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初治滇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朝初年,特别是平定“三藩之乱”后的二三十年间,是云南实现由乱到治的关键时期。清朝统治者在总结和借鉴历代治滇思想和治策的基础上,经过不断调整、充实,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治滇治策体系,其治策涉及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较为切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成为其后清朝统治云南的治边思想和治策。  相似文献   

2.
以往的中华民国史研究深受革命史观的影响,突出强调的是与清朝统治的断裂。而没有注意到,在民国肇建过程中,并非只是从西方引进的知识和制度在发挥着作用,清朝遗留下来的一些因素同样具有一定的建设性。本文指出,正是因为民初汲取了清朝"大一统"的疆域观和治理经验,才形成了目前的现代国家格局,与之对比,也正是因为忽视了对传统政教体系的继承,才导致民国初年出现了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3.
晚清的边疆危机直接引发中国人边疆观念的变化。面对被迫划定边界、边境人口管理新问题、边疆主权全面遭到侵夺等种种现实危机,人们的边疆观念至少在三个方面发了变化:在空间认识方面,由传统王朝疆域观念向具有明确边界意识、重新认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现代国家领土观念的过渡;在边疆族群治理方面,由"因俗而治"的文化疆域观念向注重区域管理的地域边疆观念转向;在边疆功能认识方面,由治内边疆观念走向治内、御外并重的边疆观念,由此全方位地建设强固边疆的理念渐成共识。清末边疆观念的变化只是20世纪中国现代边疆观念形成的开始,其间多见新认识的萌芽与现代相关观念意识的初生。  相似文献   

4.
辽代治边有其鲜明的特色,疆域宽广,民族、部族众多是“因俗而治”的治边思想产生的客观基础。“因俗而治”在政权机构上的体现就是北、南面官制,在对少数民族的治理上则体现为属国体制和部族体制,在对不同区域的管理上,则有东丹国的设置和西北、西南招讨司的设置。辽代中央治边机构主要是北面官系统中的各种机构,地方治边机构主要有西北路招讨司、西南路招讨司,并为金代所沿用。边防城是辽代边疆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清朝中前期,随着大一统的推进,甘肃地区逐步从清朝疆域的边缘过渡为疆域的腹地且为边缘直省,成为链接内地与西北藩部的地理枢纽,在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程中地位日益重要。综观整个清代,甘肃地区从军事力量、后勤保障、民族融合、互市贸易等多个维度支撑着清朝疆域的统合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这反映了清代疆域治理中的直省“角色”,即清朝以甘肃等边缘直省为地理支点,以广大直省腹地为经济依托,才得以实现大一统并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6.
清朝末年,中国边疆危机丛生。为应对危机,公共舆论界藉公共舆论为利器,及时报道了各类危机发展态势,提出诸多颇具建树的应对方略。在公共舆论催生下,清廷通过施行各类新政去应对边疆危机。针对此等尝试,公共舆论界亦进行了及时报道和宣传。而当清廷统治即将崩溃、边疆局势却急速恶化之时,公共舆论界又对清廷与地方当局应对危机不力、行政腐败等行为进行了严厉批判。清末新闻传媒围绕边疆危机的以上报道乃至批评指责,均属特殊环境下公共舆论应对边疆危机的重要内容,展示了清末时人藉公共舆论为利器,抵御边疆危机、固我边圉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7.
19世纪八十年代初,为维护西南边疆安全,清朝内部上至中枢要员,下至督抚重臣,以及驻外使节、社会舆论围绕越南问题掀起了一场保藩与弃藩的论争,促使清政府对治边理念与治边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确立了保藩固圉的边防政策,对越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政策。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清朝统治者在保藩与弃藩之间徘徊,并没有形成系统稳定的对越政策,也没能有效地挽救边疆危机。保藩与弃藩之争体现了清朝统治者面对近代边疆危机,对法国侵略越南的认知发生转变,同时为维护中越藩属关系和巩固边疆安全上做出了努力。  相似文献   

8.
吉林西部蒙边地区至清朝末年一直是蒙古封建主的世袭领地,农业开发的历史较短,清末民初,在边疆危机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清政府把移民事业放在重要地位,促使大量农业和商业移民流向长春以北的北满地区和西部蒙边草原地带。移民的大量涌入,加快了土地开发,促进了区域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维护封建大一统,“守中治边”和“守在四夷”是清前期统治者治边理念的核心。与历代王朝不同的是,清朝设立了主管西、北边疆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理藩院。为了巩固和加强对新疆的统治,稳固西北边防,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设置伊犁将军,在新疆实行军府制统治;八旗、绿营分驻新疆南北;在边境地区设立卡伦,定期巡边;辟治交通,建立新疆台站体系;屯田实边等等。  相似文献   

