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严家炎先生在《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中使用的"复调小说"概念与巴赫金"复调小说"概念的差异、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与米兰·昆德拉复调小说理论,近而指出严家炎先生所使用的"复调小说"概念并不是巴赫金的,而是昆德拉的.  相似文献   

2.
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建立在以强调思想意识主体性为核心的对话哲学基础之上。复调小说理论只是他的思想对话理论在文艺学中的一种延伸。过于强烈的理性介入使巴赫金曲解了陀氏小说。忽视作家自我内部精神世界的复杂性以及小说人物心灵构成的多元性,造成其复调理论的片面性。巴赫金的理论建构,是社会历史批判意识与敏锐艺术感受力相碰撞的结果,这形成了其复调小说理论的复调性:在敞开思想的同时遮蔽心灵。它的深刻启示在于,无论是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还是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接受”,都需要展开心灵世界的丰富性的探询。  相似文献   

3.
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进入中国学术界以后 ,如同在苏联面世之时一样 ,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与误解。本文从讨论复调小说理论与语言哲学的关系入手 ,选取一个与传统文艺创作理论不同的解读视角 ,力图廓清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巴赫金的独具特色的语言哲学与行为哲学构成了复调小说理论的哲学基础 ,而从一定的哲学理论出发认识复调小说理论 ,先前存在的一些争议和误解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是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的文艺学理论,90年代引起我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巴赫金发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作者与人物之间的关系诗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打破了作者作为全知全能的上帝式的角色设定.巴赫金复调理论的应用,特别是对我国现当代小说进行分析的并不多.其实,巴赫金的有关复调理论与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中的复调艺术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5.
流亡法国的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如今已蜚声整个世界文坛.昆德拉藉以引起评论界撼动的,除了其作品内容上鲜明的政治色彩及强烈的哲学批判意味外,更多的恐怕仍是他对小说叙事形式上的革新.复调,作为昆氏小说的架构与叙述模式,同幽默的风格与语言特色一起构成昆氏小说文体革命的主要内容.结合昆氏的小说创作与理论阐析,我们可窥知到他关于复调性艺术思维的真谛,归结出他对复调小说的承继与发展,并进而缕分其小说叙述上选用复调原型的诸种动因.笔者认为,对于与昆德拉有着诸多相似的中国当代作家而言,昆氏的不少识见与创作倾向更有着某些不可多得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运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来分析美国作家福克纳小说中的复调特征,通过对福克纳几部主要作品的分析,认为其小说的复调特征主要体现在小说的对话性和主体性中。作者一方面用细致同时隐晦的写作手法揭示美国当时孤寂荒诞,期盼得到救赎却无人可相依的普遍心理现象,并体现了作者人道主义的立场,同时又赋予了小说以崭新的解读层面。  相似文献   

7.
支宇 《天府新论》2004,(4):F003-F003
巴赫金是2 0世纪人类文化上最著名的思想家、文论家和文化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邃广袤而充满传奇色彩。在前苏联特殊的社会条件和文化境况下,巴赫金长时间不为人知。随着思想的解禁和时代的变迁,巴赫金的著述才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在各个思想领域和思想潮流中产生着持续的影响。新时期以来,巴赫金对中国学术界影响巨大。巴赫金的基本理论立场和重要批评术语,如“复调小说”、“对话理论”、“狂欢化”、“时空体”、“叙事理论”等等成为理论界、评论界最常用的概念。根据曾军的统计,从1982年到2 0 0 1年,我国已发表专题论文70余篇,出版专…  相似文献   

8.
王素英 《理论界》2012,(9):114-116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小说有其独特的叙述技巧,其篇幅较长的几篇中短篇小说呈现出明显的对话与复调性,小说在叙述中所具有的对位结构及双声性符合巴赫金对复调小说的概念范定。文章以她后期出版的小说《在海湾》为例,从对位与双声性两方面分析其小说中的对话与复调特征,解读其小说所蕴含的更深层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奥斯丁留给19世纪英国文学的一份珍贵遗产。通过以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为视角,对这部小说进行重新解读,可以发现小说在角色塑造、场景铺设、叙事结构几个方面都体现了被巴赫金称为"多声部"现象的复调特征。凭借这些复调特征,小说为我们更详实地了解英国19世纪初的社会风貌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0.
前苏联学者巴赫金的"复调"是西方结构主义文论家关注的话题之一。英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金色笔记》正好契合了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从叙述声音的多重性、多重叙述视角的转换入手,揭示该小说所具有的复调特征,进而发掘其丰富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4,(12):115-118
学界对巴赫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理论的翻译、介绍以及理论本身,没有更多顾及巴赫金的理论背景以及他对其他理论体系建构的影响力。综合分析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中的"主人公"与"复调世界"两大范畴,与小说叙事理论中的"人物"、"叙述者"、"叙述世界"等范畴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小说叙事理论中的"人物"、"叙述者"、"叙述世界"等范畴充实了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中的"主人公"与"复调世界",这两种理论形式共同指引着小说的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12.
另一种声音——谈莫泊桑《项链》的“复调”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国文学评论家M.M.巴赫金在研究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著作中首次提出了“复调”理论.“复调”,或称“多声部”,原是音乐术语,指由几个各自独立的音调或声部组成的音乐.巴赫金认为,传统文学中的艺术特征是“独白型”的,即人物的描写、性格的刻画、行为的显示都是从叙述者(即作者)的统一意识里出来的,人物的思想、观念、行为都紧紧地镶在作者的态度、评价、言词的框架里.作者的联结点是一个用独白的基调领会和理解的统一世界里的各个完成了的人物形象.而在复调小说中,一些性格和命运在统一的客观世界中并不根据作家的统一意识在他的作品中展开,而是许多价值相等的意识和他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中.巴赫金“复调”理论引起了西方文学批评界的兴趣,并逐渐地来到了中国的文学理论的课堂上.一旦“复调”理论被应用于文学批评中,我们不免会对一些其价值早已被定位、因而安然地躺在文学的故纸堆中的作品投注以新的视线.  相似文献   

