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王安石变法和商鞅变法、张居正变法一样,是历史上及其重要,影响深远的变革;和商鞅变法、张居正变法不同的是,对王安石变法的成败与否,是非功过存在颇多争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从总体上看,变法"富国强军"的目的并未达到,是一次失败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教训是多方面的,对后人的警示作用很大。改革不能漠视弱势群体的利益给王安石变法最致命的一  相似文献   

2.
陈仓 《领导文萃》2007,(7):119-121
张居正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主持的改革,比商鞅变法温和、理性、人性化,比王安石变法稳健、有序、切实可行,其中.赋税改革缓解了明王朝的经济危机。然而,张居正生前“万人称颂”.死后却朝野苛责,差点被剖棺戮尸。  相似文献   

3.
笔者曾撰文认为,110年前的戊成变法,是近代中国最有希望获得成功的改革,其中一条论据,就是为政者在对改革的认识与决心方面,戊成时期的中国皇帝光绪实际上超出了作为现代化改革成功者的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和日本天皇明治。  相似文献   

4.
正在中国历史上,每一次重要的转折,无不以变革为杠杆。春秋的子产改革,战国的商鞅变法,北宋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明代的张居正改革,清末的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在这一长串的历史大事件背后,无不闪耀着那些不计毁誉、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家的智慧,这当中充满了无数剑拔弩张、惊心动魄的改革交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审视古代改革家们的策略与得失,对于打好当前的改革攻坚战无疑具有资政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易中天  周琴 《领导文萃》2006,(2):136-140
不要以为变法就好。有好的变法,也有不好的变法。一种改革究竟是好是坏,不能只看动机,要看效果。公元1067年,是一个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年份。这一年正月,三十六岁的宋英宗病逝,法定的接班人皇太子赵顼(音须)承嗣大统当了皇帝,是为宋神宗。这时,北宋王朝已过去108年,算是步入中年,而新皇帝却很年轻,此刻正好二十岁。年轻人血气方刚,总是想做些事情的,宋神宗也不例外。于是,便有了著名的“熙宁变法”。变法是宋神宗“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头一把。因为它是从赵顼登基的第二年即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开始的,因此叫“熙宁变法”。后面的两把火…  相似文献   

6.
鲍鹏山 《领导文萃》2013,(19):87-91
公元前361年,响应着秦孝公的号召,商鞅来到秦国。经过几番面试,终于获得信任,准备推行变法。可是秦国保守势力太强大,既得利益集团太顽固,要变革,先得造变法的舆论。于是,一场由秦孝公主持的高端辩论会——事实上是一场高层大论战,在孝公的宫廷开幕了。辩论主要是三个人:主持改革的商鞅,反对改革的秦国权贵代表甘龙、杜挚,支持改革的秦孝公担任裁判。秦孝公既然已经有了立场,商鞅就不算孤独,事实上还占着优势。但是,秦孝公作  相似文献   

7.
编辑手记     
自韩非子说“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句话到今天已经两千多年了。读完了初中的中国人应该都知道这句名言。用今天的话来说,“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就是要与时俱进;用过去的话来说,“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就是要跟上时代的潮流。话说起来容易,可是屈指一算,自秦始皇以降,中国又有多少“宫阙万间都作了土”的故事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呢?这不全是知易行难的问题。事实上,更多的时候是对怎样的“变法”才“宜”并不清楚,是知难行也难。也正因为这样,营造能够自由探讨“变法”的制度环境至关重要。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杨小凯教授在和江…  相似文献   

8.
皇帝的救赎     
刘刚  李冬君 《领导文萃》2011,(19):68-71
康梁之流,本来是变法,偏要说改制,变法可以依靠皇帝权力,一说要改制,皇帝就靠不住了,因为皇帝权力都由体制赋予,若无体制支持,作为个体,皇帝哪有权力?变法是在体制内解决问题,而改制则针对体制本身,不是通过体制去解决问题.而是把体制当作要解决的问题。本来张之洞、翁同稣都是变法的支持者,一获悉康的改制意图,即与之划清界限,成为坚决反对者。  相似文献   

9.
徐浩程 《决策》2006,(11):19-21
运用WTO规则对“变法”进行合理冲撞并不独现于《邮政法》的修改过程中,入世过渡期结束之后,合理冲撞将逐渐成为WTO规则影响法律修改,乃至政府更深层次“变法”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0.
<正>张居正是万历初年的内阁首辅,他主导的万历新政和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并称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三次改革。他的改革使衰败的明王朝一度恢复生机,出现短暂中兴,连遭受过他打击的明朝大思想家李贽也很佩服他,称他为"宰相之杰"。梁启超在其主编的《中国六大政治家》中,将张居正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李德裕同列为中国的六大政治家,并说明代"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这样一个功勉卓著的人下场却很悲惨:尸骨未寒就遭清算并累及家人,倾注毕生心血的  相似文献   

