格以及直觉判断等方法,这些辨伪方法是宋人诗学思想与时代思潮的体现。诗歌辨伪的结论并不强求统一,相反,辨别争论的过程才是李白接受史的精彩片段。  相似文献   

14.
元稹诗中的政治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写政治讽谕诗早于白居易;《新题乐府》、《乐府古题》的政治内涵;《连昌宫词》的政治讽刺意味。其总体成就虽略逊白居易一筹,但从当时总体情况来看,能与白居易相肩随者,也只有元稹一人而已。  相似文献   

15.
观照白居易漫长而坎坷的人生,结合其诗集、年谱等各种文献资料,可以看出白居易与徐州有着深厚感情,曾八次往来徐州。徐州乃白居易第二故乡,著名的燕子楼与诗人有深厚渊源,朱陈村也因诗人而备受关注。诗人的徐州行迹是其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诗歌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汪洋 《东方论坛》2014,(5):69-75
辛弃疾现存诗歌数量虽少,但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其创作的基本情况。鲍照、邵雍不如学界所论是辛弃疾诗歌创作学习的主要对象,而陶渊明诗的内容、白居易诗的朴拙风格对辛弃疾的诗歌创作影响巨大。从辛弃疾诗歌的理性思辨色彩、大量用典的特点以及运用"点石成金"的江西诗法进行创作等方面来看,辛弃疾诗是典型的宋诗。  相似文献   

17.
王士祯继钱谦益后主盟清代诗坛数十年,领袖"神韵说".仕途游历中两次旅蜀,踏足渝州、涂山、瞿唐三峡、巫山十二峰等巴渝形胜,写下了大量描写巴渝自然风物及怀古感时之作;得山川形胜之助,为诗为文,格调激越,气韵沉健,有别于"兴到神会"之"神韵",是王士祯诗文风格之变化.独立取裁王士祯"巴渝诗文"而深究,实属首举,是王士祯研究的丰富,也是巴渝文化研究的丰富.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创作的大量表现洛阳的诗中,关于洛阳自然和园林景观的描写极富诗情画意,侧重表现的是其远离喧嚣的幽静,以及诗人在此间的闲适;寺观也失去了宗教的超然高蹈和庄严肃穆,而成了和园林别业一样供人游赏的景色宜人之地。其笔下的洛阳是"闲"与"隐"的统一体。白居易深刻地体验到了洛阳文化的精神底蕴,并以自己的"中隐"思想和闲适情怀深化了洛阳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19.
曹勋为北宋末年慢词大家,其词作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融入了自我的人格精神和审美趣味,含蓄典雅,推动了文人词的雅化。内容上以士大夫的高情雅趣修正花间绮艳题材,以词言志,使词向风雅精神回归;艺术手法上以才学为词,追求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这些都与时代风尚、本人丰富的学识、艺术趋尚及其父曹组的创作命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元和十年自编诗集的原生态闲适诗较好地保存了下来,这些闲适诗以阐发道家思想为主,体现白居易对传统士大夫超脱世俗、修身养性生活方式的追求。它们继承陶渊明诗的文思高玄和韦应物诗的高雅清闲,增强了诗歌的说理性,并加之以平易浅显,成为其四类诗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