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总是保持着一种持久的适应性。青海祁连的牧区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飞跃发展的同时,也由于文化不适而引起了一系列社会、环境问题。发挥文化调适和牧区民众的主体性作用,建立现代畜牧业、完善畜牧业体系,稳固人口政策、多途径实现牧区劳动力的转移,重塑草原生态、增加牧区民众收入,对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促使牧区经济与市场接轨,这是牧业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认为牧区经济尽快与市场接轨,必须要改变观念,培育市场体系,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并且应有一套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3.
青海六州是以藏族为主体、以牧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如何保持牧区义务教育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4.
论文化适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化适应”作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从生物学引入到文化人类学中经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不同时代的学者对“文化适应”的理解,导致对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内容产生了较大的偏差,甚至延伸出不同的分支学科,本文通过文化适应本质的分析,提出了文化的特殊进化与文化适应度的关系,建立起了民族文化与生境适应的“文化适应”体系,提出了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5.
本文叙述了那曲县计划生育与牧区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以甘南牧区牧民调查资料为依据,对甘南牧区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牧民对公共产品的融资态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甘南牧区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且空间分布不均衡,广大牧民所需的生产资料、技术、信息等公共服务主要由牧民自己供给,牧民对各类公共产品的供给都表现出一定的支付意愿,但由于收入水平、需求程度等方面的差异,牧民对公共产品融资方式的态度各异.要增加牧区公共产品供给,亟需培育多元化的筹资主体、寻求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手段.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0年8月在厦门市对近千名新生代农民工的问卷调查数据,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适应现状。研究发现:(1)总的来说,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适应性较强,其中,生产方式的适应性最强,紧接着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心理归属,而对语言的适应性相对较差;(2)不同特征的新生代农民工其文化适应程度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性别、学历、是否是独生子女、是否有务农经验、外出打工时间、每天工作时间、每年工作时间、月消费水平和对工作满意度等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适应具有重要的影响;(3)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适应具有惰距的特征,进而导致了市民化路径和村民化路径两种不同的文化适应路径,选择市民化路径、消减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惰距,需要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发展时期(1976.10-1987.5),内蒙古党委和自治政府在牧业区的一切工作,都以有利于发展畜牧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为出发点,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措施。这些方针政策措施的实践成就对内蒙古新牧区建设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统计学的方法从教育、就业收入、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居住生态环境、社会稳定和谐六大方面,选取18个评价指标构建青海省牧区民生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再结合青海省牧区民生实际状况,评选出影响民生的重要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找出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从精准扶贫角度为民生保障提供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牧区的非平衡发展是产业选择的直接后果。由于定居规模与产业发展的相关性依旧不明晰,造成了区域内各项社会经济改革的滞后。牧民定居规模与牧区产业发展关联度、牧区经济系统的回归模型、牧区产业发展决策等定量分析表明:现有牧区经济模式下,政府在产业选择方面的控制力强于市场因素;现有牧区产业发展依赖人口规模与第一产业的程度较高,但社会整体效益非最优;甘南州牧民定居规模应当保持适度规模,长期来看,最优模式应加大第三产业投入,通过扩大牧区劳动力市场规模来实现人口定居规模的扩大。  相似文献   

11.
牧区小城镇建设是目前我国“新牧区”建设的关键。本文选取了内蒙古20个典型牧业旗县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内蒙古草原牧区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新牧区”建设的标准和原则,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牧区小城镇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牧区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发源地,是典型的生态敏感区。作为生态畜牧业建设载体的合作社,其运行质量直接影响着高原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文章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高原牧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发展实际,构建了具有高原牧区特点的合作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以青海牧区55家合作社的调查资料,运用层次分析法模型,对合作社绩效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影响合作社绩效的因素依次是组织运营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组织运营效益中要重点关注合作社规范化程度,经济效益中要重点关注人均纯收入,生态效益中要重点关注草畜平衡,社会效益中要重点关注合作社吸纳富余劳动力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通过两种模式来完成城市文化适应,一是基于“人口流动”的少数民族移居城市而发生的文化适应;二是基于“文化流动”的农牧区城市文化适应,也就是农牧区文化的城市化。通过“人口流动”和“文化流动”两种不同的适应模式分析哈萨克族城市文化适应,讨论农牧区哈萨克族的城市文化输入及适应情况,有助于我们了解哈萨克族实现城市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青海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如何以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托,通过资源开发、产品生产、市场流通、文化服务等产业化运作,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促进民族文化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开发与利用,是青海民族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托茂人是青海牧区的一个特殊族群,虽然他们传统的畜牧业生产较原始、简单,但是与其他畜牧业民族不同,他们在畜牧业生产之外,还从事一定的副业生产.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牧区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托茂人的经济生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理论是一种新兴的经济理论,它通过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整个经济的腾飞,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异,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文章以区域经济理论为指导,对青海经济的发展问题作了阐释,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化是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灵魂,也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大力培育和发展生态文化,积极构建青海生态文化体系,为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在保护建设生态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经济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 ,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文化是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艺术、道德、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宗教、哲学以及教育、科技等。经济决定文化 ,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经济结构是经济文化互动的桥梁。实现经济文化互动发展的主要原则是 :努力促进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发展 ,发展生产力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牧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大大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也落后于丘陵和山区。中国牧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归根结底就是“牧区、牧业、牧民”的发展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在我国牧区实际上就是“三牧”问题的解决。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现实,首先对全国264个牧区、半农半牧区县经济社会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其次,深入分析了“十一五”以来,我国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发展挑战;最后,结合牧区“十二五”发展的目标,提出了解决牧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青海蒙古族历史发展与文化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论述了青海湖地区蒙古族的历史发展过程、民族文化变迁和标志性文化象征,分析了文化发生变异的原因,指出了当代蒙古民族认同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