11.
我呸 《领导文萃》2007,(4):84-85
光绪皇帝的变法,维持103天就呜呼哀哉了,那慈禧也的确厉害,这个靠政变起家的女人,到老依然威风八面,对付她的“儿皇帝”基本没费什么劲儿。她囚禁光绪的理由是:变法无度,乱了祖制。其实,这个托词极可笑,要说乱制,她自己乱得最彻底:大清有律,明令禁止后宫干政,而她垂帘听政几十年,怎么就不说自己乱了祖制呢?说到底,她是握有乱制的资本,而光绪连坐稳皇位的资本也没有。  相似文献   

12.
何仁勇 《领导文萃》2010,(5):102-105
宋神宗死的时候只有38岁。这个胸怀大志的理想主义者平生只做对了一件事情:发动变法。他也只做错了一件事情:停止变法。有人指责他没有推进民主体制,我以为这跟指责乔丹为什么不踢足球一样不靠谱。他在他的年代,只能作出符合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以医寓政,从疾病治疗中出现的瞑眩反应入手阐述商鞅变法富国强兵的启示。对于疾病来说,正气恢复是瞑眩反应的前提条件,瞑眩反应是顽疾向好的必经阶段,效不更方是疾病痊愈的最终保证。对于变法来说,人民福祉是变法可行的前提条件,尖锐斗争是变法推进的必经阶段,久久为功是变法成就的最终保证。  相似文献   

14.
宋神宗在熙宁变法中压抑相权使得王安石力不从心,姑息保守派引起变法派出现内讧及分裂,君主专制集权下人治多于法治,最终使得熙宁变法的失败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5.
《领导决策信息》2013,(24):I0016-I0016
"改革就是变法,就是要通过改革解决法当中不合理的问题,然后经过一段实践把改革成效看得准的,实践当中有效的这些,通过修改法再纳入到法里面,最后再按照法律来运行。"——2013年3月11日,中编办副主任王峰解答《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我们历次改革都叫"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我们这次机构改革方案中间加了"职能转变",为什么要加这四  相似文献   

16.
[写在前面]5年奋力前行,合肥招投标体制改革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商鞅变法的气魄,在体制创新和市场建设等诸多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被誉为招投标创新的"合肥模式",成为全国招投标改革的"合肥样本"。2011年,有200多批次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察团来合肥学习。梳理走过的5年,是收获之年,合肥  相似文献   

17.
王缨 《领导文萃》2009,(20):97-101
战国中期,上天赐予了秦国一次伟大的机会,发生了一场伟大的变革——商鞅变法。司马光当然不会错过这次机会,《资治通鉴》当然不会落下这次记载。  相似文献   

18.
傅国涌 《领导文萃》2009,(3):107-110
1898年,光绪帝还不到而立之年,平心而论,他确是一位有抱负的青年君主,但他手中没有足够的权力,至少没有改写历史,扭转文明航向的实权。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必败无疑,如果参与维新变法的大臣志士运筹好了,稳健地推动渐进的变革,逐渐化劣势为优势,虽说成事在天,毕竟谋事在人。从当时的情况看,论天时,危机感笼罩之下,  相似文献   

19.
于忠成 《决策》2010,(4):90-91
王安石与司马光同为一个时代的佼佼者,本可以惺惺相惜,可为什么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呢?主流的观点认为是因为变法触及了守旧派的利益,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王安石变法也没有得到广大穷苦百姓的理解和支持,民间流传这样的段子,村妇喂鸡时,嘴里念叨的就是,“安石,进食”。  相似文献   

20.
汪哲 《决策》2013,(6):86-87
李世民启动的大部制改革,机构精简最彻底,由房玄龄主持,整个中央机构官员编制仅为640员,只有隋朝四分之一。房玄龄,唐朝具有远见卓识的名相,协助唐太宗完成了"贞观之治"这一历史大业。房玄龄没有像商鞅、张居正那样大兴变法。他只是默默沿袭着隋朝的科举和三省六部制。房玄龄是属于有政治水平的清流,被称为"房谋"的房玄龄先是担任中书令,起草行政命令方案,后来担任尚书省左仆射。他和杜如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