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经济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使国家专业银行传统体制的积弊愈加明显,处于非常落后的境地!金融改革滞后已经使国有专业银行陷入体制僵化、技术落后、人才流失的被动局面。质量低下的金融资产,大量沉淀的信贷资金,近5000亿元的风险资产,远远超过其核心资本,与中国股份制交通银行、发展银行相比较,无论在经营管理、资产质量,还是在服务水平等方面都形成强烈的营运反差!进入90年代以来,外资银行的登陆,区域性商业银行的竞争,以及各级地方政府不遗余力的全面干预,导致了国有专业银行难以实现自求平衡、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目标,向商业银行过渡步履维艰!而中央银行调控手段匮乏及专业银行自身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一直未能完善,则是导致近几年来我国金融秩序混乱的深层次原因,也从反面说明了国有专业银行的体制模式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国有专业银行非良性运转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唯有进行彻底的商业化改革,依靠制度创新,建立现代金融制度,才能实现向现代新型市场经济的转轨,并极富竞争力地进入国际经济一体化大世界。  相似文献   

2.
论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扈远庆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我国金融发展的方向是建立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6”这一决定,深刻的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金融改革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农村金融学会农业银行企业化研究会,最近在西昌召开了首次理论研讨会。与会同忠围绕“治理、整顿,深化改革”这一中心,就专业银行企业化改革的经验教训,以及如何进一步深化的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 一、关于对近年来实行专业银行企业化改革的评价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近几年实行专业银行企业化改革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一是初步打破了“三级管理、一级经营”的格局,扩大了经营服务范围和领域;二是在资金管理体制上,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和中国市场化经济改革中向纵深发展的现实,迫切需要我们尽快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我国专业银行的改革方向和策略问题。我国目前专业银行的现有机制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化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要求,甚至成为我国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制约因素。因此,我国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变,作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改革以来,我国企业融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在银行间接融资的比重迅速增长。十几年间,国营工业生产企业定额流动资金来源中,银行贷款由30%增加到70%,且仍呈上升态势。但与此同时,企业信贷软约束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分析原因可能有很多,其中,银行体制本身的缺陷不容忽视。比如,为  相似文献   

6.
华东地区六省一市金融学术交流第五次会议于1986年10月12日至17日在扬州举行,现将会议讨论的问题综述于下。(一)关于专业银行实行企业化改革问题1、专业银行企业化的概念专业银行企业化即应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货币和信用业务的金融法人。银行企业化外部条件包括:①专业银行企业化改革要依靠政治体制改革的展开;②  相似文献   

7.
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要求.如何转化?需要我们认真考察.对专业银行商业化几种途径的分析专业银行本身存在的弊端是是众所周知的,为了革除这些弊端我们曾花费了相当的时间和精力,从多个层次,多个方面对专业银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就曾指出:“必须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这是银行经营资金商品属性所决定的。由于经营货币资金这一特殊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它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再生产过程得到价值增殖,以价值形式计算经营成果,所以企业走向了市场,就要把专业银行真正作为企业来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求资金平衡,成为具有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金融企业。当前,  相似文献   

9.
基层专业银行信息系统是银行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基本子系统。其信息输入输出的空间与一个分行及其全辖机构形成的信息分系统或专业银行信息大系统存在微观与中观、微观与宏观的差别。所谓信息工作的空间选择,指信源区间和信宿区间的选择。提出和重视这个问题的两个基础是:理论系统和现实操作的司行性。笔者仅就此尤其是信宿区间之间选择谈些陋见,以供商榷。 (一)现状分析从信源区间来看,基层行自开展信息工作以  相似文献   

10.
经济发展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律。它既要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各微观经济组织(包括个人)的内在动力,又要求端正和优化他们的行为,即在国民经济“肌体”内,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缺一不可。改革以来,初步形成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下专业银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框架。与此相适应,各专业银行作为国家银行,必须向国家上交一定的利润,同时也应具有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权力,进而形成一种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下约束与激励并存的专业银行经营发展机制。但是,由于下列矛盾的存在,这种机制并没有完全形成。 第一,发展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要求专业银行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与两权分离不到位的矛盾。目前我国的专业银行与其他企业一样,处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部分分离状态:(1)国家行使全部所有权和  相似文献   

11.
12.
一、采编制的引入:年鉴运作方式的改革 我国原先的年鉴运作机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在这种体制下,政府是社会的权力中心,整个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在政府权力的管理或控制之下,政府用高度集权的方式指挥经济、配置资源,也包括对社会信息资源的集中控制。政府可以利用自己的行政网络和行政资源完成年鉴生产的全部流程。以地方  相似文献   

13.
论户籍制度的梯度化改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户籍制度改革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近十几年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有新的突破,如1984年和1992年先后增加了“允许农民落集镇自理口粮户口”、“允许各地对前来投资办厂、从事经营开发人员有条件地办一些当地有效的城镇户口”等新内容;1996年在新启用的常住人口登记表和居民户口薄上,异乎寻常地取消了“农业”和“非农业”两个户口类型;1997年7月国务院批转的公安部关于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试点方案规定,试点镇具备条件的农村人口有权办理城镇常住户口。这些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把专业银行改造为商业银行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需要,资金商品化、利率市场化、银行企业化、宏观经济调控间接化及市场国际化,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因而,专业银行转化为商业银行必然成为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产权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综合经营,功能齐备,应该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基本模式。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加快创造转化的各种宏观经济环境,银行自身也要积极进行经营管理机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15.
论专业银行政策性业务的界定董晓平,李贵春专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如何运作再度成为焦点问题。目前专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包括政策性贷款、政策性存款、执行某种管理职能)最主要的也即是政策性贷款。因此,全部问题的核心在于;(1)政策性贷款的界定问题;(2)政策性...  相似文献   

16.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其中,建立和发展商业银行尤为突出.在建立和发展商业银行过程中,如何把国家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国有商业银行,使之成为我国新型金融组织体系中的主体和骨干,则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7.
专业银行商业化,客观上要求改革现行利率管理体制,而现行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成败与否,又是专业银行能否向国有商业银行平稳过渡之关键,只有改革好现行利率管理体制,才能为专业银行商业化创造有利条件。一、建立基准利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利率结构,逐步排除存、贷款利率的倒挂问题。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基础极不平衡,行业众多,企业效益相当悬殊,要是实行全国统一的银行存贷款利率,既不利于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又不符合经济状况的要求。因此,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及资金来源渠道,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利率体系,已经势在必行。首先,应该确定一个全国统一的基准利率,即存款最高基准利  相似文献   

18.
把国有专业银行转化为现代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新举措。实现这一改革目标任务艰巨,既要从专业银行内部入手,理顺产权关系,转换经营机制,又要从外部创造适宜于专业银行转变的经济环境。本文将从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政府职能转换三个方面,探讨专业银行商业化外部条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论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罗一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核心问题在于建立一种能与之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企业制度,而这种企业制度的基础又在于企业的产权结构。一、现行企业产权制度的弊端和改革的方向我国传统的企业制度,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在计划经济体...  相似文献   

20.
企业经营机制是整个社会经济运行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改革企业经营机制的每一步骤,都将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转变企业经营机制过程中,需要掌握的目标、原则与对策.一、改革企业经营机制的目标改革企业经营机制的目标,与整个企业改革的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改革"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具体说来.这一目标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企业作为经济实济,享有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