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嵇康作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历来皆标举其“越名教而任自然”和“非汤武而薄周孔”的反名教思想。殊不知,在嵇康思想深处还有着调和名教与自然的倾向。其《琴赋》一文不仅是音乐美学名篇,更蕴含了其以琴德喻人德、遁世而超越、名教与自然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2.
《乐论》是古代藏族的主要音乐理论经典,总结了13世纪西藏音乐的实践经验,阐述了藏族古代音乐创作和表演的思想,对藏族的音乐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乐论》在阐述其音乐创作和表演的思想中,表现了“以和为美”的美学思想和原则,揭示了音乐艺术的一般关学规律,反映了藏族传统社会生活、宗教和人生观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嵇康的《琴赋序》有着丰厚的理论内涵与价值。一是对以往音乐题材作品“危苦”、“悲哀”风格的概括。二是导养神气、宣和情志的功能观。三是丽藻与情理兼善的主张。  相似文献   

4.
一、儒家“和而不同”的当代性局限应该说,从“和为贵”《论语·学而》,“矜而不争”《论语·卫灵公》)、“德莫大于和”(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及至我们今天所要谈论的“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和”与“同”在儒家哲学中的突出地位是不言自明的。而其基本含义,早已由《国语·郑语》中史伯所提出的“以他平他谓之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念奠定。即:“和”是事物“多样统一”所造成的和谐与互补,这种和谐与互补可以促使万事兴旺;这便是“贵”,也便是“美”,所以有“中和之美”之说。反之,由于“同”是…  相似文献   

5.
诗歌和音乐,自古以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因而被称为姐妹艺术。正因为如此,古代诗人不但使诗歌具有音乐般的韵律美,而且喜欢以音乐为题材,或者在诗词歌赋(赋是一种散文诗)中,间以音乐美的描写。翻开我国古代诗史,多少描写器乐演奏的名篇佳句,粲然入目,泠然盈耳:马融《长笛赋》中“状似流水,又象飞鸿”般的悠扬的笛声;韩愈《听师颖弹琴》中“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战战”般的雄健的琴声;白居易《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优美的琵琶声;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石破天惊逗秋雨”般的箜篌声;苏轼《赤壁赋》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幽怨的洞箫声……丝竹管弦之盛,真是“洋洋乎盈耳”,使人有“不知肉味”之感。在表现音乐美的作品之林中,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说是出类拔萃的。这一名篇,千百年来,有口皆碑,令人百读不厌。今天,我们不妨从音乐美学的角度,结合自居易关于音乐的理论和实践,来进一步认识和评价这一名篇所反映的音乐美及其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谐,而不是由联合同类的东西。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显然是由于模仿自然。绘画在画面上混合着白色和黑色、黄色和红色的部分,从而造成与原物相似的形相。音乐混合着不同音调的高音和低音,长音和短音,从而造成一个和谐的曲调。”(转引《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1980年第一版第15页)他的意思是说,美在于和谐,和谐在于对立的统一。我国东晋著名思想家葛洪也指出:“非和弗美。”他认为的美的形式与单调划一是不相容的:“单弦不能发昭夏之和音,孑色不能成兖龙之玮烨,一味不能合伊鼎之甘。”(转引《中国古典美学初编》郁源著,长江文艺  相似文献   

