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皖北地区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通过约束机制影响产业转移的实施与效果,认清各个地区的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大小能够为制定产业政策、促进产业转移提供重要参考。文章从产业转移接受方角度出发,构建了皖北地区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确立各指标权重,并运用灰色关联评价方法计算了皖北地区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然后从多个角度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给出改善和提升皖北地区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湖南的实际情况,构建一个由6个一级指标、39个二级指标的分析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湖南省14个市州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综合得分进行排序,结果显示,湖南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差异明显,整体水平偏低.最后,给出提升湖南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2012年荆州市获批设立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在此背景下研究其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现状及发展状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对2005~2012年荆州市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近年来其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显著提高但整体能力不强,且承接产业转移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水平有着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4.
产业转移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但是在广西承接广东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出现了粤桂产业梯度陷阱问题。通过分析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广西承接广东产业转移的现状,运用区位商分析法,对粤桂产业梯度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区位商测算各个生产部门在各地区的相对专业化程度,比较粤桂两个区域之间的经济结构,研究粤桂产业转移出现的梯度陷阱问题,提出解决粤桂产业转移梯度陷阱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安徽靠近江、浙、沪等国内最发达的地区,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地理优势.江、浙、沪、皖四省市经济发展和产业演进的差距是基础,产业竞争力、区域产业相似度、相对产业转移等指标是条件,安徽对接江、浙、沪产业转移应该选择优势产业是方向,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是关键.安徽要抓住国外产业引进和国内产业转移加快的历史机遇,用好用足国家首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政策,促进承接江、浙、沪三省市产业转移有序进行,地方政府要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6.
合肥经济圈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效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是合肥经济圈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助推器。合肥经济圈承接产业转移应从自身优势出发,遵从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趋势,提高产业配套能力,找准承接重点,坚持承接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并重。  相似文献   

7.
通过区域产业发展梯度系数测算方法,分析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11省市的产业发展比较优势,确定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各省市可以重点开放转移的优势产业;通过产业承接能力指数测算,定量分析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产业梯度的实证分析揭示了长三角地区存在向长江中上游地区开放转移优势产业的动力,产业承接能力指数分析则表明不同省市对不同产业承接的比较优势条件.基于实证分析,提出长江经济带未来产业转移承接合作与协同发展、实现整体经济带产业布局优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提升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湘南地区已获批成为我国的第4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湘南地区要发挥周边区域转移的示范效应,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是关键。文章通过分析我国产业转移的宏观背景和湘南地区产业发展状况以及面临的经济梯度转移、我国经济发展内在要求、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不断深化等机遇,进而提出了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引进和培养专技人才、有序采取承接模式、建立统一管理组织、加快一体化的软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提升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一个新兴经济发展区域如能抓住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浪潮的机遇并做出相应的承接对策,结合区位及产业基础优势,做好区域主导产业规划和选择,将会极大加速该区域产业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本文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选择产生的影响理论为主线,结合对新兴工业国韩国对华产业转移的产业要求和产业优势分析,详细总结了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承接韩国产业转移的已经具备的产业基础条件,并从"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及韩国产业对华转移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战略方向。  相似文献   

10.
西部地区若想提高产业承接能力,吸引企业投资,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事实上需要在产业转移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上下功夫。因此,通过借鉴国内外关于产业转移区位选择的研究成果构建产业承接能力的指标体系,对西部地区86个地级市进行聚类分析,将这86个地级市划分为三个区域:高引力区、中引力区和低引力区,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三大区域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合作治理路径的差异。高引力地区应由产业合作向外溢性公共政策合作转变,中引力地区由单一行政区政府合作向区域性政府合作转变,低引力地区由被动承接型向互动型合作转变。  相似文献   

