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是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场伟大革命.这条道路的开辟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思想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毛泽东等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要思想和历史经验成为其思想先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这条道路形成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光辉历程中,成功创立了三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对这三条特色之路 的探索过程中,折射出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今天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冯显婷 《南都学坛》2020,40(1):108-114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超越,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出发点。作为世界社会主义最新发展阶段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另一方面在新时代背景下以新视野和新角度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内容和实践基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条迥异于资本主义道路的现代化路径,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也为民族独立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从而成为人类社会走向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科学社会主义指导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丰富了社会主义理论、赋予了社会主义无尽生命力,也使社会主义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折。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在场表现为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面推进建设,表现为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仍需客观评价社会主义理论与理论所反映的实践之间的关系,对待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我们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断谱写新征程建设华章。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人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开拓了一条殖民地半殖民国家在革命胜利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殊道路,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研究和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特色,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作为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发展,也应是一种自然过程,中国过去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离开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拔高了生产关系,在实践中遭到挫折。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使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立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准,这是我党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观念。生产力标准理论的提出,无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还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都将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在理论上弄清生产力标准与实践标准的关系、生产力标准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将有助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标准观,继续丰富和发展以实践为特征的毛泽东哲学思想;将有助于在新的历史时期克服社会主义空想论,在实践中把科学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为此,本文试图围绕这两个方面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关于改革的理论是新时代的新创举,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贡献,“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科学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新发展,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围绕回顾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改革历程以及完善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相似文献   

9.
列宁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是探索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内容。在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列宁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观点,逐渐形成了具有俄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模式,即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中利用和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作为发展生产力的手段。这一理论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单一的公有制模式,在无产阶级国家掌握着政权和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和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作为中间环节,逐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因此,列宁的国家资本主义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世界现代化运动是邓小平理论发展的时空背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实践的历史反思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重要条件。20世纪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国家对经典作家社会主义理论误读现象极为严重,其基本表现是脱离本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现实,教条式地理解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基本设想。70余年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终失败,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问题上“空想”实验的典型例证。“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成为邓小平理论建设的中心。曲折发展的社会主义实践,不仅提出了这个问题,而且提供了回答这个问题的条件。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克服传统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空想教条的束缚,再一次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基础之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真正开始了现实的科学探索征程。  相似文献   

11.
坚持在社会主义,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在总结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科学概括,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必备的物质基础,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手段,第一次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创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2.
东方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中国的现实出发,对东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开展了新的探索。其贡献在于:提出了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理论依据;回答了东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阶段问题;解决了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途径问题;找到了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我党在不断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基础上,在不断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并成熟起来的科学论断,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对于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以后 ,针对如何发展中国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从实现现代化的角度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的思想 ,指出了工人和农民是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力量 ,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既体现社会主义性质 ,又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把在经济上赶超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发展的目标。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为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异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分析即是以异化劳动为突破口的。从马克思主义异化观中探究消解意识形态虚假性的问题,对于正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意义重大。现阶段,克服意识形态的异化对于促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快发展,实现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促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回顾了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发展进程,提出生产力标准是划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客观依据.其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证明社会主义必须存在一个生产力快速发展的阶段,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对理论和实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基本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积极因素,发展生产力;利用制度创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四个新论断,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  相似文献   

18.
比较桑戈尔与尼雷尔的社会主义理论和他们 2 0余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及其经验教训 ,可见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目的与手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效率与平等范畴的关系 ,同时要解决好正确引导农民、综合平衡发展各类别的经济、结合国情借鉴国外社会主义模式和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植根于实践中的理论,是植根于唯物史现基石上的理论,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性原则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原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的哲学依据。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坚持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更为突出和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三个有利于”是生产力居首位的综合标准,它是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三大目标——生产力目标、人民利益目标和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目标提出来的,这三大目标只能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统一。这个标准从两个方面成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创新认识的支点:第一,破除脱离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尤其是生产力目标去谈论社会主义,摆脱姓“资”姓“社”的困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第二,有助于在信息和知识有限的条件下,闯出一条成功的改革之路,从而推动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