7.
讲究散文语言的音乐美,是我国优秀散文的共同特点,一些为人们传诵的名篇佳作无不琅琅上口,和谐悦耳,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轼的《前赤壁赋》,鲁迅的《野草》。具有深厚古典文学根底的优秀散文作家冰心,对散文的音乐性也是极其重视的。她说:散文“可以写得铿锵得家诗,雄壮得象军歌”,这得力于作者“从多读书、善融化得来的鲜明、生动、有力甚至具有音乐性的语言”(《关于散文》)。冰心散文的语言就是一种“音乐性的语言”。它宛若优美动听的轻音乐,旋律流转自如,给人以音乐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8.
宗白华的生命美学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宗白华吸收叔本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歌德的泛神论 ,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加以融合 ,认为宇宙是无尽的生命 ,美就在生命。生命 ,其本质在精神。宇宙的精神体现在活力上 ,故美在活力 ,活力也就是创造力。宗白华认为 ,美不仅在生命 ,还在秩序。宇宙具有严整的秩序 ,圆满的和谐。活力是美的内容 ,秩序是美的形式。艺术作为艺术家的创造 ,是生命与形式的统一 ,这个统一 ,就是“境界”。宗白华认为艺术的境界与人生的境界是相通的。他主张以艺术的态度对待人生 ,对人生持一种同情的态度、把玩的态度、美化的态度、超然的态度。这种态度不是消极的 ,它内在地具有一种创造的、进取的精神 ,是创造与审美的统一 ,因而充满着青春的气概  相似文献   

9.
张文 《船山学刊》2023,(5):88-98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其实质就是宇宙法则与人心法则的关系问题。中国哲学的基本信念是坚信宇宙法则与人心法则遵循着同样的法则,但在现实的历史活动中,宇宙法则与人心法则是一个矛盾共同体。中国哲学史就是这一矛盾演化的历史:即一方面建构某种“天人合一”的模式,另一方面又不断批判和修正这种已经成型的“天人合一”模式。以“基本问题”为切入点,中国古代哲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先秦至两汉)是以“神学”模式解释宇宙法则进而建立的天人合一模式;第二期(魏晋至两宋)是以“理性化”模式解释宇宙法则进而建立起客观唯心主义的天人合一模式;第三期(明清两代)是以人心之理代替宇宙之理,进而导向对历史实践活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华夏“和”文化与民族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国古代是宗法社会。宗法社会以家族、家庭为本位,最终形成了“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特色,形成了包含一系列做人说教在内的“人教”文化,“礼教”便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华夏“和”文化即是由“礼教”派生的一种子文化、这种“和”文化表现为一个多维的行为文化系统。 首先,古人为了给人间之和找到一个本体论依据,便把“和”设想为宇宙天地的根本法则,这便构成了“天地之和”。《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董仲舒《春秋繁茂·循天之道》曰:“中者,天下之所始终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干和,而道莫正于中。中者、天地之美达理也……和者,天(地)之正也,阴阳之平也,其气最良,物之所生也……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 其次,作为“天地之和”必然反映的“人间之和”体现为“天人之和”与“人人之和”两大形态。“天人之和”是人们在处理与天的关系时必须遵循的行为原则。在中国古代的宇宙生成图式中,天与人是  相似文献   

11.
周维山 《兰州学刊》2006,42(7):73-76
对“美的规律”内涵的认识,虽然意见纷纭,但是总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争论各方都把“美”理解为美的事物,从美的事物出发探求美之为美的规律。马克思提出的“美的规律”是一种生产中的规律,是一种关系规律。它不但包含美的事物的规律,还包含主体审美的规律。由此,“美的规律”的审美之维是一种必要的维度。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创造能力的总和。作为与真、善相并列的美,对应的本质力量是判断力。只有找到了人创造美相对应的本质力量,“美的规律”才有了真正的存在基础,对“美的规律”内涵的研究才能取得豁然开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礼记·乐记》是先秦时期一篇极其成熟的文艺理论论文。我们可用“中和”二字来概括其文艺思想。在历代儒家心目中,“中和”是个人品格修养、文学艺术作品和治国平天下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最高的人生追求与审美理想。《乐记》明确辨析了“和乐”与“淫乐”、“道”与“欲”的关系,它虽以乐为名,却礼乐并重。“乐”是德音,凡是堪称为“乐”的文艺都应具有和谐中正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厩牧律其立法渊源可直追秦汉。西夏《天盛律令》中有关厩牧的律条 ,已相当完备 ,且已形成了较完备的体系 ,无论是对厩牧的管理、治罪、奖励、检验等都有相当明确的规定。对这部份的内容加以认真地考证 ,我们会发现西夏的厩牧制度不同于其他民族 ,这对研究西夏的畜牧法律制度 ,乃至研究中国的畜牧管理变革来说 ,都无疑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音乐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教育活动,音乐审美活动对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音乐之声形成普及之势,但是却未达到音乐审美教育的理想效果,仍存在错误理解音乐创作和表演中的“个性张扬”、错把模仿当做成名的阶梯等误区。要增强音乐审美的社会效果,就必须净化社会音乐审美环境,增强音乐创作和表演者的社会责任感等。  相似文献   