13.
王维青 《南方论刊》2008,(12):88-89
《印度之行》是爱·摩·福斯特的代表作,而作为其主人公的阿齐兹一直被评论界视为研究《印度之行》的一个突破口。本文将从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分析他不同“自我”的对话及其思想的变化,指出“对话”是人们取得进步的基础,从而使读者更好地了解阿齐兹这个人物,更好地理解《印度之行》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14.
曾军 《人文杂志》2003,(4):103-110
巴赫金接受与中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 ,巴赫金在中国的接受首先是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专家的形象被意外地引入的 ;另一方面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的翻译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 ,对中国的陀氏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使之成为陀氏研究绕不开的问题 ,陀氏研究者对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采取了“延续性接受”的方式。不仅如此 ,巴赫金的接受以及其对中国陀氏研究的影响也对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论话语走出“别、车、杜”产生了潜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思想形象”是巴赫金复调诗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话语,也是构建他整个对话理论的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它源自于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文本的精细解读和重要理论发现,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普适性。透过巴赫金的理论表述,我们发现“思想形象”所具有的三个基本特点:可描绘性、现实性和对话性;弄清“思想形象”特点和内涵,既有助于人们对陀氏小说的准确阅读,又有利于我们理解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实质。  相似文献   

16.
周启超 《浙江社会科学》2023,(12):143-150+161
理论之树也可以常青。世界人文学界对巴赫金的发现已走过一个甲子的历程,国际“巴赫金学”历经四十载风云,巴赫金理论的思想魅力仍不减当年。俄、英、德诸国“巴赫金学”专家仍在对巴赫金理论进行深耕。不论是对巴赫金之于叙事学的贡献所做的学术史梳理,抑或对“复调小说”与“复调音乐”的关系所做的学理性重审,还是从理论建构风格来看巴赫金“对话论”的文化哲学品位,甚或将“对话论”作为人文科学推重的一种理念,也作为人文科学适用的一种方法,这些探讨都在表明:“超语言学视界”与“多声部对话”路径,已然成为以多元文化互识互动构建“人类文化共同体”的世界人文学者的共同心声。  相似文献   

17.
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文学不可分离,文字触碰人性与灵魂,光影呈现世间喧嚣与静默。“复调叙事”原是巴赫金用以分析小说的文学研究术语,近年来愈来愈多的研究将其用于电影叙事学理论当中。英国导演崔佛·纳恩于1996年执导的电影《第十二夜》被誉为最优秀的莎士比亚戏剧的影视改编之一,该片充分使用复调结构中“对话性”的叙事手法,以多元的电影语言结构对莎士比亚原剧进行了意义再创造,成功探索了电影与文学之间相通的美学实质。以本片为例,戏剧文本和电影艺术原生和内在的互动关联得以印证:戏剧为电影提供了蓝本和灵感;电影藉由复调叙事和多元结构的现代杂糅,拓宽了文本的多重解读和接受视角,增强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8.
张贤亮的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一首优美的悲剧长诗。它不仅具有较深刻的哲学含义,作者新颖的叙事手法更使这部作品在真实与想象的融合中展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蕴。作品中所体现的巴赫金复调小说的不同特征,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多声部合奏的艺术世界。用复调理论对这部作品再进行解读,既丰富了《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艺术思维,也拓展了巴赫金文学理论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9.
王沁 《兰州学刊》2009,(2):114-117
从复调小说理论的视角考察《呐喊》与《彷徨》,可以发现面对不同描写对象时,鲁迅采用的艺术选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助于抑制作者声音以促生复调效果。通过对《呐喊·自序》的细读并以之反观作品,进一步发现鲁迅小说创作的素材来自于作家难以释怀的启蒙失败经历,写作的目的其实在向读者寻求答案而不是启蒙大众。正是这样的写作决定了小说思想上的复杂性和未完成性,也决定了作者对小说在价值判断上的后退,从而影响了创作中的艺术选择。思想的未完成性以及由此决定的鲁迅在小说创作中隐含的发问姿态推动了小说复调艺术效果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刘芳 《学术探索》2016,(4):87-91
本文从“外位性”“复调”和“互文本”三个关键词来分析巴赫金对文学审美生成的认识。巴赫金认为只有居于外在地位的立场,才能使审美事件不沦为“认识事件”“伦理事件”和“宗教事件”;只有让作品中人物发出和作者同等重要的声音,才会形成“复调”的“大型对话”而非“独白”式的传声筒;只有意识到每一个表述都不是孤立的表述,才能形成双向的“理解”而非单向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