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老子《道德经》深刻地影响了美国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文章运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方法,阐明了斯坦贝克与《道德经》的事实联系。在此基础上以《罐头厂街》为例深入分析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生态智慧在斯坦贝克小说创作中的具体表现。指出《道德经》有力地参与了斯坦贝克生态思想的建构,为当代的生态环境危机提供了有力的支援。  相似文献   

2.
《道德经》蕴涵着丰富的生态美思想,其内容包括生态之道美、生态自然美、生态和谐美等方面。学习《道德经》的生态美学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认识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树立生态审美意识,发挥审美在生态建设中的影响,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美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20世纪70年代文学生态批评在美国的兴起,斯坦贝克研究获得了新的学术增长点,他的作品被赋予了更深远的意义和价值。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斯坦贝克作品的生态品质,包括斯坦贝克生活的西部环境、他对生态科学的终身兴趣、他对人与自然关系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等等。对过去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斯坦贝克生态批评研究成果现状进行述评,期望为国内未来斯坦贝克生态批评研究提供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4.
斯坦贝克在创作中常常使用原型意象,由于他谙熟圣经,圣经原型频繁出现在其作品中。伊甸园、夏娃、撒旦和智慧果作为圣经中的著名原型,出现在短篇小说《菊花》中。不同于弥尔顿《失乐园》塑造的关于夏娃、亚当和撒旦的史诗,《菊花》中的菊花园有伊甸园的影子,夏娃和撒旦分别以爱丽莎和补锅人体现出来;代表着精神追求,对欣赏菊花美的认可是智慧果的象征。小说体现了斯坦贝克的非目的论创作观,作者借此谴责现实生活中践踏美、忽视精神生活的现象,对爱丽莎这类独自面对精神追求的人们的孤独境遇深表同情。  相似文献   

5.
《道德经》所阐发的反物质主义、反理智主义思想和甘于居小的智慧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刻的启示。老子的文明观是最符合生态主义理想的文明观。现代主义和生态主义正好代表着对文明与自然之关系的理解的两个极端,二者都不可能完全得以实现。现代主义的文明观不仅是错误的,其价值导向也是极端危险的。极端生态主义的文明观虽然是不可实现的,但其价值导向是健康的。在由现代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信奉现代主义的人越少越好,信奉老子思想和生态主义的人越多越好。  相似文献   

6.
弱者的命运在心上——论斯坦贝克的生态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天赋 《南都学坛》2008,28(4):63-66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作家斯坦贝克习惯上被定义为"愤怒的作家",但他的作品不仅表现了对有产者剥夺穷人的愤怒,更为重要的是,有着深刻生态思想和生态忧患意识的斯坦贝克,在作品中极大地关注了小人物的命运和悲欢离合,控诉了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和掠夺,充满爱心地描写了可爱的动物以及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从而表明了他难能可贵的生态伦理思想,显示了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宽广情怀。  相似文献   

7.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含有丰富的人生修养哲学,文章尝试从其思想本源出发,提炼《道德经》对当代企业家人格修养的智慧指引,为企业家实践《道德经》所提倡的生命信仰提供哲学启迪。  相似文献   

8.
老子的廉政思想集中体现在《道德经》里面。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传统人文精神一度消弭、功利性的物质欲望不断强化、公民信仰认知系统存在偏差等现象。我们要学习和吸纳《道德经》"清心寡欲"的人生修为、"知足不辱"的处世原则、"尚俭戒奢"的生活信条、善待百姓的爱民之心等精神内核;并充分认识《道德经》的当代价值,吸取其廉政智慧来营造廉政文化信仰氛围,创新廉政文化信仰体系和培育廉政文化信仰理念。  相似文献   

9.
非目的论的哲学思维和生态学的科学训练与熏陶,培养了美国20世纪小说家斯坦贝克观察事物的整体思维,这种思维推动他以动态的而非静态的、综合的而非片面的方法从观察海洋生物到观察人类世界,最终形成了“群体人”理论,将人类看作是一个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有机整体的一部分,这种整体的思维就体现在其科学考察游记《科特斯海》中。如今,这部长期以来几乎被忽略的作品已成为伟大的科学游记,斯坦贝克在科学界也被誉为生态学先知。  相似文献   