15.
鲁成波 《齐鲁学刊》2004,1(4):104-107
"和"是中国古代辩证法的核心范畴。"和"与"同"异,却与"中"不可分。宇宙万物由"和"而产生,又存在于"和"的状态中,这是中国古代辩证法对宇宙万物本来面目的根本认识。"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价值观。"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对于解决今天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周来祥 《文史哲》2004,(3):20-22
文艺美学是传统美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和谐论"文艺美学体系弘扬、发展了古今中外的美学思想和艺术理论,它对艺术审美本质的界定吸收了康德的思想,又超越了康德把美归于形式的倾向,将美与艺术统一起来。"和谐论"文艺美学对美和艺术既有总体的把握,又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构成作具体探索。文艺美学的方法论与其理论体系运用以辩证思维为统帅的多元综合一体化的方法,构筑了一个纵横结合、网络式、圆圈型的逻辑框架。  相似文献   

17.
秦牧和丰子恺的同题散文<秋>的写作方法差异很大.秦牧的是以"自然之秋"为主,引伸到对人生的感悟,丰子恺的是以"人生之秋"为主,将"自然之秋"的描写作为陪衬.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位作家的人生观和艺术观有很大的差异,虽然他们作品所产生的社会作用不同,却各有各的美丽,同时也给我们一个启示世界上不存在万能的作家,若想有所成就,应该学会扬长避短,在适合于自己"耕耘"的"一方园地"里创作出好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两种尺度”理论中的和谐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是在对立统一基础上主体价值追求与客观平衡相符合的一种客观关系。和谐的本质是对立统一。其本质属性是人的主观能动的价值追求与客观平衡相一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两种尺度"蕴涵着深刻的和谐思想,那就是将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完整统一———即美,即和谐。  相似文献   

19.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中期,黄药眠冲破了前苏联文论的教条化倾向,提出了"生活实践"论的文艺观.他认为美的对象是"从人类生活实践中的立场去显现出来的".每个人的生活实践不同,对统一各个对象的美的判断也就不同.黄药眠在谈到自然美的时候,并不承认有单纯的自然美,认为文学描写自然形象的时候,常常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表现的是人的境界,人的感觉和理想.民族传统也是客观存在,是美与艺术的第二根源,是使美成为美的深层原因.在注重文艺的客观性同时,他强调"作家个人的具体感受"、作家的"主观世界"、作家的"创作心理",认为时代的和阶级的东西是不能直接宣讲出来的,必须通过作家个人的全部的经验和体验以及全部的智慧才能进行创造.他意识到单一的认识论,即"存在-意识"的二项关系式,不能解决全部文学问题,而认为马克思的实践论和价值论对于文学艺术问题更具有阐释力,这是很了不起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亚里士多德的音乐教育思想是其美学思想中一个举足轻重的部分,但历来没有受到应有重视。亚里士多德视音乐为陶冶性格和情操之必须,认为它的快感可以共鸣于灵魂的性格,而音乐的和谐不仅直达灵魂的和谐,并且最终通过数的原则,反映了宇宙的和谐。一定程度上,亚里士多德的音乐教育思想可以显示何以音乐在古代艺术中久居至尊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