11.
区域物流能力的提高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我国区域物流能力发展不平衡的现状,选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四大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从物流需求能力、物流设施与经济能力以及物流发展潜力3个层面选取10个指标构建区域物流能力综合评价体系,采用熵值-TOPSIS综合模型对我国四大城市群区域物流能力进行评价,分析比较各区域物流能力水平差异。结果表明: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区域物流能力的现状,四大城市群区域物流能力优劣顺序依次为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成渝,最后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四大城市群区域物流能力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对于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设计/方法为探究产业转移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构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分析2011~2018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发展指数及三系统协调发展度的时空特征,并尝试揭示产业转移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演进规律。结论/发现考察期内,皖江城市带总体的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发展指数及三系统协调发展度都呈现上升趋势,三系统协调发展等级由初级协调迈向中级协调;皖江城市带下辖9个城市个体的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发展指数及三系统协调发展度也都呈现上升趋势,城际差异呈现缩小趋势,至2018年,合肥、芜湖的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达到良好协调水平,滁州、马鞍山、宣城、铜陵、池州的为中级协调水平,六安、安庆的为初级协调水平;产业转移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等级由勉强协调向良好协调演进过程中,经济子系统发展是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3.
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及产业结构等差异,各地区科学发展状态及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该文根据科学发展观理论和实践目标,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用综合指数评价法,从经济增长、环境友好、协调发展、发展潜力四个方面,评价得出:新疆科学发展综合指数明显落后于全国及东部地区,特别是经济增长指数中的税收比重、三产比重和城镇人口比重指标明显偏低,环境友好指数和发展潜力指数普遍偏低,协调发展指数中的居民收入、就业增长、收入分配指标全国最低,突出反映了新疆资源型经济增长的二元分化趋向。在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同时,高度关注基础设施投资、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工程项目与市场化推进、结构性优化、软实力建设的协调跟进,是增强新疆科学发展能力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东部三大经济区域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产业升级已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文章建立了产业升级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2008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为依据,采用改进的TOPSIS方法计算了东部三大经济区域的产业升级能力,然后对其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给出提升东部三大经济区域产业升级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该文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因素确定了区域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指标体系,以兵团13个师为基本空间单元,用综合指数法对兵团主体功能区进行了试划,根据划分结果,结合兵团"十二五"规划和各师"十二五"发展纲要确定出兵团师域的发展方向及功能,以此作为各师统筹生态环境功能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依据,明确各师发展的重点和核心定位。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速了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国际产业转移也因此出现了新的趋势,这为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有利时机。环渤海地区应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所带来的历史机遇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即创造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综合竞争优势;积极承接国际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转移:加大地区服务业的开放力度;加快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双向转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地区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7.
基于循环修正模型的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循环修正模型对陕西省各地市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一致性检验,并利用K—均值聚类对各地市现代农业发展状况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且呈现出关中—陕北—陕南梯度发展态势;关中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优势因素明显,陕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较多,而陕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成为影响当地现代农业发展的明显制约因素。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从农业产业结构、农业投入、农业投入 产出管理、农业体制机制创新等4个方面提高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我国1997-2007年东中西三大区域产业发展的面板数据分析,发现东中西三地在选择主导产业上存在着异质性,具有梯度性与层次效应,即从总体上来说,东部地区因其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优越的区位条件,在产业发展中渐趋形成或体现出了以金融业为表征的新兴产业为主导,中部地区以其固有的工业基础优势形成了以制造业为表征的现代产业为主导,而西部地区由于缺乏资源资金或技术设施落后等原因,大部分省区市依然较为落后,表现为以农业为表征的传统产业为主导。区域间产业发展的差异性可以为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以及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东部地区产业优势明显,中部地区已成为产业转移优势承接地。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是广大中西部地区的重大发展机遇。立足我国经济梯度,运用TOPSIS评价模型和产业梯度系数,根据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在全国的位置、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时空格局及演化情况、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梯度系数可知,河南省近年来经济接近度位列中西部首位,但面临激烈竞争,应把有色、食品、纺织、轻工、建材、装备、汽车等行业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行业,把电子信息行业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突破性行业,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