10.
《道德经》博大精深,思想深邃,蕴含中国文化精神。《道德经》版本的多样性及其阐释的不确定性使得其"译"彩纷呈。费孝通提倡的文化自觉理念,为翻译理念的铸造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它要求译者首先要对《道德经》有"自知之明",其次要对英语世界文化环境有透彻的了解,最后就是要有文化自信。对《道德经》三次英译高潮的代表性译本的研究表明,《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旅行以基督化开始,先是发展为"文字翻译",而后步入"文字翻译"与"文学翻译"并举阶段。在这一历程中,《道德经》与西方文化由不平等对话逐渐发展为平等协商。《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飞散过程就是文化自觉翻译理念逐渐发展为译界主导理念的过程。文化自觉翻译理念有助于推动以《道德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1.
《周易》是一部智慧之书,其中具有丰富的生态意识和美学意味。本文通过对《周易》中"生"、"变通"、"合"等关键概念的阐述,探讨《周易》生态美学思想中以"生生"为代表的本体论,以"变通"为途径的可持续发展特性以及以"和合"为目的的美学境界,从而对生态美学这一崭新的美学发展方向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正"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全国范围内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十八大以来,国家紧盯"环保问题",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祖国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实际上,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老子就曾在《道德经》中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约在六朝后期至唐初,在吸取《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等古灵宝经内容的基础上,"十戒"与"十四持身之品"相互结合,并最终形成《十戒经》.道教灵宝派尊崇老子与《道德经》的传统、《十戒经》自身所呈现出的儒家色彩、动荡的社会环境以及现实的需要等,是促成《十戒经》与《道德经》相互结合并广泛流传的主要原因.《十戒经》与《道德经》的结合流传带有儒、释、道三教融合的痕迹.  相似文献   

14.
生态话语能够折射出发话者的意识形态、生态思想理念、生态伦理道德准则和生态价值观。通过梳理我国传统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经典生态话语,可以发现这些经典的传统生态话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和生态伦理意蕴。"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制天命而用之""依正不二"等话语不仅蕴含了我国先圣对大自然深切的人文关怀,而且提倡一种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和宏阔的生态宇宙观;"少私寡欲""节用裕民"等话语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态保护智慧;"参天地,赞化育""众生平等"反映了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和谐""畏天""无为"折射出极富启迪意义的生态价值意蕴。开展我国传统生态话语研究,可以促进我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当代传承,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提供更为丰富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15.
老子认为:人是自然界即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的一切行为应当顺应自然(即遵循自然规律)。这一思想,便是老子的"天人和谐"思想。老子《道德经》中"天人和谐"的思想,对于当前人类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环境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法兰克福学派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马尔库塞充分吸收弗洛伊德、马克思等关于人的存在的思想,建构了自己的新人本主义理论.他以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根据,以对"自然异化"的批判为进路,以价值论人本主义和马克思的"革命人本主义"思想的继承、弥合与创新为皈依,主张非同一性、个体性、感性和把自然纳入主体范畴.马尔库塞十分关注发达工业社会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在为生态马克思主义立法及重构生态伦理"人道"三重境界——非暴力地"占有"自然、友好"对待"自然和让自然实现"美的还原"中,也灌注了其新人本主义主张.因此,从生态伦理的视角解读马尔库塞的新人本主义理论,重释马尔库塞生态伦理"人道"范畴、发掘其新人本主义思想旨趣,深化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汲取走出生态困境,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现代化的"美丽中国"的思想智慧.  相似文献   

17.
老子的治国思想是《道德经》一书的重要内容,老子之所以醉心于作为"天地根"、"天下母"、"玄之又玄"的"道"的"构造",无非是为"君人""应该如此"、"何以如此"提供一种无可辩驳的、形而上的根据。《道德经》全书充满着浓厚的"以天占人"、"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味道,它的治国智慧包括"君人"特质、无为之术、大国之道、人类美景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道德经》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汉籍外译史上也是被翻译次数最多的,"一战"后至今是它在西方世界译介最繁盛的时期,其中经久不衰的作品之一当属英国著名汉学家亚瑟·威利的译本。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来剖析该译本在汗牛充栋的《道德经》英译中始终独树一帜的原因,认为该译本顺应和谐的翻译生态环境,彰显以译者为中心的生态翻译原则,符合整合适应选择度高的生态翻译标准并体现出汰弱留强、适者长存的生态翻译规律。  相似文献   

19.
胡天赋 《南都学坛》2007,27(3):80-82
斯坦贝克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作为一位有着丰富的生态思想的作家,并不广为人知,他生态思想的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庭影响及阅读;二是热爱自然与户外生活的影响;三是受朋友的影响以及他对生物学的兴趣;四是晚年的游历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老子的代表作《道德经》,是一部闪耀着智慧之光的哲学专著。《道德经》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及无可估量的理论价值,倾倒了众多中外学者。关干《道德经》的研究,中西学界高论迭出,赞语不绝。笔者在此仅从文学角度评判《道德经》,以认定:它也属于优秀作家的上乘之作。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细致观察和深切体验,是一切优秀作家必备的条件。“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老子,显然具备这个条件。老子写书的本意是为了论道、明道。但又认为:道存在于夭地人间万千事物之中。因此,《道德经》的理论紧密地联系着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老子的论道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