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进入九十年代,长江的开发,以及长江上游的开发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转机。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战略决策,并明确将开发开放浦东与带动长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最近,经全国人大批准,三峡工程已列入十年规划。在这种情况下,长江上游利用自身的突出优势,呼应国家的两个重大战略措施,加快开发步迈,就成了一个十分紧迫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
长江是我国是最大的河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长江经济走廊的开发和开放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而长江产业带的开发与发展又离不开沿江城市的开发和开放。1988年国家建设部城市规划确定,长江沿江城市共29座,其中,四川省有重庆、攀枝花、泸州、宜宾、涪陵、万县等6座城市。现就我省沿江城市的发展和产业协作问题作一探讨。 一、四川沿江城市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发浦东、开放浦东”以及开放长江沿岸地区武汉、重庆、芜湖、九江和岳阳五市的决定,改革开放大潮迅速席卷整个长江流域。它标志着9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沿海向沿江纵深拓展,并展示了以上海为龙头,江海一体的“T”形或“(?)”形的开发开放新格局,这种江海一体大战略,实际上已构成了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再次肯定了去年所作的开发开放浦东的战略决策,并进一步指出:开发开放浦东对于发挥上海和长江沿岸腹地的经济资源优势和科学技术优势,带动这些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作为沿江腹地的安徽,在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之后立即作出开发、开放皖江决策是顺理成章的。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战略决策,合肥市委当即作出了“立足本市,发挥优势,强化自身,支持皖江,呼应浦东,迎接  相似文献   

5.
《长江年鉴》是由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交通部长江航务管理局3家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流域性年刊。它兼有专业与综合的特点,是一部逐年系统、全面反映水利、电力、航运、环保、旅游等长江治理开发业绩和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情况的资料性工具书。范围涉及长江流域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相似文献   

6.
中央提出开发开放浦东并以浦东开发为契机促进整个长江流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伟大战略决策,是继沿海地区开放开发后,我国的开发开放由沿海向内陆腹地深入的里程碑。以长江为主轴,以浦东开发为龙头,以长江流域为舞台,其效应是浦东崛起,上海振兴,流域腾飞,世界注目。演好这台大戏,需浦东和流域各省的呼应与努力,四川作为长江上游的省区,  相似文献   

7.
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不仅为上海发展外向型经济,迎接腾飞,展示了十分光辉的前景,而且对牵动长江三角洲,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振兴,起着“龙头”的作用。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形成与发展,将是我国跨世纪的伟大工程。本文试图从流域腹地与港口城市关系的角度,阐述开发湖南与浦东开发的关系,提出组建长江中下游经济圈的设想。  相似文献   

8.
石尚文主编的《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开放与开发》一书已由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对整个长江流域,特别是对湖北长江经济带的生产力布局和构想、现状与未来、经济发展及其模式、经济  相似文献   

9.
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是我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措施,其战略意义在于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处于浦东南翼的浙江省,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与浦东开发开放全方位接轨,最大限度地吸纳浦东开发开放释放出来的整体效应,促进我省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0.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将移到长江流域,这为上海和长江流域各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机遇。四川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省份,应充分认清自身在长江经济带所处的地位、作用,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发展四川经济。四川改革起步早,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对外开放方面与先进省市相比却有较大差距,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为了从战略高度研究浦东开发与四川经济发展的关系,本刊特从本期起新辟“浦东开发与四川经济发展这一专栏,以期从多角度、全方位研究四川呼应浦东开发、开放的对策,从而使四川在积极参与长江流域的经济合作中赢得主动,进一步振兴四川经济,我们热忱欢迎各方面的有识之士,围绕浦东开发与四川经济发展这一主题,积极为本专栏撰稿,为加快四川经济建设的步伐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1.
论长江产业带协调发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上海浦东开放开发,标志着中国开放开发的重点由沿海地区逐步向长江流域推移,即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向纵深方向发展。由此,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仅各省市的经济有了长足发展,而且各省市都充分认识到了“同在一江住,共饮长江水”的重要意义,积极开展范围广泛形式多样的经济合作,从而使长江流域开始形成了以长江为纽带、总体经济实力约占全国40%、流域内部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长江产业带。不少人士认为,下个世纪中国经济的前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长江流域。因此,国家对这一地区十分重视。然而,迄今为…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正如吴邦国同志在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上所说,“党中央的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确定了上海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  相似文献   

13.
长江金融合作带创建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长江金融合作的意义1.确立跨世纪的长江金融发展战略 :长江经济带显要的战略地位 ,是由其通江达海并连接南北的地理位置与农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及技术水平较高的发展优势所决定的 ,是由浦东开发开放与三峡建设这两大跨世纪宏伟工程的巨大影响力所奠定的 ,它承担着引导并带动整体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任务。建设长江经济带 ,必须创建长江金融合作带。因为 ,长江金融合作是长江经济合作的必要条件 ,长江经济带的形成与动作 ,其先决条件就在于长江经济与长江金融的联动发展与合轨运行。从而 ,对于既定的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长远规…  相似文献   

14.
80年代以来,大经济、大文化、大科学的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国际现代大文化格局中,流域文化的开发和建设已成为世界性潮流。在我国当代开放格局下,长江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中愈益发挥突出作用,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不断递嬗更新。随着未来10年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改革的深入进行,根据文化势差规律和我国当代文化重心转移的事实,基于经济梯度开发特点和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态势,面对长江流域(乃至长江以南)商  相似文献   

15.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市社科联于1992年11月5日至8日,在湖北宜昌市联合召开了“浦东开发、三峡工程与长江流域协调发展研讨会”。会议紧紧围绕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的“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州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这个主题,进行了认真研讨。  相似文献   

16.
由武汉大学、安徽和湖北社会科学院等十几个单位发起,于今年4月14日到18日在武汉市召开了“长江中游开放—开发带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鄂、豫、皖、赣、湘五省社科院、部分高等院校和中央有关部门的学  相似文献   

17.
充满生机的九十年代伊始,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同意上海开发、开放浦东计划。这是一项举世瞩目的系统工程,对上海和全国的改革、开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浦东新区紧靠上海市中心,有良好的建港和水运条件,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紧靠大域市的一片大面积可以开发的空地。它外临长江,内依黄浦江,为长江口的重要门户,处于上海市区的上风向,空气清新,  相似文献   

18.
商业贸易在重庆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钟铁重庆位于四川东南部,地处长江与其支流嘉陵江交汇处。历史上就是长江上游重要的内河商贸口岸和物资集散地。在90年代实施沿江开放开发战略过程中,总结历史经验,探讨如何利用优势,进一步发挥商业贸易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对重...  相似文献   

19.
一、从浦东开发开放的一些新特点谈起相对于八十年代珠江三角洲和沿海一些对外开放城市来说,九十年代的浦东开放有着明显的特殊性。正确客观地把握这些,对于更快更好地搞好安徽沿江地区的开发开放不无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在分析皖江开发开放中面临的矛盾及其对策时,首先有必要对浦东开发中的一些特点作些简单的剖析。  相似文献   

20.
从整体上研究长江经济带的开发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辛文 《天府新论》2001,(1):30-33
长江经济带的开发与发展,需要从长远的战略高度出发,从整体上进行全面系统研究.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紧迫的重大课题,最重要的是要解决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把长江上游建设成中国水能发电基地完全具备条件;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要重视市场手段;长江流域经济带应把产业发展放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