10.
清朝在入关前即统一了漠南蒙古,明清鼎革之后清朝形成了“直省-藩部”二元并存的疆域结构。乾隆朝大一统时,清朝疆域内的藩部相比清初更多,故清朝“直省-藩部”二元并存的疆域结构有所强化。清朝在直省和藩部地区推行了不同的治理方式,即在中原直省地区总体实行府州县体制,在西藏、蒙古、新疆等藩部地带大体实行具有一定自治权的特殊体制,如札萨克制、噶夏政府制等。通过研究清朝在藩部地区实行不同政策所带来的影响可以发现,在治理疆域时,不仅要因地制宜,也要因时制宜,以确保政策顺应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1.
【摘要】 清末印茶入藏事件使清政府意识到川边边茶业的危机,进而引起西藏地区的动荡。而川边茶产销区引票泛滥、茶税积欠、伪茶盛行严重制约了边茶业的发展。赵尔丰经营川边之际,号召和动员地方官府与民间茶商组织参与边茶业的整顿,为边茶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有力地抵制了印茶入藏的步伐,维护了西藏地区的稳定,清王朝以茶治边策略再一次得到实施。?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2.
清前期对东北的治边思想,是清王朝治理全国边疆思想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有“大一统”、“从俗从宜”、“分而治之”以及“中外之防”等四个方面,是对中国传统治边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为清朝制定正确的治边政策,实现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清朝为了加强对西藏的治理曾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当时清政府的治藏政策有设置驻藏大臣,订立治藏章程;"众建而分其势";派驻官兵,整顿藏军;设立台站,"厘定疆域".当时清政府振兴西藏经济的措施有改革乌拉、租赋、钱法、贸易制度;活跃民族贸易;创报、兴学、发展农牧工矿业和加强交通、邮电事业的开发等.总之,清朝的治藏政策,对维护国家的统一,抵御外敌的侵略,发展西藏经济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清代西域诗歌以其自身独特的艺术情韵和思想意蕴反映了清朝"天下一体"的大一统、"因俗而治"、"恩威并用"和屯垦实边的治边思想和政策。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由于俄国与日本的肆意侵略,导致东北边疆危机愈演愈烈。为了化解迫在眉睫的边疆危机,清政府与代之而起的民国政府均以推行移民实边作为应对之策,其中包括军屯实边,清政府在吉林、黑龙江曾实施过军队屯垦,民初关于军屯实边的呼声亦此起彼伏,说明军屯实边作为一种捍卫边疆安全的重要手段备受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清末军屯实边成效不大,民初军屯实边也大多流于舆论层面而无法得到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16.
清朝末年,清王朝有鉴于护卫西藏,屏蔽川、滇的急切需要,对川边藏区实行了全面的改土归流。在此过程中,清政府重视开发川边藏区教育,从光绪33年(1907)9月设立关外学务局到宣统3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前为止,在短短的4年时间中先后创办了各种学堂180余所,培养学生4000余名,使川边藏区教育从无到有,得到了迅速发展,被人誉为“教育之黄金时代”。现就清末川边藏区教育的开发略陈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17.
捻军之前雉河集分属亳、宿、蒙城三地管理,实际上却是一个"三不管"之地,由此捻军首先于此地出现。清政府在镇压捻军的过程中认识到雉河集在皖北的战略位置,于是在同治三年便以雉河集为中心,拨蒙、亳、宿、阜四州县之地而设新县,命名为涡阳。之后,由于清末政局和财力等现实原因,涡阳的县治建设和疆域划分持续了好几年,才最终使得涡阳真正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县级行政建制。  相似文献   

18.
美国新清史学派认为,清朝的蒙古、西藏、新疆等周边民族政策与其中原政策完全不同,是一种自觉隔离汉文化的政策。国内也有学者认为,清王朝民族政策的基础和前提是"族类隔离"。这些研究视角和结论均具有片面性。清朝在北方各民族区域设置机构直接统治和管辖,并依其俗而治,得到了各民族的拥护。正是清王朝对中国各民族有效的统治,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基础和民族格局。  相似文献   

19.
《清末社会危机与政府应对》从清末的新军失控、革命派的武装起义、报刊舆论失控、民众运动、财政危机、教化危机等方面对清政府的危机应对进行考察,加深了对清末社会复杂性的理解。该著立足政府视角阐述历史发展中的诸多"偶然因素",呈现出新颖的研究取向、敏锐的问题意识、充分的学术对话和强烈的现实关怀等特点。其着力探讨清末政府应对社会危机的优劣得失,得出诸多发人深省的结论,兼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清朝用于作战的军队主要是“八旗”和“绿营”,在建立中国空前一统而又广大的疆域和镇压民众以巩固清朝统治的过程中,起到过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自鸦片战争开始,“八旗”、“绿营”在对外国侵略军作战中连连溃败,在国内对付农民起义军也是败多胜少,于是有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先后在本籍举办“团练”作为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的主力,并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